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南北失衡”状况研究
2022-11-23魏孔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兰州730060
□ 魏孔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60)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面临东北黑土地质量快速退化、南方地区耕地“非粮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系统生态环境风险增强等问题并存的局面。在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利用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南北地区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都面临各自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建议从统筹规划南北地区耕地利用与保护格局等方面入手,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全国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促进耕地资源“南北平衡”。
一、南北地区的耕保问题
(一)东北地区耕地问题
1.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势以平原为主、冬夏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降水量适中,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马铃薯等喜阳耐寒的农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根据2021年全国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统计显示,东北地区耕地面积约有2.8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从东北地区历年来的耕地面积统计情况来看,东北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相关统计,近五年内东北地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有5.58万平方公里,其中年均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耕地表层水土流失情况相对严重,每年以2‰的速度递减,部分耕地已经暴露出黄土层,无法进行耕种,根据目前的耕地水土流失速度测算,60年后,东北地区的耕地将全部流失,所以当前东北地区耕地水土流失问题相当严重,需要进行科学治理[1]。
2.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问题
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以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的特点名扬全国,但目前东北地区的耕地黑土层已经开始呈现退化姿态,黑土地的有机物含量、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黑土层厚度等关键因素的质量逐年下降。根据东北地区耕地黑土层近五年数据统计显示,黑土层平均厚度从90cm下降到现如今的25cm,并以平均每年0.25cm的速度持续下降;黑土层有机物含量下降1/10,部分退化严重的区域有机物含量下降1/5;土壤容重增加0.35g/cm3,部分退化严重的区域土壤容重增加0.75g/cm3;田间持水量下降5.0%,部分退化严重的区域田间持水量下降9.0%,同时伴有化肥抗性增强、土质硬化、黄土层增加的现象出现[2]。
(二)南方地区耕地问题
1.南方地区土壤酸化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种植类型以水田为主、冬夏温差较小、降水量较多,适合种植水稻、苹果、柿、枣、柑橘、茶叶、油桐等农作物。南方地区耕地相比于东北地区耕地肥沃程度较低、耕地有机物含量较低,所以南方地区在初期开垦时使用农药化肥较多,为当前土壤酸化问题埋下隐患。根据相关统计,2020年南方地区使用化肥折纯量达到3761万吨,其中氮肥使用折纯量占化肥总量的1/2,并且近30年化肥使用总量和氮肥占比持续增加,这种不科学的施肥情况导致南方地区土壤酸化问题持续加剧。根据2020年国家级耕地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南方地区耕地土壤的平均pH值为6.45,结合近30年南方地区耕地pH值统计来看,南方地区耕地土壤pH值以年均0.02的速率持续降低,远高于全国土壤酸化的平均速率。耕地土壤酸化会直接导致农作物生长困难、病虫害频发、土传病害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降低,若土壤酸化达到强酸性,还会在农作物中留下食品安全隐患,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安全。
2.南方地区耕地“非粮化”问题
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资源,不仅能保证人民“吃得饱”的基础需求,还是我国农业、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并且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人口增加、非粮用地增势加剧,人均耕地面积还会进一步减少。在此基础上,耕地的非自然流失是对我国耕地资源的严重损害,这种现象在南方地区出现的较多,被统称为耕地“非粮化”问题。具体表现是在原有耕地上出现弃耕、季节性撂荒等基础情况,更严重的还有在耕地上进行私宅建设、民用扩张等占用耕地资源的违法行为。耕地“非粮化”问题不仅是对耕地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我国相关法律的蔑视。
二、南北地区耕地利用失衡的原因
(一)东北地区耕地问题原因
1.耕地重用轻养导致水土流失
耕地重用轻养是我国耕地方面普遍的问题,但在东北地区较为严重,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相比南方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导致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加之目前机械化耕种和更高效的农药化肥因素影响,东北地区耕种形式逐步从传统耕种形式转变为半机械化耕种,虽然能提升耕种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成本,但会出现耕地养护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是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形势呈多样化发展,根据2021年东北地区农村收入调查可以得出,东北地区农民耕种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5,远低于南方地区农民耕种收入的占比,所以部分农民的工作重心从以耕种为主转变为其他收入为主,在耕种方面寻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益的耕种方式,也就是从传统耕种方式改为耕地旋耕浅耕方式;从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物料养土改为化合物浇灌养土;并且进一步提升化肥、农药用量,加速农作物成熟,这种耕地重用轻养的现象会导致耕地耕层持续削减,部分严重区域的耕地耕层已经低于18cm,不利于农作物扎根,同时还会造成土壤保肥能力差、化肥抗性增强、农作物农药残留等危害耕地土质和食品安全的情况。
2.不科学的耕种方式导致黑土地质量退化
黑土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不科学的耕种方式是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的首要原因,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东北地区黑土地种植原本采取大豆和玉米两种农作物交替种植,在耕种过程中,黑土地能够利用大豆种植期进行养护,但由于大豆产量较低、价格持续走低,种植成本收益比较高,所以现在已经转变为玉米单一种植方式,玉米的连续种植给黑土地造成压力、无法进行及时养护,从而导致黑土地质量退化。
(2)黑土地的种植优势有目共睹,所以东北地区在持续开发黑土地进行种植。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面积约有3亿亩、土壤开垦率接近60%,大规模黑土开垦伴随着土地管理能力的不足,加之黑土土质稀松、抗腐蚀能力较差,若在开垦时没有采用科学的开垦方式,开垦后还没有及时进行养护,会造成黑土中有机物质的流失,导致黑土质量退化。
(3)当前东北地区虽然已经展开现代化耕种,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农田耕作和农作物运输时多采用小四轮拖拉机进行工作,拖拉机的反复碾压会碾实黑土地疏松结构、减少黑土地的空隙、增加黑土地的硬度,造成黑土地种植困难,进而出现黑土地质量退化的情况。
(4)东北地区黑土地传统的养护方式是以焚烧秸秆和浇灌家畜粪便为主,但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东北地区每年产生有机废物的总量在逐年上涨,2020年东北地区产生的有机废物总量达到50亿吨,创近5年新高,有机废物的严重浪费说明黑土地养护不到位,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耕地质量下降,可持续生产能力持续下滑。
(二)南方地区耕地问题原因
1.不科学的治理方式导致土壤酸化加剧
南方土壤由于过多的氮肥施加方式已经呈现酸化现象,但若停止氮肥施加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断崖式下降,对农业经济产生巨大冲击,这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是南方地区土壤酸化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同时南方地区关于土壤酸化的治理方式忽视了南方降水量较多的因素,因为南方酸性土壤本身含有铁、铝等元素,这些元素遇水后就会呈现酸性,加之雨水内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也是酸性元素,所以南方土壤在遭遇连续降水时,土壤的酸化会大幅度加剧。另外南方高温会引起大量无机植物腐蚀,若入侵到土壤中,会进一步加剧土质酸化,所以科学的治理方式是解决土壤酸化的重要手段。
2.经济和制度原因引发耕地“非粮化”问题
(1)经济原因是引发南方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直接原因,经过市场需求、运输能力、土地流转费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大部分农民会选择更高经济效益的工作方式。当前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从基本的食物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美好事物需求,粮食作物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肉禽类及蔬果类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却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市场供需,人们需求较小的粮食价格走低、副产品的价格升高,单位经济作物价格远高于单位粮食的价格,虽然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为农作物提供多种补贴,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还是远高于粮食作物;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交通网络和运输能力的提升,导致东北和西北粮食输出对南方本土粮食种植产生冲击,在价格接近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愿意选购东北粮食;再就是土地流转费的持续增加给南方地区农民种植粮食造成压力,种粮成本的提升很可能会导致入不敷出,部分地区还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提供二次补贴,进一步加剧耕地“非粮化”问题。
(2)制度原因是引发南方耕地“非粮化”问题的间接原因,我国具有耕地监管权利的部门是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双方职责分配不明确、管理制度不清晰、追责体系不完善,并且双方均采用事后监管方式,直接导致耕地监管效果不良。另外在实践中,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等土地所有权代表主体,在耕地利用方面的话语权较弱,参与监督的依据和动力不足,缺乏力度的耕地监管制度,对农民的约束能力较低,无法有效治理耕地“非粮化”问题。
三、南北地区耕地利用失衡的解决措施
(一)东北地区耕地问题解决措施
1.用养结合保护利用耕地
针对东北地区由于重用轻养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应从根本上改变耕地使用方式和养护方式,严格落实用养结合的耕地保护措施。首先应做到重视土壤、肥料、水、种植方式等所有耕地环节,做到利用有机肥料精施肥,利用有机肥改良耕地土质。其次应积极实施秸秆还田政策,东北地区冬季较冷,可以采用秸秆覆盖的形式保护耕地,防止土地受到风水因素的侵蚀;还需提升农业耕作的机械化水平,避免传统耕种生产能力较低的缺陷。最后应重视耕地养护方面的绿色环保属性,耕地养护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在养护过程中,应注意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和可降解地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耕地对有机肥料的吸收能力,减少农业面生态污染。
2.设立东北黑土地保护特区
东北黑土区耕地是我国三大黑土带中面积最大的区域,是我国珍贵的耕地资源,针对黑土地质量退化的问题,需要提升重视程度,可以采用设立东北黑土地保护特区的形式,通过区域加强管理,严格把控黑土地的利用结构、重点养护质量退化严重的地区。在建立黑土地保护特区以后,首先应搭建黑土地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并根据黑土地分布形式和退化程度设立相应监测试点;在此基础上应完善东北黑土地保护特区人力资源配置,招聘相关专业人才、加强高素质队伍建设,既要保证黑土地保护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也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在一定时间的数据调研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对黑土地区域的农业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制定科学的轮作方式;最后应结合“三调”的数据基础,将耕地质量退化严重,无法复耕的黑土地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湿地等工作,在保证农户利益的同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二)南方地区耕地问题解决措施
1.科学治理酸性耕地
治理酸性耕地应结合当地实际土质、降水量、气温、人文条件、施肥种类等多种因素,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科学治理。首先,应增施农家肥,培养土壤肥力。提升耕地质量的核心就是提升耕地的肥力。不能使用化学药剂揠苗助长,以求在短时间提升土质肥力,因为长远来看会对耕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应以使用农家肥为主,适当使用其他有机物为辅。重视种植前的底肥,足够的底肥才能让耕地最大程度吸收有机物、增强土壤通透性,通过耕地内部微生物的活动降低酸性物质的含量,将土壤难以吸收的难溶性矿质元素转变为可吸收的养分。其次,应种植耐酸作物,边利用边改造。治理酸性耕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种植耐酸性作物可以在保证农户收入的同时,改善酸性耕地,通过农作物的循环耕种增强土壤活力、加深耕地层厚,进而降低土壤酸度,常见的耐酸性作物有绿豆、红茹、油菜、荞麦、红兰花草子和水稻;然后应实行水旱轮作,改善理化性状,经过实践证明,水旱轮作能够有效降低土质酸度,同时还能实现治理病虫害、减少土传病害的效果,南方地区可以采用两年或三年一换的轮作方式。再次,应适时增施石灰,定向进行改良,石灰能够中和土质酸性,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优点,使用方式为,每亩酸性耕地第一年施35公斤石灰、第二年施15公斤石灰、第三年施5公斤石灰,一般三年时间酸性耕地就会转变为弱酸性或无酸性耕地。
2.完善粮食补贴,完善耕地监管制度
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方面是从农民角度出发,只有切实提升农民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才能促使农民放弃经济性作物,种植粮食。应发放种植补贴,现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采取三次种植补贴的形式,但应注意补贴发放对象,坚持“谁种粮、补贴谁”的原则,将补贴发放到种粮者手中;另一方面是耕地监管制度方面,相关单位应明确耕地监管职责、完善监管条例、明晰追责方式,并转变事后监管方式为事前监督,另外应加强土地流转费中合同的管理力度,为追责提供基础。
综上所述,耕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民生资源,事关我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农作物和农副产品是我国农业和轻工业的重要支撑,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和农民总量逐年呈下降趋势,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不小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我国南北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成为关键,应分析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不同的耕地问题及其成因,提出解决措施,通过南北两部分耕地质量的提升,促进整体的南北平衡,增强我国农业的活力,为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