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实践逻辑及运作机理研究
2022-11-23李欢
李 欢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劳动教育不仅是学生提高劳动意识、丰富劳动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该《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质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是当前劳动教育关注的重点。
随着劳动教育政策的出台,以及劳动教育价值的日益凸显,学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纵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新时代背景[3]、五育融合[4]、家校社协同育人[5]等视角探讨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二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劳动教育观念,探讨当代劳动教育的异化与回归。[6]三是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态,将劳动教育与“四史教育”[7]、创新创业教育[8]、专业课程教育[9]等内容相联系。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实施,但是在激发劳动教育的活力上仍有不足。因此,激发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促进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一、劳动教育内生型路径的内涵
内生发展是“自我导向”(self-oriented)的发展进程,其发展方式是“内部主体的参与和推动”[10]。由此可见,内生发展强调事物发展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推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主导事物发展方向,外因只是内因的辅助。劳动教育内生发展并不是完全否定外援帮扶,而是在充分利用外在援助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学生自身等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最终形成合力,助推劳动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是以激发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为内在目标,激发劳动教育参与主体意识为内在动力,维护劳动教育参与主体权益为内在保障。
二、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实践逻辑
调研发现,现阶段存在劳动教育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服务模式,体现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不同思维。
(一)劳动教育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按照现代社会组织生产发展的规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11]进入新时代,提出劳动教育要与产业新业态相结合,反映出劳动教育的一大功能是根据社会生产需求,借助教育活动将社会组织成员引导至社会组织生产最急需、最重要的领域。[12]劳动教育生产模式主要是将劳动教育与产业生产联系起来。当前,劳动教育生产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抓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契机,与本地企业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3]二是将学生制作的劳动产品在网上进行销售或者由当地企业统一收购;三是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劳动教育生产模式是将劳动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劳动创造价值,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劳动教育生活模式
劳动是人的本质,美好生活是人类本质的现实表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基于此,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活劳动教育,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生活相联系,建立校园卫生包干制度、班级值日检查评比制度,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卫生管理中;第二种是将劳动教育与家庭生活相联系,举办家庭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在家自主完成简单的家务等;第三种是将劳动教育与社会组织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基地、农业基地等地,或在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进行公益劳动。劳动教育生活模式是将劳动教育课程还原到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与价值,并进行内化,形成开放型的劳动生活体验模式。
(三)劳动教育服务模式
当前,已有的劳动教育服务内容包括劳动教育信息咨询、劳动教育技能锻炼、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等。这些服务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台搭建+学校教育”,通过建设优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满足师生多元化教学的需求;另一种是搭建“结对”服务体系,通过结对帮扶,定期开展教研、资源共享、师生互动等,帮助薄弱学校构建合理、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服务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师生需求出发,提供多元化服务,强调资源共享,组织互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最终促进劳动教育的内生发展。
三、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核心要素
为激发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需构建价值认同、主体赋权、合作共享的机制,为劳动教育的内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价值认同: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前提
劳动作为人类本质实现的活动,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4]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动与苦难相连”等观念的影响,劳动观念发生了异化,认为劳动是一种与人相对立的和奴役人的劳动,一种折磨人和摧残人的劳动,一种背离人的本质的劳动,一种令人厌恶和力图逃避的劳动。[15]要改变这一现状,需重塑劳动教育价值认同。
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包含认同劳动教育促进全人类发展,期待学习劳动教育知识、技能等。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是凝结劳动教育参与主体的重要力量,也是劳动参与主体通力合作,促进劳动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劳动教育价值认同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组织、监督劳动教育的活动;能够唤醒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组织对劳动教育的认可和关注,最终形成共同意识,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总之,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主体赋权: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关键
通过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可以留住劳动教育的参与主体。给参与主体赋权,能激发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在现阶段的劳动教育中,普遍形式是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出方案和要求,学生、家庭、社会组织甚至政府配合执行,因而导致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给各参与主体赋权,让他们成为劳动教育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者。
赋权能够保障政府、家庭、社会组织、学生等参与主体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足够的表达权、参与权和获利权,激发和培育原本储蓄于政府、家庭、社会组织、学生等参与主体自身内部的能力。对政府赋权,能够促使政府调整政策,为劳动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对家庭赋权,能够增强家庭参与劳动教育的责任意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组织赋权,能够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能力,为劳动教育发展提供充足资源;对学生进行赋权,能够增强学生自我发展劳动素养的意识,实现自我改变。赋权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劳动教育中政府、家庭、社会组织、学生的弱势地位,使他们都能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受益者。
(三)合作共享: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保障
合作是劳动教育价值认同,赋权实施的重要保障,应该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劳动教育的内生发展强调的是基于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组织、政府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成为内部发展的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资源的合作问题。在考虑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问题时,必须关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各参与主体的立场不同,关注点不同,所提供的资源也不同。要想更好地进行合作,就必须处理好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和政府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将四者纳入劳动教育实施的各环节,使其功效达到最佳。二是加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活动,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加强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部门交流等形式加强联动。
四、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运作机理
通过上述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实践逻辑和核心要素剖析,可以发现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涉及层次结构、参与主体、资源要素以及参与者权益等内容。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为劳动教育内生发展运作中的结构、主体、资源和权益等层面。而这四者之间的运作机理体现为:设计层次结构是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运作前提;激活参与主体是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运作关键;优化资源要素是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运作核心;维护参与者权益是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运作保障,最终促进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可持续。
(一)设计层次结构
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层次结构设计体现为组建劳动教育基层自治组织,这是开展、组织劳动教育的有效保障。劳动教育基层组织在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是统筹协调的作用,将参与劳动教育主体的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做好这项工作,劳动教育基层自治组织需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充分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合理调动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二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有整体的规划,能协调好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三是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教育专家资源,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出谋划策。在人员构成上,以学校的教师、学生为主,并兼有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保障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在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责,及时对劳动教育进行引导和支持,保障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有效推进。
(二)激活参与主体
劳动教育的内生发展模式需要激活各参与主体,通过构建学生主体、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组织、家庭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劳动教育工作。首先,政府部门通过结合本地劳动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劳动教育常态化教学进程,同时各部门间加强沟通协调,加强与企业、学校间的合作,利用各方优势,推动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稳步进行。其次,加强校际、校企间的合作。通过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实时掌握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实施劳动教育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后,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
(三)优化资源要素
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构建能够激活参与主体的新活力,释放劳动教育资源要素,从而有效地拓展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广阔前景。政府通过深化以人力、资金、政策倾斜等为代表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现代化劳动教育治理体系。首先,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通过建设集成“一张图”管人、“一张图”管物、“一张图”运行、“一张图”监管,将“学、用、补、查、管”进行关联,形成各项资源的跟踪监督,确保劳动教育资源的高效应用。其次,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应注重整合优化各项资源,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劳动教育。最后,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通过引导各参与主体投入资金、物资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构建多元化发展机制,塑造劳动教育发展的新业态。综合而言,劳动教育内生发展模式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为载体,深度融入各领域,从而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的发展成效。
(四)维护参与主体权益
当前,国家和政府倡导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在协同共建中形成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存在停留于口号的倾向,呈现出重宣传、轻落实的现实困境,家校社分离或割裂仍旧是劳动教育实践运行的常态。[16]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维护劳动教育各参与主体的权益,让每个参与主体都能从中获得权益,从而保证劳动教育的内生发展可持续。政府通过精准的数据监测,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真实需求,为劳动教育其余参与主体提供科学决策指引,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学生是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想更高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稳妥推进计划,真正获得劳动教育带来的益处。社会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提前对学生进行行业所需的劳动素养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社会相关行业的发展。家庭通过参与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只有各参与主体都能从劳动教育中获利,才能保障劳动教育内生发展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