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

2017-03-27李祖民张忠梅

科教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内生生机

李祖民 张忠梅

摘 要 当前,民办高职的发展既面临着危机,也迎来转机,如何利用转机,化解危机,以实现生机,是关乎民办高职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文章试图对民办高职的危机和转机作一梳理,在方法论上辩证地提出民办高职求得生机要走外促与内生结合之路。

关键词 民办高职 生机 外促 内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2.00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crisis, but also usher in a turning point, how to use the turn, defuse the crisis, in order to achieve vitality,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priorities.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mb on the crisis and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that the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ombination.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vitality; external promotion; internal

民办高职院校因其准确的价值定位、灵活的运行机制而一度充满生机,异军突起,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民办高职的发展面临着深重危机,但机遇和挑战并存。破解发展难题,找到适切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是诸多办学主体关注的头等大事。

1 民办高职面临的危机

1.1 生源危机

民办高职面临生源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双重危机。生源数量不足在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表现是选择性生源不足,即一方面是生源绝对量不足,很多非品牌高校“吃不饱”,另一方面是即使生源充足,很多考生也不愿就读民办高职院校。

1.2 信用危机

相当多的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办学历史短、办学条件差,加之定位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陈旧、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明显等原因,缺乏与公办高职院校竞争的实力;[1]其次,民办高职不像公办高职有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也无政府的常规拨款和专项经费支持。民办高职要想获得和公办学校相同的社会认可度、政府认可度、学生认可度、用人单位认可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人才危机

民办高职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师资队伍能力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理论强、实践能力弱的特点。民办高职人才吸附能力差,在人才引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选择空间大,既可做教师,又可从事行政工作。科研课题申报、个人专业发展可得到政府、学校双重支持。民办高职教师则处境尴尬,职业缺乏稳定性,年轻教师更多将目前的工作视为过渡阶段,流动频繁。

2 民办高职求得生机要走外促与内生发展辩证之路

民办高职在发展中面临诸多危机,也面临着重大转机。首先,政府的要求赋予民办高职新的使命。仅2011、2012两年时间,教育部单独或会同财政部共发出12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对民办高职教育均有相关政策出台。国家希望推动高校改革,使其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让高校更多地承担人才培养责任是改革的方向。相较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职产权明晰,责任清晰,承担风险的主体明确。受投资向基础教育倾斜政策所限,高等教育投入会长时间保持结构性短缺。单位培养成本高促使政府引入“鲶鱼效应”。政府希望借助办学效益好的民办高校发挥示范作用,与公办高校形成竞争态势,推动公办高校办学效益提升;[2]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民办高职发展赢得新机遇。我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都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难得的机遇;再次,学生及家长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也为民办高职新一轮大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但是转机是环境、条件,要把转机变成生机,从方法论看,民办高职必须外靠政府,内强质量,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打通内外联系,走外促与内生发展辩证之路。

2.1 “找靠山”以政策求生机

民办高职最大的靠山是政府政策,民办高职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很大。虽然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办学,但其鼓励支持政策很多仅停留在政策层面,配套措施严重缺位。比如,民办高职获得合理回报已得到法律认同,但具体操作措施却迟迟未能出台,合理回报的具体落实成为泡影,导致民间力量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受挫。[3]经验表明,政府对民办高职不是政策制定得太少,而是细节管得太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对民办高职的政策应变过去的“管、压、卡”为“放、导、帮”。

首先是“放”。要摈除对民办高职潜意识戒心,大胆放开,尊重办学主体地位。政府对民办高职的管理应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从过程管理走向目标管理,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其次是“导”。要引导民办高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引导民办高职加强和发挥党委的监督保障作用,监督学校依法治校,保障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民办高职建立健全教学工作委员会、品牌发展建设委员会、教代会等组织,为学校科学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再次是“帮”。在对民办高职进行“公益性”和“营利性”属性识别的基础上,政府要切实帮助民办高职解决在办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2 “练内功”靠质量求生机

(1)修养生息求生机。规模扩张热导致一些民办高职在“贷款——上规模——扩招——还贷”的恶性循环怪圈中挣扎,[4]负债率越来越高,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潜伏的危机越来越大。民办高职自身应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休养生息,稳定办学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内涵建设,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切实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生机。培育特色专业、优质专业、重点专业,让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产业规模决定专业规模,产业类型决定专业设置,使特色专业应体现产业特点,重点专业体现区域重点产业,优势专业体现区域主导产业,[5]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专业建设上。建立现代学徒制,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通过整合实训资源,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等方式,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抢占信息化发展高地,积极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教学资源、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6]

(2)以定位求生机。民办高职要从层属性(高等性)、类属性(职业性)、质属性(民办性)的视角,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视阈小心谨慎地审视、确立发展定位。民办高职院校必须体现“高等性”,承担起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技术转型升级、装备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与“高等性”相对应的是“高级性”,这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从培养一般操作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性、发展型高级技能人才转型升级;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岗位、职业需求出发向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转型升级;实践教学内容从强调技能训练向强调技术开发转型升级;校企合作从初级阶段的订单培养向中高级的深度融合,共建技术中心,引领行业和社会发展转型升级;[7]教学评价从简单的引进第三方参与评价向建立系统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发挥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在评价中的作用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是从职业出发而非从学科出发的教育。与“职业”相对应的是“企业”。现代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民办高职要主动肩负起技术创新的使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不仅要成为高级技能的人才源,更要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民办高职不能局限于成为培养生产大军的基地,而要成为培养技术创新队伍的摇篮,成为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准,改变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一支重要生力军。[8]

2.3 “寻娘家”靠合作求生机

民办高职在合作模式上可大膽放开手脚,走与公办高校合作办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专业、与国际上知名高职合作育人才之路。

(1)与公办高校合作办民办高职。可尝试采取股份制形式与公办高校合作举办民办高校,实现优势互补。保持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属性,以消除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完全意义上民办高校的偏见和歧视,利于保持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

(2)与行业企业合作办院系、办专业。在高等教育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学生择校上大学,用人单位择校用学生”的背景下,民办高职必须走开放式合作办学的道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办学模式。建立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与企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建设生产型、共享型、创业型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校园—企业园”等模式。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主动对接、策应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引入企业参与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人才培养原则,建设一批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水平提升,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3)与国际知名高职合作育人才。民办高职还可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路,在国家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背景下,积极主动地寻求以中方代表的身份与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利用既有的硬件优势,吸引实力较强的合作者,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师资团队提高自己的办学实力,拓展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4]赵凯雷.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苏高教,2015(3):149-151.

[2] 胡天佑.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J].高教探索,2014(3):138-142.

[3] 程天宝.民办高职教育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以四川省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4-85.

[5] 潘懋元,邬大光,别敦荣.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2(4):1-8.

[6]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55/201205/xxgk_136506.html

[7][8] 俞仲文.时代要求高职教育转型升级[N].中国青年报,2013-01-14.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内生生机
基于“内生”理念的小组合作模式下初中数学几何探究课教学模式研究
生机暗涌
立人:语文教育的内生指向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民办高职院校校内考务管理工作实践与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探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植物印花回归为春色增添一份生机
炫酷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