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2022-11-23曹开华刘佳旭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常态防疫抗疫

曹开华 刘佳旭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昌 330022)

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病毒毒株变异的加剧对全球防疫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病毒对人类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生命健康等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还在延续,与病毒战斗已然成为人类生活的新常态。在我国,自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经过4个月的奋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得到完全控制,零星点状的病毒爆发风险依然存在,疫情防控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态势。就高校而言,疫情给高校教学研究、日常管理、学生认知等都带来深刻变化。伴随着高校教学秩序逐步正常化,如何统筹高校日常工作与疫情防控,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工作时空范围扩大,工作机制需要完善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的影响,一方面突出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范围由原来的物理时空(校园、社会、家庭)为主转向物理时空与虚拟时空(网络)并重,网络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高校普遍依托网络虚拟时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例如运用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开展线上思政课、线上班会、线上党(团)组织生活大会,等等。校园场域的物理时空出现短暂缺位和弱化的情况,网络虚拟时空遮蔽了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行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增加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面临新挑战。

另一方面,从高校内部疫情防控的机制来看,随着防疫区域、防疫等级和防疫政策的变化,高校针对学生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和突发事件应急策略和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和优化。例如,在开学返校期间要针对疫区和非疫区的学子制定两套不同的返校方法,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制定错峰分段返校方法,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应急方案以应对突发风险。此外,在学生返校后,如何开展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心理疏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校需要深思熟虑的,能否在符合疫情防控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为返校学子提供一套人性化、缜密性的管理方案,都考验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随着近期我国各省市陆续出现了疫情的多点爆发,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且复杂,如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1]。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要从组织、决策、部署等各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短板凸显,主题教育亟待加强

新冠疫情在考验我国医疗卫生防护能力的同时,也考验着高校在突发风险出现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疫情爆发之后,高校根据中央部署,紧急动员校内各党政机关、二级教学部门和后勤业务部门集中开展疫情防控的动员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并实施具体的防疫措施,确保在校师生和其他工作人员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不少高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也通过线上线下防疫政策宣讲的形式,参与到这场抗疫斗争中来。但一方面,受到此起彼伏的防疫形势和疾如旋踵的防疫政策影响,特别是负面网络舆论误导,大学生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不自觉充当了谣言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大学生要遵守国家和生源属地政府下发的各项防疫要求,诸如进入公共场所需要戴口罩和出示健康绿码、外地返乡大学生和离家返校大学生需要前往属地社区报备、有发热情况需要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并接受医学观察、按时接种新冠灭活疫苗等。部分地区,例如成都市还在一段时间内实行“双码制”,将健康绿码和疫苗接种码作为进入商场、车站、酒店等场所的必要凭证。此外,大学生还需要提出返校申请并符合校园防疫规定后方能返校,在返校后需每日如实按时定位打卡、填报健康报表、接受医学隔离、参与网络学习、接受校园“闭环式”管理。因此,大学生容易因长时间的“封校”或者遥遥无期地延迟返校复学而衍生出对疫情防控态势的悲观心理、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违反防疫法规的情况。从高校各部门、各思政工作者在此次疫情中充当的角色和大学生对防疫规定接受的程度来看,暴露出了高校在疫情斗争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也说明了高校强化抗疫主题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亟需加强正面引导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高校历来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主战场,也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场所。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西方敌对势力找到了一个向中国发起意识形态攻势的“合理”借口,通过对我国进行政治抹黑、恶意丑化、地域污名化、病毒标签化的方式将中国推到了被国际社会声讨、辱骂的风口浪尖。部分西方国家甚至将新冠疫情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上升到政治斗争领域,“武汉病毒论”“新冠病毒中国制造论”“中国赔偿论”等歪曲事实的阴谋论在诸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中被多次报道。反观因疫情防控不力而不得不“封城”的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以及尸横遍野的印度却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只字不提,西方国家恶意针对中国发起的舆论攻势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日益激烈。

互联网为西方敌对势力开展意识形态攻势提供了平台,也成为了滋生网络“公知”的温床,例如近日江西丰城市某教师就在抖音平台上发表了“让扬州试验一下放弃严格防疫,与病毒共存”[3]的不当言论,最终被行政拘留十五日,该事件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和批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当代高校大学生几乎人人上网、时时在网、无处不网,然而大学生在面对舆论攻势的时候往往会因思想不成熟、知识储备匮乏、对时事政策不了解,而无法有效甄别良莠不齐的信息,被敌人以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幌子牵着鼻子走,罔顾防疫规定、发表错误言论。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要强化正面引导,做好针对错误舆论的反攻工作,站稳意识形态高地。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思维,因事而化

在新冠疫情的挑战下,高校要创新工作思维,做到紧跟疫情变化、因事而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先,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疫情热点相融合,运用抗疫鲜活案例丰富思政课内容。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因此,高校要善于挖掘防疫中涌现出的感人案例,如:患有渐冻症仍身先士卒、坚守抗疫一线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无私奉献,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送热菜热饭的成都“雨衣妹妹”刘仙。用这些鲜活的案例感染学生,增加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温度。其次,高校要灵活选用授课方式,协调好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关系,优化思政载体。疫情爆发凸显了网络授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国现有的网络教育技术如腾讯会议、钉钉、We-link等足以支撑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教育、线上班会、远程实习指导等日常教育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仍然存在病毒零星爆发的可能,合理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模式,既可以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又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从社会向学校或由学校向社会的“对流”蔓延,有效巩固疫情防控成效。最后,高校既要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培养思政课教师的应急技能,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疫情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除了专业技能够硬以外,还要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学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好网络平台开展好课程教学,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引导学生正确分辨、判断网络舆情,提高思政课教师在疫情防控中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举措,因时而进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新举措新方法,要按照“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7]的基本要求,扎实推进,力求实效。一是根据现实需要,创新手段。高校要探索疫情防控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这个载体应当包含实践载体(课堂、网络),也应该包含其他载体,诸如人际交流载体、校园管理载体、文化活动载体、心理疏导载体。合理运用多元化的工作载体,向师生有效传递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信息,展示抗疫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占领舆论宣传主阵地。二是要贴近师生,创新基层工作。高校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从课堂教学一线、师生生活一线、后勤保障一线三方面着手调研,及时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生活中存在的难题,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高校要把好大局、征集意见、及时完善,适应好师生的现实需求,继而从师生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防疫满意度等方面巩固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实现常态化防疫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化创新。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站位,因势而新

提高政治站位,方能巩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抗疫成效和思政工作成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下,新冠疫情阻击战取得了战略性成果,特别是高校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没有发生大面积感染情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疫情防控的成果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可以看到,在此次疫情防控一线,冲锋在前的“90后”已经成为抗疫的主力军,无论是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志愿者,都能看到“90后”青年的身影。 “90后”们生动阐释了同心抗疫、众志成城、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他们是抗疫战场的斗士,生动写实地描绘了艰难战疫的雄伟画卷。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抗疫的鲜活例子,为大学生上好“战疫思政大课”,集中凸显在抗疫过程中党和政府所展现出的强大领导力、动员力和执行力;要讲好高校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故事,展示疫情发生以来高校防疫的成效与经验;要动员师生在保证自身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参与到抗疫斗争中去,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国之大者”,多方协同发力、巩固抗疫成效。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

(一)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该意见对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容维度、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对高校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了全面而精准的指导。首先,从内容维度来看,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疫情防控部署安排,将高校防疫的长效安排融入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五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其次,从动力机制来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委负责同志要严格落实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落实直接责任,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成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群体,这就需要高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因时制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严格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最后,从保障机制来看,高校还需要精准把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高校要动员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效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学习难题和心理问题。学校还需要优化校企合作渠道,特别是外包服务渠道,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校园服务。优质的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能提升师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对工作学习的热情,从而推动形成高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朝着多元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改进。

(二)以“六大思政”为着力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处理好大全局和小布局的关系。大全局就是要以“六大思政”为着力点,坚持全面建设,构建“大思政课”。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8]。正确理解“大思政课”应该把握四个“大”,即课程之大,时代之大,实践之大,学术之大[9]。课程之大,要求“大思政课”的建设不能脱离传统的思政课授课体系,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师生兴趣和发展需求,探索具有强主流意识、强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师生互动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课程思政和学科思政的作用。时代之大要求思政课教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脉络,把握百年大变局与民族复兴大全局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解读好我们正处于什么时代、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大学生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些什么,发挥好日常思政和文化思政的作用。实践之大,要求我们要重视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效能,要求我们强实践操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不能光搞“本本主义”,做些纸上谈兵的工作。高校教师要教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例如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软件多关注国家治理体系转化为防疫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向学生展现抗疫斗争中的“中国智慧密码”,发挥好网络思政的作用。学术之大,要求高校教师要善于将防疫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例如抗疫斗争中的中国之治、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事例和典范以及“抗疫精神”等,都是进行学术研究的优良题材,都值得深度挖掘其中的学术资源,发挥好教师思政的作用。小布局就是要兼顾好课程思政、学科思政、日常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教师思政这“六大思政”个别与一般、个体和总体的关系,从而发挥课程、学科、日常、文化、网络和教师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

(三)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

高校是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沿阵地,全球疫情蔓延,宣传思想领域也不平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着重做好思政课堂理论平台和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的建设。思政课堂理论平台的建设,要坚持以思政课堂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主渠道。抗疫期间,高校要利用好网络,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优化思政课教学方式。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班级辅导员和团委、学工处老师都应该挖掘这场抗疫斗争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素材和提供的资源,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将抗疫故事、抗疫精神在课堂上讲给大学生听,将抗疫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中去。引导大学生积极回顾、思考、总结中国的抗疫成效,以及中国带给世界的“抗疫密码”,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抗疫的历史铭记于心。

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以宣传、动员、参与抗疫斗争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疫情爆发以来,大学生们经历了从恐慌到冷静、从焦虑到镇定的转变,他们大多投身疫情一线,参与社区、高校、医院组织的防疫志愿活动,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有的通过党组织、团组织的活动参与到党的最新理论、疫情防控政策的宣讲中去,感染并影响着身边的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防疫观,进一步筑牢党的宣传思想阵地。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学生社团可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宣讲会、读书会、学习座谈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等形式,组织并邀请校内外师生群体、社会团体参与研讨、宣讲党的最新理论动态和抗疫的故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高校要善于“取经”,进一步加强对校园论坛、学术讲座、校外宣讲会等实践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压实主体责任,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高校党委班子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主体,必须强化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担负总的责任。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委全面领导、统筹负责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在抗疫中搭建好相应的应急领导机构,例如校院两级的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落实好党委直接领导负责、二级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做好高校疫情防控的顶层设计工作,将疫情防控措施有效贯彻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高校党委要把握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抓住契机,在“为了谁”“依靠谁”“谁来干”三个方面多斟酌、多考虑,扫除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诟病,构建灵活、高效、有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各二级行政部门(学院)是落实高校党委决策的重要主体,必须要严格遵守、及时执行党委的决定和要求;同时也要善于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做好师生节假日期间离返校登记备案工作,做好中高风险区返校师生核酸检测记录检查工作,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师生“闭环管理”工作,等等。还要时刻检查反省工作是否懈怠、是否出了纰漏,是否做到了以防疫大局为根、以师生合理需求为本,在“不加码”的情况下确保各项防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具体实施防疫方针与政策的关键主体,影响着高校防疫工作的成效。高校辅导员、党团组织负责人、思政课教师等事无巨细地落实防疫规定,他们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联系最紧密的群体,能最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总的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要做人的工作,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因此在开展防疫工作时需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真正信服和认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携手巩固疫情防控的成效。

(二)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筑牢高校宣传思想阵地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要保护好已取得的战疫成果,需要大力加强对学术科学平台、舆论宣传平台、网络交流平台的监管和建设,肃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毒瘤和网络不正之风。互联网是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种思想交流碰撞的集散地,西方敌对势力往往通过互联网监听信息、丑化歪曲事实,从而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动荡。从将病毒政治化给新冠病毒贴上中国标签,到打着“自由”的幌子指责中国实行“口罩外交”[10],再到因为自身防疫不力而将责任甩锅给中国,要求中国道歉赔偿,西方国家在防疫中可谓是颠倒黑白、丑态百出。因此,高校必须首先抢占意识形态宣传高地,善于主动出击,掌握网络控制权、主动权、话语权。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平台弘扬主旋律、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最大限度挤压错误思潮空间。其次,高校也要注意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不能生硬地搬运套话、空话进行宣传,要运用具体事例、事实与证据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服力,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导流,要构建校内校外联防联控的舆情监察体系,以便及时掌握舆论动态,有效遏制不良舆情发酵升温。最后,高校党委宣传部要强化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政治审核和技能培训,构建一支政治素质够硬、理论素养深厚、宣传技能扎实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进一步筑牢高校宣传思想阵地。

(三)弘扬抗疫精神,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2020年9月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五个方面对抗疫精神进行了高度凝练总结,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接续战疫的精神动力,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挖掘好、研究好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将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去,实现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平台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吸引大学生主动感悟并践行抗疫精神,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要探索一条适应学生兴趣需求与发展要求的教育路线,让抗疫精神更加紧密地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贴近。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1]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有清晰的认识,把握好大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差异,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空间,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联动,提高将抗疫精神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科学化水平。高校要凝聚师生共识、主体意识,运用好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营造共同学习抗疫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让抗疫精神融入党课团课、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师生生活,从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四)讲好抗疫故事,打造高精尖思政课程

抗疫故事为高校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从群策群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到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擘画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国外交宏图,党和政府以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精准有效的防疫行动、患难与共的责任担当取得了国内战疫的压倒性胜利,并向世界提供疫情防控的“中国密码”,推动构建全球生物安全共同体。思政课教师要从战疫情、战疫事、战役人三个方面着手,充分挖掘抗疫中“逆行出征”“守望相助”的鲜活题材,选取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等素材,向大学生讲好抗疫故事。情真意切的故事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强大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将抗疫故事写入书本、带进课堂、融入学生头脑。

讲好抗疫故事要往学生心里走、往深处走、往兴趣走。首先,要讲原汁原味的抗疫故事,挖掘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全景式地向大学生展示中国抗疫的众志成城和英勇奋战,筑牢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其次,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要运用不同的讲述方式。一份PPT放到尾、一张稿子念到底的讲述方式在今天已经不再受学生欢迎。要想抗疫故事讲得精彩、讲得引人入胜,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讲述形式,构筑个性化故事“菜单”,不仅要向大学生展示抗疫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也要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亲历故事,通过展示抗疫新闻短片、战疫纪录片、“战疫思政大课”、本校师生参与抗疫的志愿者事迹等形式向大学生讲好抗疫故事,让学生明白人人都可以是“故事”的主角,使抗疫故事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最后,要通过“云端思政课”扩大抗疫故事的传播面、受众面、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使用MOOC慕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软件,校园广播、校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校内自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讲抗疫思政课”“我和我家乡的抗疫故事”“大学生抗疫实践风采展”等活动优化抗疫故事传播渠道,丰富抗疫故事内容,增强抗疫故事的影响力,使抗“疫”故事更加生动、立体、具体,从而打造高精尖思政课程。

(五)强化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除了要做到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恐惧往往源于未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抗疫进入“相持阶段”,战疫时间线拉长了、战疫空间扩大了,且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疫情结束的曙光,这令很多大学生感到焦虑和惶恐不安。疫情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家庭出现收入降低、负债、返贫的情况,影响了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有的学生家庭甚至出现了亲友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负担和压力。此外,疫情还影响了大学生的校内生活、校外实习、人际交往等正常需求,扰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对于可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产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首先要组织心理专家进行积极干预、有效疏导,引导大学生关注抗击疫情的正能量报道,增强大学生抗疫的信心,缓解因疫情造成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创伤。还要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防疫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缓解学生的物质负担和精神压力。高校要常态化开展防疫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心理沙龙、户外拓展、人际交往策略、情绪管理方法等,引导学生关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学习问题、家庭问题、情感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矫正问题、调控情绪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校要开设专门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线上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反馈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例如,开通心理服务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干预主题班会、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师生座谈会等,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常态防疫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豪华防疫包”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