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研究
2022-11-23董梅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 董梅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一、研究背景
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亿,占总人口18.70%,比2021年提高了5.44%,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5亿人[1]。农村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占比大,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集中在农村[2]。城镇化加速发展推动大量农村青壮年定居城镇,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54%以上[3]。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不仅经济条件差、无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而且长期缺少子女的生活照料。农村老人的养老支持严重不足,使其在身体照料、物质保障、医疗资源、精神慰藉等方面遭遇生活困境。由于农村老人自我养老能力薄弱、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政府和社会的养老支持补充不足,亟须构建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面的社会支持体系,以便农村老人能够安度晚年,缓解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社会支持网络指由个人接触而形成的关系网,个人通过维持关系网满足物质或情感上的需求,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分为引导、协助、有形支持等工具性支持以及情绪支持、自尊支持、认可支持等表达性支持[4]。农村空巢老人通过与社会交往获得身体照料、经济援助和精神慰藉等,以此修复和优化社会支持网络。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分析
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这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关于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主体具有契合性。基于这一理论,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政府方面探析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自我养老能力不足
个人的养老是自我服务的一种,而当今依然存在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并不具备自我养老的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的条件[5]。一是经济条件差导致自我养老能力不足。一方面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国家养老金和子女的补贴,由于农业生产要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旦遇到农产品滞销或遭遇自然灾害,将会导致收入减少,并且在他们步入晚年时,其个人储蓄金往往用于支持子女组建家庭。因此,老人们青壮年时期的储蓄金用于个人养老的占比很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空巢老人体力断层式下降。疾病缠身需支付医疗费用,此时又很难通过务农增加自身的收入,而国家养老金的补贴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赡养和孝敬父母的观念淡化,有的子女因道德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而漠视赡养义务,有的则因家庭矛盾等问题不尽赡养义务。总之,经济基础差是影响空巢老人自我养老的重要原因。二是健康状况差导致自我养老能力不足。老人们壮年时期主要依靠体力维持生计,身体耗能大且缺少健康管理的意识,进入老年后易导致空巢老人难以招架得住病魔的缠身,降低老年生活的质量。三是自我认识模糊导致自我养老能力不足。身体差、疏于照顾使老人出现过重的心理负担,尤其面对同伴的生老病死易产生郁闷、焦虑等悲观情绪。当今人们很少向过去通过长辈向晚辈传授谋生技能,农村老人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远远不如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子女很少需要老人传授经验,促使老人常常产生一种“无用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影响老人身心健康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冲击“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观念
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遭受严重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是一种主要依靠家庭内部成员的养老机制,而如今,城镇化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导致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以“核心化”“小型化”的家庭为主,家庭重心在于养育后代[6]。由于两代人的生活观念与习惯存在明显差异,青年一代选择远走他乡去城市发展和定居。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是以家族为本位,财富和资源往往掌握在长辈手中,因而老人的家庭养老得以保障。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财富与资源向青年一代倾斜,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基础下降,造成养老困境。
(三)农村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别,而农村老人基数大,数量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老人。农民收入少、储蓄能力弱、消费能力较低,这导致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市场远落后于城市。社会资本力量对该领域投资较少,相关的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在广大农村并不常见。即便存在少部分的养老机构,由于养老服务人员未接受过科学系统的行业培训,加上待遇低,因而养老机构也只局限于满足老人的日常照料的需求,无法提供康复护理、文化养老等多元化和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仍缺少相关组织、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关注及支持。
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研究对策
本文从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层面提出优化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路径。
(一)个人层面:缓解老人的负面情绪,调动老人对生活的积极性
社会的变迁使人们比以往更难抵制不良诱惑和观念,“亲情冷漠”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空巢老人情感需求匮乏。子女要积极关心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与老人交流生活近况,排解老人孤寂的情绪。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对农村老人来讲是人之常情,为了弱化老人对子女的依赖性,社工使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倾听老人的心声,为老人做心理疏导,使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建同质性高的互助小组,通过“传数字”、组建兴趣小组等活动,加强组员沟通,使小组能够形成互相关爱的氛围。社工还要为老人联系周边的亲属、热心的邻居、好友等,弥补子女未能及时照顾老人的缺失,关注老人们的实际生活所需、身体状况、情绪的变化,支持老人宣泄负面情绪。另外,社工需要统计老人的基本信息,了解他们的生存技能,通过帮助低龄老人在周边链接就业岗位或临时工的资源,不但可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转移负面的心理,从而逐渐调整心态,适应老年生活。
(二)家庭层面:织密家庭支撑网,保障老人基本生活
养老的责任主体多元化,家庭在养老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需要承担责任和履行法定义务。首先在经济方面,在“养儿防老”的农村大环境里,农村空巢老人靠国家下发的农村老人养老金来救济或者是亲友的接济远不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一旦养老长期得不到保障,老人自尊心将受挫。因此,社工作为“联络人”,需要结合家庭治疗法解决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动员和组织家族成员与老人子女共同商讨解决赡养老人的经济问题,强化家庭成员经济支持的责任,确保老人获得稳定的养老收入来源。其次,社工可通过村里举办红白喜事为契机,通过村委会组织村民民主评议、推介孝亲敬老的典型家庭和典型个人,将他们的典型事迹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在互联网和乡村公告栏上传播,形成爱老、敬老和养老的家庭氛围和乡村氛围,促进乡村的孝文化振兴。最后,社工要链接公检法单位的资源,邀请公职人员走进乡村,向村民普及依法养老的法律知识,使家庭成员自觉承担养老责任,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
(三)社区层面:编织社区依托网,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农村社区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熟人社会”,村民们基于血缘、亲缘和地缘而联结在一起构成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使得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在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养老支持体系中要充分挖掘并调动农村社区的各项资源,发挥农村社区经济支持、休闲娱乐的功能。一是在城镇化浪潮之下,农村家庭子女外出务工和定居已经是大势所趋,老人劳力不济,农村荒废田地增多,社区可通过“以土地换保障”的方式,使老人能够获得土地的增值收益,破解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经济问题。二是村委应该利用村里闲置或废弃的公共场所,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在活动中使宗族关系更为紧密,增加朋辈相处的频率。三是以乡镇社工站助力乡村振兴为契机,扭转社会工作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组织空白的局面,在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下,受过专业培训的乡镇社工可经过调研、策划,开展支持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各类服务活动并使之常态化。社工要善于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发动和组织村民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积极献言献策,社工要畅通“上传下达”的渠道,在社区开展宣传国家养老政策的同时,也要将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进而使政策能够落地见效。与此同时,社工要通过和村两委合作,循序渐进地培养本土社工来服务农村老年群体,通过培养农村社区的老年人骨干,充分挖掘村落的文化资源,形成以社工带动社区骨干,以社区骨干带动老年人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和娱乐需求,满足空巢老人休闲娱乐的需求。四是社工要积极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通过组建和管理“守望相助”的低龄老人志愿服务队,指导该志愿服务队提供包括对空巢老人生活护理、情感慰藉等各方面的服务。社工可链接村落与乡镇卫生室的医护人员,定期对老人开展义诊活动。
(四)政府层面:优化养老服务的环境,加大农村养老投入的力度
农村空巢老人青壮年时期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各地应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具有社会福利属性的农村养老服务。一方面,村庄里大量的低龄空巢老人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以乡镇(街道)社工站为载体,使社工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组织协调、链接社区和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资源,形成一个村庄互助的养老机制。包括以“时间银行”的方式,社工通过创建、管理和指导农村养老志愿服务队,盘活社区的低龄老人资源。在“熟人社会”的中国农村构建一个邻里互助的养老模式,一旦普及这种养老模式,将会缓解农村空巢老人个人和家庭的养老负担,缓解子女的生活压力,从而积极应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需要制定鼓励生育的配套支持政策,在就业、医疗、教育、公共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减轻家庭成员在家庭养老中的负担,从而实现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