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民民主的历史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2-11-23蒋玉涵王赫奕

关键词:民主制度政治

蒋玉涵,王赫奕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重视人民民主意识的培育和民主观念的引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构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民民主的历史图景并呈现出觉悟、运动和生活的演进逻辑。

一、觉悟:党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民从民主无意识走向民主自觉

民主最深刻的含义存在于它同人的自我解放与社会解放的联系中。人的主体意识是人的解放的先决条件,人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加深了人的社会解放,而人将通过民主走向新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在动员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实现人的解放与民主的发展、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主权的民主本质。

(一)自然民主觉醒:旨在发掘人的主体性的民主启蒙

拥有自我生存和保护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意志,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民主启蒙首先是生命和财产权的实现、作为独立个人的自主意识的启发。但在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的旧中国,呈现出“人”的主体意识缺失、民主意识淡漠,“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8页。的基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进行了唤醒人的主体意识的民主启蒙。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结合时情世情、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文化教育。针对工人、农民等不同主体,采取识字教育、文化补习、夜校、戏剧、歌曲、体育等形式,使广大民众在识字中认识“礼义”、培育“良知良能”,反对陈风旧俗、封建迷信,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以思想政治教育触发人的主体意识觉知。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思想政治教育促使社会人的尊严与价值意识觉醒。社会人的尊严与价值强调人在社会中享有不受外力拘束压迫、在生活中不受限制束缚的权利。社会意识觉醒就是要消除奴役与剥削,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走向自由。为反奴役,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理想信念教育,普及政治教育、现实国情教育,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使反压迫、求解放、要自由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引导群众了解阶级压迫的真相、意识到被压迫被奴役的事实,领导群众开展争取生存、生活和基本民主权利的斗争。为反剥削求生存,土地革命时期,党培训农运骨干,建立农民协会和根据地,打击封建地主阶级,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人身依附成为独立存在的主体。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农民树立“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意识,鼓励农民打破枷锁,自己解放自己,激发农民参加革命的斗志。党的一系列举措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目标的实现,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民主觉悟:意在启发“人民”的民主自觉

政治民主作为自然民主向社会民主提升的中介,“绝不是抽象、普遍的民主,而必须在承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才能发现民主的真义”②亓光:《列宁国家学说: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政治理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首先,党以思想政治教育铸塑“人民”的阶级民主观。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个体总是归属于一定阶级并呈现不同的阶级统治特征。党始终把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根本价值遵循,阶级民主是人民主体性实现的前提③王衡:《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内涵与中国实践》,《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6期。。国内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出版书籍报纸、印发传单等形式宣传党所领导的政权来自人民,宣告人民是革命的领导者、国家的统治者和建设者,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国内革命时期,党促使工人、农民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帮助工人、农民成立自组织机构,在维护切身利益实现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在工会、农会中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在实践中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军队中开展阶级教育,“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其次,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建立独立、民族、民主的国家而“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凝心聚力。不同于西方国家社会化的民主发展路径,我国民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为“自强”服务的救亡烙印。

抗日战争时期,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的论断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7页。,强调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0页。,党宣传抗日战略方针,树立持久战思想,描绘抗战蓝图,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党转变战略,统一部队思想,开展游击教育,进行党内独立自主教育。解放战争时期,党一是开展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与任务教育,揭露国民党假宪政真独裁的民主假象,提高人民对抗战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丢掉幻想,防范国民党“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4页。。二是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党鼓励农民参加土地改革、恢复生产与支前参战,确保土改的顺利进行,保障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开辟第二条战线,发动学生、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民主国家。

最后,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艰难启航,开山辟路。“现实民主必须把人民的主体性转化为可运行、可操作的一套民主制度体系来实现。”④蔡文成:《人民民主:主体性·合法性·有效性》,《理论探索》2013年第4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根据不同阶段的革命形势与任务探索实践了多种政权组织形式,最终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针对不重视民主制度建设的麻痹思想,强化民主制度宣传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民主制度,使人民获得一切现代自由”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9-390页。。建党伊始,党大力传播、推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构想,明确了“人民创造国家制度”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页。。土地革命时期,党向民众阐明,革命政权应是自己立法、自己执行的人民政权,重申“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9页。。抗日战争时期,党在人民群众中普及三民主义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在根据地推广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直接选举制和政权建构的“三三制”原则,避免“因为缺乏对于代表会这个新的政治制度的宣传和教育”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2页。而导致的各地民主制度名不副实。

二、运动:党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民主政治实践从政治运动走向法治

纵观我国民主历程,“传统的‘政治运动’自始至终贯穿着思想理论教育”⑨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运动也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出现和开展的思想理论教育”①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改革开放后,随着体制之变导致的政治运动退场,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民主制度合法性、引导有序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秉持运动中的民主,调和政治运动与民主之间的张力

政治运动作为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实践,是在不具备完全民主的革命战争时期以运动的方式推进民主的特殊手段。毋庸置疑,以“短平快”的政治运动实现民主是党在革命时期的基本方法,具有民主的一般意义。这种“先破后立”的政治运动具有超强的社会推动能力,在社会改造、社会整合、政策推行及经济建设等方面都产生过特殊的促进作用。但纵观建党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发现其呈现出既推动民众民主参与又阻碍民主法制化建设的二律背反特性。

然而,若因此而推断政治运动是由党和政府以强权操控的非民主的过程,则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之谈。党秉持运动中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政治运动与民主的张力。一是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思想问题。我党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目标,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二是兼顾物质利益原则。通过土地改革实现生产关系变革,激发农民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公私合营,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新政权提供了经济支持,较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三是走群众路线。反侵蚀、反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环境。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导性,既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又重视政策的正向引导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制度思维,以制度框定“运动”

政治运动犹如烈药,“可偶用,不可常用”,社会政治经济常态化之下,政治运动的弊病频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348页。,不搞运动。

一方面,党通过教育向人民群众讲清楚改革开放后以制度框定“运动”的必然性。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归根结底是一种缺乏制度和法治约束的“人治”,过度的政治运动导致民众的政治非理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333页。明确了制度建设不足是导致政治运动泛化的根本诱因。此后,党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全党全国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活动,剖析政治运动的弊病,教育广大民众在未来的民主建设中,应努力“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6页。。

另一方面,党通过教育向人民群众讲清楚制度优越性,提高制度认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自觉。“运动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的民主政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群众形成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以制度规范民主政治实践活动,实现制度自觉。一是,驳斥西方民主适洽论的错误论调,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切合国情、切合实际,政治制度建设没有飞来峰。二是,用民主制度的实践成效教育人民,讲清楚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势,引导群众形成制度框架下的自觉。从整体上讲清楚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显著优势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比较的视角阐明,相较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势体现在党的领导下,各党派、团体、各阶层民众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制度;体现在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联合,既相对自治又共同发展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在由基层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广泛、有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发展的视角明晰民主集中制是对于民本民主的守正创新和不同于西方代议制民主的精英治国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人民民主,讲清楚我国民主制度在实践中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实践活动趋向制度框架下的自觉,不走政治运动的老路。

(三)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法治教育,倡导法治环境下的有序政治参与

无序化政治参与的“常态化”暴露了法治化建设不足的现状。在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还需以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氛围、培育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引导有序政治参与。

一方面,通过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营造全民性、全域性、全过程的民主法治教育氛围。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又是维持法制运转、引导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环节。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要在全体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党和政府在针对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先后开展了以宪法为龙头的七个五年的普法教育。针对青年学生和党的干部等重点群体,在各级各类大中小学发挥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要求设置相关法制教育课程,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在各级党校团校及各类干部学校,把法制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教育计划。经过近三十年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法律知识得到普及、法治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法治思维,倡导有序政治参与。法律知识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法治化程度,但以法治观念、法权人格为主导的法治思维才是决定政治参与质量、引导有序政治参与、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治思维培育受到更多重视。2001年“四五”普法教育时期,将法治教育的重点由法律基础知识普及转向公民法治素质提升。此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作为一种执政方式与实际工作能力,必须牢牢掌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法治思维培育推向全民,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全民法治思维的强化减少了因个人或团体利益受损而引发群体事件,保护了作为民主权利的政治参与权的有序履行,“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1页。。

三、生活:党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民主观念从一元走向复合

政治民主高歌猛进的同时民主亦不断向生活世界靠近。如马克思所说:“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页。,当民主的思想与行为的习惯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成为人民素质的一部分,政治上的民主才是可靠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民主氛围,激发民主参与愿望

无论是民主意识的生成还是民主社会的构建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生活中的民主,提高民众对民主理念的普遍认同,克服偏激、冷漠、理想主义等政治态度误区,激发围绕民主理念而展开的积极协同行动。

一方面,通过培育政治文化,营造“想参与”“愿参与”的民主社会氛围。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制度的彰显、发展的指向灯,是影响民主政治发展的深层因素。政治文化的培育在党内外不尽相同,在党内体现为先进性纯洁性教育、“两学一做”“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等面向全体党员的教育活动;“三讲”“两务必”“三严三实”教育,“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民主作风教育,党内法规制度约束与警示教育。在党外体现为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显性规章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监督意识与能力提升等公民意识培育。

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党内民主理论,扩大党内民主示范效应。“党内民主具有前提性与示范性,既是人民民主的先导,更是人民民主的保障。”③赵中源:《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67页。党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工作方法作为深化党内民主理论、保持党内民主先进性的源头活水,重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宣扬党内民主经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第一,丰富党员政治文化理论与民主实践技能。向党员传授民主、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等基础理论,明晰党员应当享有的权利、提升党员主体性;强化党的规章制度中关于党内生活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党内法治建设和党内民主监督能力;提高党员民主理论应用水平,落实党内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协商范围。第二,宣传良好的党内民主形式、民主氛围以及完善的民主制度、成熟的民主经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挥党内选举规范、选举模式的示范效应,提高人民民主程序规范性、丰富选举形式;宣传党内生活法制化,党内选举监督的法制化,培育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氛围,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完善党内民主生活,推动社会民主氛围培育与人民的民主素质养成,激发民主参与愿望。

(二)思想政治教育铸塑科学的民主观、正确的民主意识

在民主向日常生活靠近的同时,关于民主的纷争亦甚嚣尘上。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引领功能,批驳“选举至上论”“民主目的论”“民主速成论”“民主万能论”等错误论调,铸塑科学的民主观、正确的民主意识。一是,明确党的领导内嵌于我国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体现在我国人民民主的各环节、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和基本遵循。二是,强调民主不是偏居一隅的一元政治范畴,民主体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党始终追求广泛而全面的民主。三是,重申民主的形式不仅仅是单一的选举民主,民主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质与程序的结合,投票、选举、协商、对话、参与等都是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是,着重强调民主不会一蹴而就,避免将一切问题归于民主,摒弃民主“元叙事”带来的民主“不能承受之重”。为了提倡民主,民主被附加了自身难以完全提供的自由、平等、经济发展、政治廉洁等公共物,甚至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也归于民主问题,有无民主成为衡量一切问题的标准。须知,我国民主环境复杂、民主传统缺失,社会主义民主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民主法治建设、民主实现形式、民主过程仍需完善,不能一蹴而就。

(三)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推进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民主独特、独有、独到的民主形式,与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93页。。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化解多元主体在利益和原则上的分歧与冲突,凝聚多元共识,倡导“差异性团结”,扩大公民民主参与,彰显协商民主独特优势,丰富民主实现形式。

一方面,有层次、分阶段地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提升公民协商民主素养。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1949年《共同纲领》的颁布,标志着协商民主制度的初步形成。此后,首先在政协、各党派和企事业单位中初步建立了协商民主机制,逐渐在人民群众中深刻论述协商民主的价值意义、宣传协商民主的方针原则与形式载体。改革开放后,协商民主实践嵌入民主政治各领域、全过程。新时代以来,基层协商民主蓬勃发展,如在城乡社区出现的村(居)民会议、议事会、民主恳谈会、社区论坛,以及企业内部的集体协商、劳动恳谈等协商民主形式,逐步形成了由政治精英为主导的政治协商、以社会大众为主导的社会协商和以基层群众为主导的基层协商的三位一体协商体系。在协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协商民主素养与技能,提高协商民主能力。

另一方面,协调多元利益关系,调和不同价值偏好,达成民主共识,增强民主合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民主协商中发挥着利益聚合、价值整合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公共利益为“最大公约数”引导民众理性审视协商主体的利益诉求,超越个体私利的局限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约不同价值偏好,达成民主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公民性格、塑造集体责任感和互惠意识,促使民众从理性交流和判断出发作出适度妥协、保持持续合作。最后,倡导协商决策程序的合法化,鼓励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按照公认的程序和规则合理表达理性诉求,化解“多数决定”与“共识”之间的张力。由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提升协商民主效能。

四、党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民民主的经验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民主在中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深化理解中国式民主并创新当代民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视窗。”①亓光:《全过程民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维变革与政治逻辑》,《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2期。深入挖掘党以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硬性的体制、机制与法律层面,从教育、引导的一般文化层面启发民主觉悟、秉持民主作风、推广民主新形式,实现民主制度落地、民主实践有序、民主范围拓展、增强人民群众“民主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坚持“守正”兼顾“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和引领民主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凸显期、发展深水区、改革攻坚期,民主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自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逐渐兴盛改变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对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守正”。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传承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教育和工作方法,为民主理论提供观念指引与价值预设、为民主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预期和秩序规约。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功能与载体的“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载体与民主发展现实需要的动态匹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民主根本问题的解释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介的主导力、新对象的导向力、新方法的运用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现实向思想的升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民主实践的理论归纳力,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以时代的新发展、实践中的新发现新做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二)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民主的方式推进民主

“民主的本意就是‘人民统治’,换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②林尚立:《论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3期。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目标的指引下,需要永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初心,更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主的方式推进民主,未来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民主的过程中,一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身份的平等性和主客体关系的相互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皆是人民民主的能动主体,开展主体性教育、增强主客体双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信心与信念、规范主客体双方行为、引导适度的主客体互换,应是未来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着力点。二是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以人民需求为本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并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1页。三是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的新特点、新方法。对群众的意见建议、思想情绪和民主诉求的把握,对群众中推进民主的创新智慧的汲取,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热情、推动群众民主实践的有力保障。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防范民主的“泛政治化”与“去政治化”演变

民主向生活领域的延伸,带来了民主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民主的“泛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烦恼。无论是民主的“泛政治化”抑或“去政治化”,皆是民主发展的桎梏,前者混淆了公私空间,后者忽视了民主的政治性与阶级性。对此,其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认知、廓清民主边界。为阻绝民主被无限制地裹挟进日常生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理论水平与分辨能力,厘清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正确区分制度、政策或是管理问题。同时,也应引导群众避免将西方发达民主国家已经达到的民主指标视作民主本身应当具有的特征,造成“民主元叙事”的发生,让“民主归位”。其二,开展常态化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规党纪教育、作风教育、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社会治理效能。依法依规执政,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和对群众关切的回应能力,减少人民群众因政府对现实问题处置不当产生的民主失望。其三,揭示我国民主发展成就的本质。为防范民主的“去政治化”消解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同,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人民民主正确方向的共鸣,达成走人民民主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历史必然的共识。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培育具有民主素养的时代公民

在市民社会缺失的背景下走上民主道路的中国式民主,公民的民主素养培育时间较短。民主素养与民主质量的水平关系密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培育具有民主素养的时代公民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接民主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普遍化教育与精细化、针对性教育相互补充,线上与线下教育相得益彰。既强化对多数群众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知识教育、强化民众对民主制度与民主规则的认识,又注重以党内民主生活、党内广泛的民主教育抓牢党员干部等“关键少数”的民主素养养成。既常抓线下宣传讲解引导群众将民主转化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又构建线上网络民主教育平台,拓展网络民主空间,提高民主质量。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公民理性,引导群众形成独立的公民人格,深培政治文化沃土、孕育民主精神。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觉”,“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①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7年第1期。。没有民主精神的濡化滋养,僵硬的民主制度难以实现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最终价值追求,反而增添社会政治风险。

猜你喜欢

民主制度政治
中国式民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尼日利亚 民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