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银行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困境及考核对策分析

2022-11-23高正达海阳市金融服务中心

品牌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资产机构

文/高正达(海阳市金融服务中心)

现阶段,巨额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银行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此以往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可以说,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是我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地方银行机构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时候会面临监管考核方式僵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以及政银企关系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为银行不良资产盘活打好基础。

一、不良资产内涵及其负面效应

(一)内涵

对于“不良资产”的学术研究来看,涉及“不良资产”“不良债权”“不良债务”“不良贷款”等多种概念名称表述,反映在比率计算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于银行不良资产客观状况的认识会造成影响。因此,在对地方银行机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展开研究之前,需要先对其定义加以明确。当前,贷款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银行资产中的主要组成,因此“不良贷款”是“不良资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对于不良贷款来说,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有问题贷款”“呆坏账”等。总的来说,银行不良资产就是在非良好经营状况下,难以提供给银行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1]。我国地方银行银行机构目前的资产结构十分单一,以贷款资产为主,因此不良贷款也就是地方银行机构中不良资产最主要、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研究内容也站在不良贷款的视角下展开。

(二)负面影响

地方银行机构在面临巨额不良资产的时候势必会给日常经营管理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不论是站在理论分析还是客观现实的角度上来说,不良资产问题都是限制银行自身经营水平以及经济金融运行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第一,不良资产的存在会降低银行自有资本实力,因此会直接降低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风险抵御能力。相较于普通企业,银行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于负债经营,因此各项负债占据着银行总体资金来源的大多数,自有资本占比较小。然而这部分自有资本会直接影响到地方银行参与市场竞争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存在大量无法收回的不良资产势必会限制银行正常开展经济活动,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也会显著提升。第二,不良资产与地方银行的信誉和形象息息相关。银行作为信用机构其经营管理需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将会直接降低银行的社会信誉,不仅会导致银行经营成本的增加,还会提升银行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筹资的难度。第三,不良资产会对银行收入与财政税收造成影响。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自贷款的利息,在存在巨额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难以正常获得贷款利息收入,甚至贷款本金也不能收回,从而造成了银行的亏损。同时,财政对于银行的税收也会显著降低。第四,不良资产对银行支付能力造成影响。当前,银行资金中大部分为客户的存款,居民个人储蓄占据50%以上。因此存在巨额不良资产的时候,很多贷款不能实现按期收回,这势必会影响到银行对存款的支付能力,严重的时候还会进一步引发挤兑风潮,导致银行破产,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金融体系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第五,不良资产的存在削弱了银行的贷款能力。商业银行针对银行信贷资金进行运作的过程中,呈现出贷和还不断交替的过程,只有贷出的资金顺利回流,银行才可以实施持续的贷款活动。然而,在巨额不良资产的影响下,银行难以维系信贷资金的正常循环,银行的再贷款能力明显降低,这不仅会对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造成阻碍,还会限制整体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除此以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与信贷市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面对不良资产,原本的信贷规则被破坏,特别是在法律、司法以及政策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拖欠债务的行为并没有被有效规制,从而使得拖欠贷款的行为成为借款人获益的捷径,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势必会蔓延为全社会的道德风险问题,降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二、地方银行机构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一)不良资产的监管考核存在僵化问题

当前,地方银行机构在对不良资产成因的系统性分析上存在不足,在银行类别、贷款性质、行业分布等因素的考量上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提出的应对措施前瞻性不强。地方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存在短期化动机,同时忽视不良资产监管指标设计与风险源头防控的问题也比较普遍,因此难以从根源上实现对不良资产的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不良资产的监管考核没能落到实处,最终演变为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监管部门在对地方银行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为督促银行防范、化解不良资产多采用不良贷款率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不良资产成因的考量,从而不能在源头上实现风险分散。现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更多集中在钢铁、煤炭等领域,监管部门需要从行业特点入手完善监管体系,实现对不良资产风险的防范。对于地方银行机构来说,服务地方经济是其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小企业作为其服务对象的重要组成,其在风险抵御上存在的劣势会直接导致地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高。当前,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对银行不良资产的考核指标加以优化和完善,通过落实差异化的考核体系来有效规避“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更好地借助科学、系统、规范的考核体系帮助地方银行机构服务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二)专业化人才匮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力叠加

相较于大中型商业银行总部,很多地方银行机构人员在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素养上都存在不足,这也导致地方银行在处理贷款管理、违约贷款处置等业务时效果不佳。现阶段,地方银行结构内部专业工作人员较少,在工作中只是简单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作为主要任务,对于不良资产风险规避的认知较窄,同时缺乏较为专业的风险识判能力。很多时候,在对贷款人进行风险评定的时候只是依靠信用风险评分系统,没有及时跟上贷后调查,因此对于债务人资产负债、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的了解都存在不足。而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时候,很多地方银行机构采用的仍然是传统“人催人”方式,不能借助专业经验与知识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替代性措施,而地方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限制效果的叠加,加重了不良资产问题的产生。

(三)政府资产置换银行不良资产存在弊端

很多时候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时候会由政府出面通过土地等资产等额置换不良贷款,政府资产置换的方式具有零成本、周期短、规模大、见效快的优势,因此也常常应用于不良贷款的化解中。例如,2021年,某县政府投资平台通过18500万元的湿地资产等额置换某地区农商行18500万元的不良贷款,置换期为15年。完成置换以后,湿地资产的土地使用权登记到该农商行,并完成《不良贷款整体转让协议》等协议的签订,同时该农商行对已处置的不良贷款仍享有日常管理、清收、处置权,进而通过政府资产置换的方式在资产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不良贷款额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湿地资产置换并不具备实际的变现价值,因此该农商行实际资产总额降低了18500万元,而且在政府资产置换过程中,该农商行仍具备对不良债权的清收处置权,并没有实现对风险的真实剥离。除此以外,用政府资产置换银行不良资产会导致银行风险转嫁到地方政府,这使得银行只是在表面上化解不良资产风险,助长了银行机构非审慎经营的理念,从而进一步陷入放贷恶性循环中。

(四)政府、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较为混乱

站在不良资产处置的角度上来说,政府、企业与银行之间没有实现规范化的关系梳理,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政府对于地方银行机构过多干预,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的时候丧失自主权。同时政府部门对于信贷风险的考虑不足,往往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银行机构不良资产的累积情况会愈发严重,后续的风险也需要由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对于企业来说,很多企业在管理、经营不力的时候会向商业银行借款来弥补在资金上的漏洞,企业在获得贷款之后若可以实现正常经营,那么就可以按期给银行支付利息归还本金;但很多时候企业本身的管理存在漏洞,并不是简单贷款就可以解决,更多是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生存,这只是通过贷款将企业风险转嫁到银行,使得银行面临更高的风险,不良资产的数量也会不断叠加。

三、地方银行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置与考核对策

(一)完善不良资产处置考核激励机制

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是规避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重要举措,监管部门在构建监管考核机制的过程中,有必要从风险源头入手,积极推动信贷资金分流与信贷风险分散。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引导地方银行机构转变发展思路,实现由追求短期效益向长期效益的转变。导致不良资产的成因十分复杂,监管部门需要对银行类别、贷款性质、行业分布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量,设置差异化的不良贷款监管指标来提升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站在不良资产成因角度对各主体责任进行准确认定,避免监管考核机制的“一刀切”。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地方银行机构应帮助潜力企业渡过难关,对城市中小企业适当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做到将信贷资源有针对性地投放到科技型、成长型的经济领域,进而根据不良资产来源和类型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处理措施。除此以外,地方银行机构自身也可以根据不良资产的具体情况设置规模指标、效益指标以及财务成本指标等,将不良贷款的回收情况与计划指标业绩挂钩,并根据回收难度和贡献度进行系数调节,进一步提升对不良资产处置考核力度。由此可见,完善不良资产处置考核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地方银行机构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进而起到有效化解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保障。

(二)强化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为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水平,地方银行机构还应积极开展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人员管理上可以落实职级管理机制,通过专业序列评审机制将相关人员分成初级、中级、高级、资深等,并实施针对性的培训与管理制度。对于初级风险管理人员来说,通过培训应提升对基础信贷业务以及风险管理知识的熟悉程度,并通过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工作经验应用的积累,通过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高级及以上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将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当中,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积累。除此以外,地方银行机构还可以借助定期考试、以干带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大对信贷人员和清收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支持力度,对于获取专业资格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且,地方银行机构还需要更多考虑到清收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通过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来提升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并在法院、律所、大型银行等机构加强人才引进,从而提升清收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对征信数据、支付行为等信息项的分析水平[2]。银行内部还可以建立清收人才库,实施开展跨部门、跨行级的沟通机制,从而为提升人才专业素质、增强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水平奠定基础。

(三)合理实施政府支持,强化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运作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要求下对于当地企业、信用社等机构不良贷款的接收,这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将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做到合理发挥财政效用,逐步减少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名义对银行信贷活动的干预,同时最大限度上发挥市场化运作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区域内设置资产管理公司的方法来扩宽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渠道,通常会采用一次性或者分期买断的方式购买,可以打破买方垄断市场,使得银行在出售不良贷款的时候获得更广泛的议价权[3]。而且,设置资产管理公司还有助于强化对地方金融政策、司法以及金融环境的了解,有利于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此外,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到资产管理公司中,减少政府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过度干预,更好地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提高处置成效,同时缩短不良资产的周转周期。

(四)构建合理的政银企三方关系

地方政府在构建合理的政银企三方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基础上减少对市场及企业的干预,在银行与企业中发挥引导与联系的作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来削弱地方银行机构同政府之间的联系,使得银行在开展信贷活动以及相关经营管理业务的时候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不良资产规模[4]。具体来说,构建合理的政银企三方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银行、政府、企业利益统一的大局观。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银行信贷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与政府、企业无关的错误观念,实际上,银行信贷资产的绝大部分都为社会公众所有,因此银行效益的损失势必会影响到整体社会及公众的利益,因此政府、企业、公众、银行应共同参与到保全银行信贷资产的行列中。第二,应注重对政银企三方利益的有效协调,实现系统综合治理。我国信贷资产风险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发育水平低以及体制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方银行机构要想实现盘活资产、活化存量的目的,政府与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参与到利益多元化进程的推动中。与此同时,地方银行还需要针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借助多种传播途径使得社会公众可以了解金融改革进展情况以及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面临的困境,引导更多人共同参与到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当中,构建政银企合作、银政互相支持的新型关系,并为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处置构建一个更适宜的环境[5]。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良贷款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影响到地方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甚至会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当前,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所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监督考核机制、专业人员储备以及政银企关系梳理等方面,因此针对地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有必要通过多部门集中展开,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的同时加大税收和财政支持力度,并为地方银行机构信贷活动的开展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资产机构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