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建设的阻滞因素与突破路径

2022-11-23卢东媛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黑龙江粮食 2022年6期
关键词:村民数字化数字

□ 卢东媛(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逐渐融合与应用,数字乡村建设正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与发展注入新兴活力与全新动能。继2018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战略后,2022年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1]数字乡村建设是党中央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我国乡村发展实际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及数字经济的时代发展浪潮下,能否把握好数字经济这一发展契机,推动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举足轻重。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资源及数字化治理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动数字农业的不断发展,拓展乡村产业市场;数字化资源有利于创造乡村良好人文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乡村治理压力;数字化治理是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是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保障

乡村是我国物质资源的主要供给来源地,可开发的产业市场前景良好,正在成为我国生产与消费的新腹地。为推动乡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推动数字农业的不断发展。在数字技术与乡村各种产业的深度融合中,乡村独特的资源与种类丰富的农产品日益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系列数字农业。在数字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下,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销售市场得以扩展,乡土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拓展乡村新兴市场,在提高村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激发其消费活力,实现农民收入与农村消费双提升。[2]

(二)数字化资源是创造乡村良好人文环境的重要支撑

数字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乡村地理环境相对闭塞文化基础较为落后,所带来诸多困境。村民自身可以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深入了解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有利于为数字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数字化资源数据共享下,一方面,村民的视野得以开阔,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熏陶下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村民的诉求表达平台得以拓展,有利于村民维护自身基本权益。与此同时,在数字化资源的推动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下,可以发挥乡村自身独特的人文价值,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新业态,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

(三)数字化治理是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字化治理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实现良性互动,发挥合力共同推动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乡村治理,自上而下实现信息传递时效性,及时准确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乡村;自下而上为村民搭建完善的诉求表达平台,有利于多元主体及时调整治理行为,实现基层乡村有效治理;在数字技术的保障下有利于推动建立城乡治理统一服务平台,缩小城乡治理存在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推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实现村民事务办理不断便利化。对于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提高村民对乡村治理的认同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3]

三、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阻滞因素

当前全国的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也不能忽视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阻滞因素。

(一)数字乡村建设资源保障力度相对欠缺

一些乡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缺乏专业的数字人才队伍,使得在建立数字化治理平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部分农村地区4G网络、数字通信等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尤其是一些偏远及贫困地区网络信号问题亟待解决。[4]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扶持及村集体经济的投入,在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村庄,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用于基层治理的主要资金来源,所以难以保障数字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二)数字化平台效用发挥面临安全隐患

数字技术在为基层乡村治理注入新思想、新技术、新视角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信息安全与保障的现实挑战。部分乡村由于在数据管理上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备,在数据维护上对风险因素防控有待完善。一方面,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容易造成村民降低对乡村治理认同感与安全感;另一方面,乡村机密数据的泄露会造成村庄基本数据被不法分子滥用,对乡村治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乡村能否在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数字乡村的同时,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成为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之一。

(三)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之间的博弈

部分乡村治理者“经验型”思想仍然存在,使得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注重运用以往经验处理村庄的公共事务。在某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人口流失与村庄空心化使得本来可能引领普通村民逐渐接受数据思维的年轻群体缺位,加之大部分村民受到自身知识文化水平及阅历视野的限制,难免对数字化技术产生抵触心理。

(四)“信息孤岛”现象日益浮现

“信息孤岛”的日益浮现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数据管理及数据共享三个层面。在数据收集层面,随着乡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乡村所负责的公共服务与治理事项呈增长趋势,所收集的数据来源较为广泛。由于部分乡村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数据收集标准有所差异,易发生选择性及重复性收集数据的行为。在数据管理层面,由于对收集上来的数据在价值及有效性筛选方面有所弱化,易造成信息机械堆砌现象的出现。在数据共享层面,部分乡村在信息流通方面存在一定阻碍,使得乡村多元治理主体间存在合作壁垒,协同效力不够。

四、数字乡村建设的突破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是国家为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为了打破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更好地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的有效融合,可以从经济路径、法律路径、思想路径及治理路径四种方面探索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突破路径。

(一)经济路径: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应从积极寻求外部资源与大力激发内生动力两方面着手。从积极寻求外部资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可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尽可能地补齐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技术短板。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引入。社会力量特别是一些盈利性组织,在打通乡村市场,寻求自身发展上需求较为旺盛。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或公共财政补贴,提高各种社会力量聚集乡村寻求发展的意愿。

从大力激发内生动力的角度出发,可以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农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产业,乡村可以在当今大数据的时代潮流下不断推动数字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转型与升级。一方面,需注重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农村大数据统一平台,通过对云计算技术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引进与使用,优化涉农市场信息供给,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精准的市场导向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创新乡村发展的产业新业态,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实现振兴。积极构建以政府为引领,以企业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电商发展模式,根据乡村的独特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规模化销售模式。

(二)法律路径: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部分乡村数据产权不清晰是数据面临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出发,可以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乡村治理数据安全的法律保障机制。一方面,该法律法规应着重明确乡村数据的产权归属者,厘清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在数据维护与监管方面的各项职责,规范多元治理主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该法律法规应对侵犯数据产权的行动者做出明确处罚规定,以此警示非法组织侵犯数据产权要承担的后果,优化数字网络空间。乡村从自身的层面出发,在建设数字乡村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对数据产权的重视程度,全面构建起数字乡村公共数据安全防线。一是乡村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安全风险预防机制,从源头上规避数据泄露风险的存在。二是乡村可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便在数据泄露发生后有序采取措施,减少数据泄露带来的损失。

(三)思想路径:培育数字治理思维与开放共享理念

首先,可以不断加强数字化技术及其用途的传播力度,逐步建立起数字化乡村治理观念。[5]作为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推动者,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村两委及村民数字思维与开放共享理念培育的重视程度。村两委作为数字化乡村建设的引领者与决策者,应尽快打破传统经验型思维的束缚,逐渐树立起开放共享的数字治理理念。其次,可以通过讲座及其他符合村民知识文化水平的方式,让村民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改变思维方式,建立村民对数字化乡村建设的认同感。最后,需不断与乡村民众保持交流,推进数字治理大众化。[6]乡村里的中青年相对于其他村民来说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在村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先对中青年群体展开数字技术的宣传,使其认识到大数据是村民更好地实现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进而以中青年群体对其他村民进行宣传教育,间接推动村民传统观念的转变。

(四)治理路径: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为打破“信息孤岛”现象,乡村多元主体可以从数据收集、数据管理及数据共享三个层面加快推动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的形成。在数据收集层面,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标准与科学的政策制度。[7]明确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在数据收集中的程序与责任,尽可能规避选择性及重复性收集数据行为发生的概率。在数据管理层面,可以根据信息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加大对乡村公共数据的管理力度。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价值选择与有效性考察,减少信息机械堆砌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在数据共享层面,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可以提高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仅能及时发现数字化乡村建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各主体从碎片化治理到整体化治理的转变。[8]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展开公开透明的监督,进而推动乡村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五、结语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视角,与我国基层乡村治理体制及在国家治理体系“末梢神经”构建的行动逻辑与路径选择密切相关。在宏观层面分析如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体系,在基层乡村建设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微观层面探讨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阻滞因素,并积极探索突破路径,对提高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至关重要。对于数字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数字乡村建设资源保障力度相对欠缺、数字化平台效用发挥面临安全隐患、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之间的博弈及“信息孤岛”现象日益浮现等阻滞因素,可以分别从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培育数字治理思维与开放共享理念及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等众多路径进行优化,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村民数字化数字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