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模式的民间文学系列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2-11-23龙晓添
龙晓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问题
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反思性的学习理念,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优化教学方法。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是5R模式,即通过调整学习技术、学习风格、学习时机、学习技能、教学对象来实现最佳的学习目标。[1]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面向学生特点的小型私人化在线课程体系,由阿曼德·福克斯提出,因为其规模小、限制准入、易于实施混合教学等特点而被推广。[2]目前,国内基于SPOC混合教学理念、模式、效果的研究均有了一定的积累。[3]而具体到民间文学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翻转课堂教授民间文学课程的实践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深化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理解。[4]然而,教师工作量的投入与产出难以清晰量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教师要拓展课程深度,构建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性的“金课”。[5]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针对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民间文学系列课程,包括必修课民间文学概论和选修课神话学、故事学、民俗学概论、文学人类学、中国民间文献学等课程,既能够充分展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又能够通过教学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民间文学系列课程涉及的范围广,形态多样,既有大量的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需要阅读、体验,也有部分民间文学作品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展现民间文学口传的基本属性。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全面、扎实地呈现课程内容。民间文学系列课程需要使用大量生活素材,而“线上—线下”充分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能真正实现民间文学课程“文本—生活”“文献书写—口头传承”“时间—空间”等的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民间文学系列课程非常适合使用SPOC混合式展开线上线下的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能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延续性创新的新思路,可以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充分体现民间文学教学的特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民间文学混合式教学的价值与目标
(一)混合式教学的价值
1.优化教师的作用,创新教学模式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定义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教师回归线上线下的小课堂,创新了与民间文学“文艺性—生活性”二元属性相契合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通过整合和发布课程资源,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例如,通过文本+视频+音频+互动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将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促进、解答的作用。借助智慧树等平台的服务,SPOC能充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课堂活力。[6]平台的课程资料整合对教师知识的构建和学习也相当有意义,借由多元的模式实现教学相长。
2.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
通过限定课程的准入条件和学生规模,SPOC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定制教学内容,以充分考虑专业差异而达到更高的学习完成度。SPOC模式能产生更为有效的学习效果,除了以文字的形式,还以生动的音频、视频、讲座及节庆活动、“非遗”展演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既符合民间文学的属性需求又充分体现SPOC混合式教学的优势。[6]
3.立体提升专业素质,延伸教学价值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生动、多元、立体地展现民间文学系列课程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其将民间文学的专业知识与素养运用到未来的实际教学中。由此,民间文学的专业知识积累能延伸到中小学教育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汉语国际教学的融合。
4.有助于塑造不忘初心、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
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基石,由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学术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构成的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和动力源泉,是现代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7],是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间文学系列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内容密切相关,旨在引领学生拓展知识领域,提高审美趣味,树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增进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现代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塑造、培养和传承。
(二)混合式教学的目标
第一,促使教师关联知识网络,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通过SPOC混合式教学,教师以教学和研究的专业视角认识课程的学习需求,有机地设计、安排、调整教学。关联的知识点除了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还能将教学实践所获得的反馈、资料应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更生动、深刻地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兼顾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的学生的课程学习。设计课程时,教师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使教学的准备、进行、总结过程均贯彻执行标准化的衡量标准,并为不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权数,及时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的教学章节、授课对象又有相应的目标差异,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及时反馈并调整,以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三,为学生构建深度的学习环境。SPOC通过多媒体既能够灵活有机地容纳各种资源,又能实现即时和非即时的交互沟通,使民间文学教与学更具参与性与系统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构建牢固的专业知识体系。民间文学相关资源的丰富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的、功能完善的学习平台,广泛的网络社交路径,深度互动的学习小组,均有助于学生深入交流和互动,反思、发现、生成并分享新知识。[8]深化民间文学学习环境还有助于在学生课程结束之后持续地吸收和运用相关知识。
第四,促成学习共同体内“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合法的边缘性参与”,SPOC深化了学习模式和交流形态,有助于学生的意义和身份的建构。而支持协作学习的环境则为学生提供多重身份的认同,便于多视域、多层次的知识创生。[8]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文学学习场的构建是教学的高层次目标,有助于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本、传统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素质教育等多种语境下对各种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本文依托智慧树SPOC教学平台,拟构建多维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分为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教学策略的制订与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教学准备阶段
SPOC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混合学习方式,而是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师、教学环境重构的线上线下教学实践。
1.课程内容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民间文学系列课程包括必修课民间文学概论和选修课神话学、故事学、民俗学概论、文学人类学、中国民间文献学等课程,是面向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等专业开设的课程,共34个学时,重在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理论的学习、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鉴赏,能从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和生活属性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此,学生需要进行基本的理论、概念的学习,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以及从生活的维度理解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掌握基本的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和田野调查能力。由于授课专业和学生数量较多,而课时相对少,传统的面对面单一的线下授课方式较难立体而充分地开展民间文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活动。
2.学习方式与环境分析
民间文学概论作为必修课,每周2个学时,需17周完成。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SPOC混合式教学内容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侧重东南亚各国与中国民间文学的比较、跨境民族民间文学等内容;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学生的学习需求,SPOC混合式教学可以侧重民间文学的相关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更专业、更精深的思考与探索,展开研究式教学互动。其他选修课每周3个学时,需12周完成,不同课程虽各有特点,但基本是对民间文学概论课的拓展与深化。对此,SPOC混合式教学材料选择则可以在原来概论的基础上展开,授课环境可以进行线下面对面的讲授、展示、调查,辅以线上的阅读、观摩、观看、作业、讨论等,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关联性。
3.学习者分析
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专业背景、年级,结合线上问卷了解和掌握学情,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有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在SPOC平台上传有针对性的文献、视频、音频材料,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1.课程内容的细分与整合
在SPOC混合式教学的线上部分,教师需要通过细分将知识点凝聚、浓缩,将民间文学系列课程的各知识点梳理成一个个具体的逻辑相关又各自独立的小单位知识点,方便学生灵活利用时间及时学习。在SPOC混合式教学的线下部分,教师又要将各种知识有机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将线上积累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体系。
2.循序渐进的模块学习
民间文学系列课程的学习过程可细分为教学导入、基础学习、进阶提升、综合拓展四个渐进的模块。第一,教学导入,即关联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导出需要学习的知识框架。第二,基础学习,即对民间文学作品的片段阅读、音频、视频进行鉴赏,引导出知识的概念、定义等,促使系统知识的生成。第三,进阶提升,即将文献阅读、视频、音频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民间文学的特点与价值。第四,综合拓展,即完成具体的调查与研究任务,在生活中理解文本,能提出研究主题并解决问题。
3.教学资源的积累、设计与开发
第一,视频的录制。教师借助“智慧树”平台对民间文学概论进行视频录制,单独采用录屏软件将其他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小视频。第二,设计学习任务。课前,教师列出清晰的教学任务表,包括每节课的内容概述、预习要求、课堂活动、作业等,方便学生及时查阅、了解,及时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第三,在线测验和作业的设计。教师布置在线测验、作业等任务,主要形式是阅读“任务单”中的作品、论文后撰写读后感,然后完成在线批阅。第四,其他教学辅助资源。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案例、图片、音频和视频,拓展学习的研究论文、电子书等,及时上传至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及时有效地使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教师需将开发好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智慧树”或超星SPOC教学平台,形成较为完整的在线学习课程资源系统。
(三)学习策略的制订与实施
在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民间文学系列课程的导入阶段、基础阶段、进阶阶段、综合与拓展阶段均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形式[9],具体如下。
在课前部分,学生根据任务单明确学习的任务与进度,自主观看教学视频,个人或学习小组结合课本、知识列表完成预习。教师监控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线上学习行为,并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流程。
在课中部分,学生回顾预习的内容,完成民间文学作品阅读。例如,在线下课程中,学生展示预习效果,完成进阶任务。在线上课程中,学生阅读论文,分组讨论和展示阅读成果。教师则点评学生的预习效果和阅读成果,并引导学生讨论、巩固知识,随后布置作业,发布下节课的任务。
在课后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传讨论的PPT、文稿等,上传个人的作品读后感,供大家交流、学习。学生也可以在线上提问,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集中回答,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学生在线完成课后作业后,教师开始评阅并在线反馈评语。接下来,学生根据新的任务单,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阶段,形式多样,涉及对作品和论文的阅读率、作业完成度、讨论活跃度、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与学生互动行为等的评价。[10]总结性评价则是通过期末考试、期末考查等形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评定整个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民间文学系列课程混合式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在充分考虑到课程共同点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有机的分类、设计,将教学内容分为“线上+线下”进行讲授。例如,线上教学教授课程的重点、核心、理论,搭建相关知识的基础系统;线下教学侧重实践、展示,让学生在立体的历史和生活空间中理解相关知识,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通过即时的反馈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在网络互动中完成进一步的教与学。
2016年以来,我院民间文学教学团队以公众号“岭外风雅颂”为平台,宣传、展现民间文学、民族文化内容,实现与学生的线上互动,协调推进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我院民间文学概论线上课程正式在“智慧树”制作完成,结合思考、讨论、作业等形式,每部分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2021年3月,我院民间文学概论SPOC课程校内试运行,并在2021年9月全面投入汉语言文学各专业实践。2019—2020年第二学期,民间文学系列课程的教师在尝试借助“智慧树”或超星学习通平台展开网上SPOC教学,课程包括民间文学概论、神话学、故事学。目前,项目组成员还在对SPOC混合式性教学的概念、内涵、源流、特点及操作方式等进行进一步熟练和提升。加强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提高项目组成员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是项目组成员长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