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路径

2022-11-23王稀珍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融合

王稀珍

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路径

王稀珍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增强认知、坚定信仰和活化行为的功能。党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红色资源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珍贵资源。红色资源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要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主题,抓好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完善总体规划,深入挖掘内涵,丰富融入方式,让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和成效更加显著。

红色资源;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路径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1]红色资源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最鲜活、最珍贵、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剂”。推进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既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充分激活红色资源功能的内在需要。融合是目标,关键是融合路径。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既要理顺内在逻辑关系,也要创新路径方法,凝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大合力,推动教学方式创新,丰富实践活动形式,用好网络媒体,让红色资源成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主供给”。

一、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适切性

(一)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学史的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般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易,赓续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是一种先进且优秀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见证者”,是“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亲历者”,蕴涵着丰富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红色故事、英雄人物和红色歌曲等。坚定理想信念不仅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需要时时刻刻用革命英雄的事迹来激励、用党艰辛奋斗历程来砥砺。我们党历来重视运用红色资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善于运用革命先烈事迹来教育大学生,引导他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校准人生航向,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既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也是全景式开展党史学习的实践要求,有利于发挥红色资源增强认知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动性。

(二)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史的趣味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留下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红色资源。一个个动听的红色故事、一首首悦耳的红色歌曲和一幕幕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这都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素材和优质资源,可让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情。同时,英雄人物是红色资源的灵魂,具有鲜明的引领示范作用。红色故事是红色资源的核心,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情力。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既是丰富内容多元性的必然要求,充实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素材库,也是挖掘自身内涵的应有之义,提升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

(三)拓展教育形式,提升学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革命遗址、红色歌曲和红色文物是红色资源的现实物质载体,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红色实践是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实地参观革命遗址、寻访革命先烈、重走红色之路、观看红色电影……让大学生在参观中领悟理想信念、在传唱中坚定信仰、在寻访中找寻真谛,“润物细无声”,显著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二、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既有从学理视角来研究阐释,也有从创新路径来探讨,提供了多元的思路和方法,有效地激活了红色资源的增强认知、强化信念和活化行为功能,让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更加紧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渣泛起,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成效被消解。同时,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等老问题,存在传播方式创新不够、网络黏性不强等新问题。

(一)规划统筹不够好,集聚力有待提升

红色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井冈山、延安和西柏坡等地是红色资源富集的典型代表。红色资源富集,可增强红色资源的集聚效应,提升教育价值,为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便利。但我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力度不够,各省统筹开发红色资源的决心不够,尤其是将红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的力度有待加大。目前,红色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创等方面,红色文化教育规模有待扩大,红色资源教育价值有待深挖。同时,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主体、机制和路径应进一步明确,让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有路径支撑,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发挥地更畅,育人成效更好。

(二)内涵挖掘不够深,说服力有待增强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生命力持久、吸引力持续的革命文化,既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也具有教育性、启发性。如红色革命遗址就是物质资源,红色歌曲就是一种精神资源。这些都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供给的“不竭源泉”。当前,红色资源内涵挖掘还不够,主要停留在看实物、听讲解和拍照片的观光旅游层次,教育价值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有的教育者在开展红色文化教学时,对红色资源的内涵认识不清、挖掘不够,只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思想、少营养,只有孤零零的骨架、没有鲜活的血肉,使听者昏昏,极大地减弱了红色资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短平快”,红色资源传播,因其阐释和讲述方式较冗长,传播形式不新,与“短平快”传播要求不相匹配,导致传播量逐渐下降,吸引力和说服力锐减。

(三)融入方式不够多,感染力有待提升

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优质资源的“富矿”,其关键在于融入的方式、方法。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如VR虚拟技术、光电声画技术,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多元多样的教学技术支持。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主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满堂灌输。在红色文化理论教学时,有的教育者不从学理性视角进行阐释,而是简单让学生自学、网上学,使得学生对红色理论形成了天然排斥感。在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时,只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地参观红色景点,而不进行讲解和阐释引导,这使得红色资源融合开发利用教条化、应试化。舞台剧、话剧是推进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有效载体,而有的学校未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活泼的形式来开展红色教育,让大学生在演绎中与革命英雄共情,进而实现增强对革命英雄、红色故事兴趣的目标。

(四)教育效果不够优,吸引力有待提高

教育效果是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衡量标准,教学效果好则代表融合地好。一方面,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时,对红色资源利用展开了形式多样地探索,而课堂教学的抬头率、参与率、融入率亟待提高,红色资源的吸引力、说服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受网络传播去中心化、碎片化、分众化的影响,红色文化传播易被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淹没,使得吸引力逐级减弱。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从受众群体来看,大学生群体在整个受众群体中的占比非常小。这反映出红色资源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校利用网络媒介和数字化方式,对革命英雄、红色遗址和红色故事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传播,但大学生对红色故事、革命英雄事迹等内容的兴趣仍然不高。此外,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时,没有精细区分教育对象,没有针对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大学生等教育对象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内容重复,红色教育较为呆滞,引起学生反感,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如何用好、用活、用足红色资源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学界和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融合是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强强联合的关键。教师、学生是融合的两个主体,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网络媒体是融合的承载工具,加强规划统筹,深入挖掘内涵,丰富融入方式,改进教育方式是融合的必要实现路径,这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系统性、实效性、黏合性和适切性。

(一)主流线:加强规划统筹,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做好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统筹规划,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应然之义,也是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需要。当前,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统筹不够好。这呼唤国家和地方要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概念,需要研究和理顺系统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红色资源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规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聚焦体制机制这一主线,不断健全保障体系,处理好融合的主体、客体和媒介之间的关系。一要有大局观,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是从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规划统筹,充分调动人、财、物,制定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中长期规划,加大红色资源融合的研究力度,编写更多具有特色的国编和地方红色教材,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多优质内容供给。二要健全渗透机制,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难点就是渗透机制的构建,即要构建好以理想信念、党性教育为核心要素的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体系。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景观育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红色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校园红色文化景观。依托校园新媒体平台,营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环境,开展红色故事、英雄事迹的全天候宣传,让红色资源融得进、融得好。四要健全考核机制,考核是落实顶层设计的必要抓手,宏伟蓝图关键在落实,在考核。这需要政府和高校把红色资源融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的内容,如红色校本教材研发、红色实践基地打造和红色文化宣传等,进一步督促地方相关部门、高校把红色资源融入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

(二)主平台:深入挖掘内涵,进一步增强传播能力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的主阵地。“00后”大学生都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具有鲜明的网络思维特征,是各种社会思潮争夺的重点人群。目前,各种思潮和观点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既干扰了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也一定程度消解了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由于红色资源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整合力度不强,更多优质内容供给不充分,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补给站”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强化。只有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全面地挖掘,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多内容供给。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必须在掌握、建好体量丰富和功能齐全的红色主旋律平台上发力。坚持“形式创新”的理念,利用数字化手段和“融媒体”传播形式来创新表达形式,让更多红色资源“活起来”。如开设红色网络课程,创作红色短视频、漫画和海报等网络精品,实现红色教育课堂延伸到网络。拓展红色资源的网络传播空间,通过开设直播平台,建红色专栏,培育“红色网红”,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创造更多优质红色文化作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推出更多具有历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高水准红色网络作品,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多优质内容。坚持遵循传播规律,从网络传播和大学生接收信息规律入手,对传播内容进行“再包装”,让技术成为红色资源“动”起来的“助推器”,让时尚元素成为红色资源“亮”起来的“美容师”,让更多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如组织大学生拍摄红色故事题材微电影,编演革命英雄主题的舞台剧和创作以革命英雄为原型的微剧本,让大学生在拍摄、演绎和创作中增强红色故事和革命英雄的情感认同,推动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合。

(三)主阵地:丰富融入方式,进一步激发实践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景点都是一个学深悟透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3]。红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包括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实验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这可以发挥红色资源强化信念和活化行为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4]黏合性是检验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感染力强则黏合性高。感染力不强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痛点之一,其原因是融入的方式单一。目前,理论教学是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径之一。红色实践教学开展相对较少,大学生没法很好地从红色教育中获得直接体验,使得红色资源的黏性减弱。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的着力点,就是要构建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情境”,把“精气神”有效融入。方法有三,一是建好校内育人基地,挖掘校内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校史课程,建设和修缮红色文化景观,让红色资源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可感和可学。二是建好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运用好革命遗址实践教学基地,常态化组织学生到革命遗址进行现场教学,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变为育人优势,建立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的红色基因传承的教育教学体系。三是用好用活社会实践活动载体,经常性组织大学生开展“寻访革命先烈”“重走长征路”“百年建党·井冈山行”等红色实践活动,实地寻访老红军,实地聆听红色故事,实地参观红色遗址,让大学生在知和行中建构“红色记忆”,更好地理解红色故事,感受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磅礴力量。

(四)主渠道:改进教育方式,进一步彰显真理之光

适切性是指两个主体的相互匹配和契合性。红色资源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适切性非常强。两者的融合,需要从适切性入手。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红色资源有效融入的“主渠道”。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最固定、最传统的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非常强的感染力。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必须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打造特色鲜明的“第一课堂”。一要强化理论价值阐述。课堂教学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红色资源的表现形式、时代价值和作用机理,发挥红色资源增强认知的作用,为大学生完整展示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契合性和相互匹配性。二要强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师可以借助课程建设的东风,在探索“课程+专业+实践”模式上下功夫,运用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现实体验与虚拟体验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和叙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教学。如开展“建党百年·青年说”“画说百年”“歌咏百年”等大学生思政课比赛,有效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作用,更好地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的知与行。三要强化传播形式创新,通过采用“融媒体”技术、VR和AR技术,让红色资源成为大学生愿听、愿看、愿读的内容和产品。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方式,构建沉浸式教学环境,让大学生沉浸在红色故事讲解、革命遗址参观和革命英雄对话等模拟环境中,更加真实的体验。如井冈山博物馆VR场景化,破解时空的之困,延伸了红色资源应用的触角,让大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红色体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重走长征路”“六渡赤水”“激战湘江”等线上小程序,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数字化、智能化中久久传播,在新时代育人中焕发新生活力。

红色资源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具有重大意义。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合,要在做实体制保障主流线上加强统筹规划,在建好网络主平台上推进内涵挖掘,在抓好实践活动主阵地上丰富融入方式,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上促进教育方式改进,才能更好地提升红色资源的发生力、教育力和传播力,让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2-21(1).

[2] 习近平.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 人民日报:2014-12-16(1).

[3]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是,2021(10):4–9.

[4] 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 92.

Integration of Red Resources and th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ANG Xi-zhen

(College of Marxism,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Red resources are 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in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y have the functions of enhancing cognition, strengthening faith and activating behavior. Histo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red resources are precious resourc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resources and university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theme of cultivat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phys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put emphasis on the two main bod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overall planning, dig deeper into the connotation, and enrich the integration methods, so as to make th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icher in content, more diverse in form and more effective.

red resources;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the Party history; path

G416.0

A

2095-9249(2022)01-0097-04

2021-10-28

2020年教育部高校实践育人项目(SJYR200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SZZX1941)

王稀珍(1990—),男,江西吉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融合菜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党史上的今天
《融合》
红色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