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双重维度及新时代中国实践*

2022-11-23张子玉童琪茗

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集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张子玉 童琪茗

正确认识劳动及其解放的价值与地位,是正确认识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学界对劳动解放的理解还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劳动解放的内涵导向是侧重于对自然的解放;①王代月:《劳动解放与自然的复魅》,《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4期,第57—64页。还有学者认为劳动解放内涵包括“劳动解放人”和“解放无产阶级的劳动”两个层面。②张自永、吴宏洛:《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中国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7页。但无论是对制约劳动的社会因素的解放还是对劳动的自然条件的解放,抑或是解放劳动者个人还是解放无产阶级,其核心都离不开劳动条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欠缺其中任一方面的认识,都无法完整把握马克思劳动解放观的思想脉络。因此,劳动的解放应当包含着“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维度。本文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在马克思对于人与劳动的设定中理解劳动解放的必要性,在必然与偶然的交汇中探明异化形成与解构的路径,在明确异化范围广阔性的基础上,在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厘清劳动解放的中国智慧。

一、应然与实然:对劳动解放的必然性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对劳动解放的认识,应当从应然与实然两方面着手。应然是对对象本质进行的价值设定,即理想中的对象应当具有的独特价值;实然是在现实生活中对象展现出的属性与状态。在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论述中,这两方面体现在对于人的本质设定与劳动的认识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异化的出现使得实然的人与劳动逐渐朝着与应然相背离的方向发展。对这种分离状态的剖析,是探究劳动异化产生原因的理论必然。

(一)劳动:应然人与实然人的分界

对人民的现实苦难的关心,是马克思投入人类解放事业的直接原因。早在莱茵报时期,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他就指出,无产阶级“不仅感觉到有满足自然需要的欲望,而且同样也感到有满足自己正当欲望的需要”,即人应当拥有人特有的需要。但政治民主制里的人,是 “堕落了的人、丧失了自身的人、外化了的人,是受非人的关系和自然力控制的人”。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反差正是人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体现。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内涵设定,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先将人的本质设定为“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人的社会联系、本质是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产生。而这种状态下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随着认识的深入,在之后的《巴黎手稿》里,马克思又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更详细的设定:“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正是这种特性使人超越了单纯的动物生存,从而人可以满足自身的普遍需要,证明自身是类存在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先验设定,但这种价值设定也是离不开社会现实的,“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在现实中,这种以自由、自主为特征的本质,不断为外部的、外化的、类的行为所代替:“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这种异化手段本身也是现实的,“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就此,马克思认为,导致人的本质与人的实然相分离的根源就在于工人赖以生活的劳动: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与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这样,人的异化问题最终就转化为劳动与劳动的异化问题。

(二)对象性与异化:活动与劳动

对异化劳动“非人性”的道德性批判绝非是马克思论述的终点。在之后的研究中,马克思更多从人的物质生产过程入手。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页。即劳动是一种对象化活动,这种活动同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人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便是通过自身的感性活动实现人的生活,所以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这种活动伴随人类发展创造了人与人自身依存的世界,“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这种活动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从劳动的客观特性来看,劳动绝非是社会或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但马克思指出,迄今一切革命的努力都只关注对劳动的分配,“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3页。这绝非是马克思对劳动的矛盾论述,而是由于劳动实然与应然的分离——对象化变成了异化。因为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设定,绝非只是单纯机械的物质交换过程,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在马克思看来,首先,人的劳动同动物的活动是不同的:人的劳动不是“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因为虽然在形式上人与动物的劳作过程并无太大差异,如“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羞愧”,但人拥有“专属于人的那种形式的劳动”,即“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其次,劳动的过程应当是劳动者获得发展的过程,人们应当从不同类型的劳动中获得多样的发展。在马克思的构想中,理想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由此可见,马克思构想的劳动本应是一种人的对象化活动,但现实中出现的异化,使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过程相分离,劳动者不但被贬低到了动物的程度,甚至自己的创造物还反过来统治、胁迫劳动者自身。这导致了劳动与劳动者的对立,这种对立如此明显,以至于即使资产阶级不断加以掩饰也无法阻止劳动者认识到这一点: 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时,工人们便提出“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劳动者与异化劳动的对立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工人的劳动不但与自身拥有的时间对立,甚至与劳动恢复的休息时间相排斥。人本应从劳动中获得的全面发展,也被劳动的这种对立片面化。这种劳动对人的统治比奴隶社会中的奴隶更彻底。有学者指出,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通过货币这种抽象化的普遍的量来进行度量,从而让所有的劳动都可以在一个普遍性的抽象量的架构下被纳入一个庞大的系统之中”,⑤蓝江:《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数字劳动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11期,第73—83页。形成拜物教,进而实现对人的统治。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于劳动者与劳动应然性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应然是对实然发展的方向性指引,其旨在强调解除限制实然发展的客观阻碍,而不是主观价值性约束,在劳动者层面,这表现在对人选择的自由的追求而非对人的选择的内容的规定。而对异化劳动的否定并不等于对劳动作用的否定,相反,要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从劳动入手,通过纠正劳动的异化现实与错误认识,在观念和现实中为劳动正名,从而实现劳动者的幸福。

二、必然与偶然:对劳动解放路径的真理性认识

在认识到异化现实后,探索解除异化状态的路径便成为了实现劳动者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对于劳动解放路径的认识,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差别,二者对于异化发展方向的作用表现为因果性,即必然或偶然的原因,最终形成必然或偶然的结果。在探索劳动解放的历程中,对异化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错误认识,集中体现为对劳动异化因果关系的倒置。

(一)偶然性:在异化的结果中寻找异化的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不公正、不自由的弊端日益彰显,于是学者们开始对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进行探究。国民经济学将理解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目光放到了对经济规律的先验设定上,将应当加以推论的内容假定为事实,将私有制运作的过程置入一般的、抽象的公式,并将其设定为规律,由这个规律去解释私有财产的本质,结果“竞争、经营自由、地产分割仅仅就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这种观点错在立于“虚幻的原始状态”来解释事实,对此,马克思指出,应当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去寻找异化与货币制度之间的联系。与此不同,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观察了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后,将实现社会公正的希望寄托于“劳动”本身,着重于以“劳动”作为划分社会的尺度,而非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试图以此解除劳动者被束缚的状态。如圣西门以劳动为尺度将社会等级划分为“劳动者”与“游手好闲者”的对立,“他把工厂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都看成劳动者,并承认他们的资本主义私有制”,②叶庆丰、白平浩主编:《社会主义发展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这种划分更多是依据对不劳动者道德层面的愤慨,难以将人的生活方式与劳动者的劳动相区别,因此,这种纠结于是否参与“劳动”本身的空想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一个同样“劳动”的等级内还有如此巨大的权利不公与贫富差距。与此类似,一些民主派及庸俗社会主义者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分配看作不依赖于生产的独特存在,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虽然相比于单纯将治愈“异化”的希望放在劳动本身的圣西门,庸俗社会主义者深入到了分配制度的不公,但他们将社会主义局限于分配领域,而忽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规律:资本与劳动者分离,依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他们着重强调了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这个“偶然性”因素,却忽略了分配方式只是生产资料占有“必然性”的表现。事实证明,将异化的表现与结果当作异化出现的原因,是一种混淆必然与偶然关系的因果倒置。

(二)必然性:从历史进程中探明社会发展趋势

不同于之前对于人的本质的设定,在历史唯物主义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由此,马克思开始全身心从异化产生与解放的历史必然的角度探究异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历史必然首先体现在劳动异化是分工发展的必然原因。在异化出现之前,人类过着低下生产力制约的“自由而有意识的”劳动生活。在人类发展初期的野蛮时代,“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男女双方根据生理结构的特点,在适合自身的领域展现自身的价值。只有在这里,才存在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的事实。但这种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因个人特殊利益与群体共同利益之间的分裂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劳动的异化,这一点是通过 “分工”的扩大实现的。分工的发展也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这种分工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否定,它“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页。异化劳动不能给人带来满足,而只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在这种劳动下,劳动者的活动范围是被强加的,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是被否定的,这使人们厌恶劳动,以至于“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这种分工不但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也在社会中形成了不同阶级的分层——工人与资本家,双方的对立不仅仅是资本与劳动的“分工”,也出现了“被迫劳动”与“享受生活”的分工。由此可见,对异化的解决离不开对异化形成原因——分工——的解决。

劳动解放是劳动异化发展的必然归宿。在《资本论》中,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即因生产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因人的主观变化而改变,因此“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客观规律是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自身运行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是无能为力的,异化作为劳动发展的必然,其最终将被克服也同样是异化发展的最终归宿,其中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社会可以通过吸取历史经验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但这种解放有其必然物质前提,“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但“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三)因果关系:偶然形式是异化劳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将异化形成及解决条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对比后,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入手,而是单纯将“贫穷”与“两极分化”归咎于贫困者道德上的懒惰,单纯将“不劳动者拥有更多现实财富”所体现的不公的重点放到“不劳动”上,虽然也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对解放劳动的探索,但这是用劳动异化的结果来解释历史,而非用历史来解释劳动异化的起源与过程,因此未能从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劳动异化及贫富差异产生的必然性。而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是理解劳动解放必然性的前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猛烈抨击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看法,认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回避那些唯一使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页。这个条件就是“在劳动者具备相应的对象和资料的前提下”。因为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的基础,是一切社会贫困、精神沉沦和政治依附的基础”。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而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关系倒置则会陷入一个误区:劳动具有一种可以不依靠现存物质条件的“超自然力”,这种“超自然力”由于不受客观限制因而可以被每个人掌握。所以贫困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懒惰或富有者的贪婪,而懒惰与贪婪作为主观层面的弊病可以通过道德说教来解决,从而掩盖了人与人在生产关系层面的不合理与社会分配层面的巨大不平等。而认清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因果顺序,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鲜明特征:由生产力发展、分工产生的异化过程,通过诸如不劳而获、分配不均、道德败坏等具体、偶然的形式展现,再到最终被克服。这是劳动解放与异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分工中,人们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分离,部分人拥有自我与闲暇,而大部分人却只拥有“被动”的劳动,这是劳动异化的原因,因此,劳动解放必然要将劳动者从分工导致的“片面化”中解放出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尽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从根本上保障了劳动者的自由。但分工的机制依旧存在,这就对消除分工的消极后果,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提出了社会建设的要求。

三、全面性:对劳动解放的范围性界定

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探索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是以纵向的视角探究异化发展的深度,这尚不是对异化的全面认识。尽管在不同时期马克思看待异化的角度不同,但他向来强调异化范围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涵盖了人、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且通过人类交往而作用于全世界。马克思从自然与人的关系、本国人与他国人共命运的角度,对异化的横向发展进行了阐述。

(一)异化活动领域的全面性:人与自然

不同于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只就人类社会的形态对共产主义作出划定。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人类真正获得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应当对人、对社会的关系进行理解,也应当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状态。因为人类生活无时无刻不与自然有关,“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而自然界同样带有人类的印记,因此他提出人与自然相适应的“人化的自然界”的概念。

然而,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往往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忘了人类实践对自然形成的枷锁。伴随着劳动本身的异化,由劳动联结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在不断异化。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界的利用已不能帮助劳动者过上更好的生活,即劳动者的勤劳与自然界对人的远离是同步的,“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人类发展的速度与失去自然界的速度成正比;其次,这种异化体现在对自然的单一利用磨灭了自然对人而言的全面价值,而对人的价值的狭隘理解也表现为对于财富的狭隘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只把自然界视为一个“试验场和原料储备所”,只希望将自然界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纯粹的交换价值。马克思指出,异化使我们变得片面,以至对于人活动的对象,只有“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而实际上,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人,所拥有的绝不仅仅是基本生存需求,但对人的需求的片面理解,导致了“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对此,马克思提出:“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即真正发展的唯物主义,不但要以自然界为基础,更要以人为中心;而真正发展的人道主义,必须将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一致。只有在这种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脱离单一的物质满足,实现人的解放。

(二)异化活动范围的全面性:世界历史

资本主义兴起之后,世界各地的历史随着交往的增多而逐渐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大工业的建立以及交通技术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资本主义的历史在与“世界历史”一同发展过程中,也将生产力与普遍交往提高到了足以毁灭他们的高度: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普遍交往“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对于个人而言,“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页。这种交往为异化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遍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有学者指出:“一部世界史,就是人类文明的‘交往’史。‘交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交往’到‘交往的扩大’,再到‘世界普遍交往’,标志着‘历史’突破狭隘的、孤立的‘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轨迹。”①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第4—26页。而劳动异化正是借用世界舞台将人类社会作为展露自己的媒介。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异化的发展过程,“当人类通过劳动摆脱了最初的动物状态,从而他们的劳动本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的时候,一个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另一个人的生存条件的关系才会出现”。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5页。由此可见,世界历史角度的异化,更多表现在人类发展成果背离人类发展总体利益,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通过人为的、自然的方式阻碍人类社会进步。这是对全体人类自由活动的禁锢。

马克思对异化领域与异化范围的分析,使得异化全面性的特征得以彰显: (1)在现有的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异化问题,这是世界各国的相同点; (2)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所面临的异化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而拥有不同的奋斗任务; (3)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也会遭遇相同的异化后果。这就要求当出现世界性问题时,世界各国应当在互相尊重、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命运与共,共克时艰。

四、新时代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中国实践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提出“劳动幸福论”“美好生活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从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进行发展,从国内社会建设、国际命运共同体两个维度对解放劳动提出了“中国智慧”。

(一)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劳动幸福论

对劳动与劳动者地位的认知,是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关键。而劳动的应然设想,为实然的劳动内容提供指引,这就对实现劳动的“正名”提出了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解决了劳动者对劳动条件及对象的需求,呈现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唯金钱论”充斥社会,经济利益成了许多人奋斗的单一目标,其后果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人们追求财富的方式的合理性被忽视,“经济要上,道德要让”的思想大行其道,这种道德滑坡现象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出现。有学者指出,“所谓‘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正名’、‘为唯利是图正名’以及‘一切向钱看’为经济发展旨归等观点,正是这种‘道德滑坡’现象的写照”。③吴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要以“道德滑坡”为代价吗?》,《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 22—27页。于是,依靠自身勤奋劳动致富被许多人轻视,“辛勤劳动”在一些语境下成为低效率的代名词,希图通过不道德手段“暴富”,以“来钱快”的方式实现“不劳而获”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为“劳动”与“劳动者”正名,不但是马克思劳动解放观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对人民致富手段的正确指引。为劳动正名必须体现在对劳动地位的科学认知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地位的科学论断,强调劳动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④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劳动具有创造性,“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页。在明确劳动地位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劳动解放与实现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页。将辛勤劳动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只有坚持劳动与劳动者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幸福论”的构建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中国化阐述,是对新时代劳动者及其劳作成果的肯定,也为实现劳动者解放的“美好生活”指明了实现路径。

(二)坚持劳动者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论

马克思关于异化产生原因与解决途径的分析,是站在劳动者立场,以解放劳动者、实现社会公正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这就对满足劳动者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出了要求。

长久以来,社会发展往往注重物质发展而忽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当代许多人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的重要原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44页。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②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 2021-10-15。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也不单单是对精神层面的构建,实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其中就对人们赖以生活的生态环境提出了要求:在一段时期内,很多地方将“富裕”单纯理解为短期的经济效益,将“富足”单纯理解为物质充足,忽视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需求及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这种片面化自然价值的倾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在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同时,也禁锢了劳动者的全面性需求。因此,不能解决好劳动者即广大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就无法为劳动者的全面解放提供现实载体。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多维价值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剖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良好同样是惠及广大人民的切实财富,为劳动者的“富裕”赋予了更多内涵。这一论断“改变了我们对自然资源禀赋的狭隘理解,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视为推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使我们对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新的认识”。③张子玉、李院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 19—25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为了实现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将浙江建设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着重指出要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明晰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特别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劳动解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摒弃自然界只有单一经济价值的狭隘思想,改变“唯利是图”的发展导向,将由解放劳动产生的需求的全面性与自然界价值的多样性相结合,通过改变劳动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归位”。在全球化影响人们方方面面的今天,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自然的复归难以脱离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而独自实现,因此需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去把握劳动者实现全面发展与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坚持劳动者共同利益的相通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世界范围内劳动解放的进程绝不是孤立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的解放与劳动者的联合是同步的,全世界劳动者拥有共同的利益,这是超脱了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而位于人类发展高度上的共同利益,这就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要求。

马克思曾设想,面对危害世界发展的因素,世界各国及人民应当团结起来,“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这种追求全人类福祉的高尚情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表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了单纯阶级限制与意识形态界定的“人类大联合”,是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劳动者的大联合”的创新阐述。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影响劳动者生活与发展的,不仅仅是国内的财富分配问题,还包括国际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①《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15页。因此,各国必须携手共进,“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②《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1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追求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方面卓有成效,不论是亚投行、“一带一路”,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无不“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③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0-09/08/c_1126468086.htm, 2020-09-08。同时也为通过和平发展途径,实现世界各国与人民的联合,完成世界范围内劳动者更好的生活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新途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为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奠定世界历史性的基础。④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41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将当今世界的“人类福祉”与马克思“劳动者的联合”相联系,这一方面在国与国的合作中实现了各国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也通过建立超越国家与民族藩篱的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从而将解放惠及全人类。

劳动幸福论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与劳动者地位的精炼阐释,指明了创造劳动者美好生活的途径——劳动,是社会主义社会“解放人的劳动”的集中体现。这种劳动是建立在对于历史必然性的了解之上,而由这种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是满足劳动者物质、精神多方面需求的生活。从劳动幸福论到美好生活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劳动解放”与“劳动者的解放”相统一的美好构想。与美好生活不应仅限于满足人自身的物质需求相同,实现人类的解放,也不能“闭关锁国”、“闭门造车”,而是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为实现整个人类的大团结、大联合而奋斗。

猜你喜欢

文集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郭汉城文集》简介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