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

2022-11-23翟钰镤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洛阳471822

黑龙江粮食 2022年6期
关键词:经营性农产品经营

□ 翟钰镤(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822)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释放了促进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信号,随后中央多次出台政策文件来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日益显现。实现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厘清农村产业融合发挥增收效应的路径,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实现该增收路径。那么,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成效如何?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有多大?如何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处于农业生产与流通环节的中间,向前连接第一产业,向后触及第三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成长速度明显加快。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行业显现出较强的市场活力。农业与现代化工业的结合大幅度扩张了农产品市场,有效解决了过去农产品运输难、利润低等问题,优化了农业发展方式。

2.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我国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追求,大量的城市居民选择将美丽乡村作为节假日出游的去处。休闲农业显现出较高的业态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农家乐、休闲山庄、特色小镇等成为农业与旅游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共同作用下,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领域。

3.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互联网技术革新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向好,互联网铺设在农村地区日益完善,农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得益于地方政府对农村的支持以及主要网络供应商的市场倾斜,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农村网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互联网端口向农村地区不断延伸,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物质基础。

4.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崛起,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

土地经营权的确权颁证为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先决条件,再加之农业生产不断精细化,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快速成长并迅猛发展,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农机服务、农资供应、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外部服务支撑。

(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1.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从总体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国新型经营主体发育相对迟缓。第一,规模大、成长性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并不多。部分农民合作社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简单地依靠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来维持经营,不具有长期生存的自我造血能力。部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有限,没有能力参与到农业产业链的分工之中。第二,新型经营主体不具有创新能力。经营主体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内涵、民俗文化、人文历史等内容,依据成功案例照搬经验而盲目上马项目,导致农村产业融合的产品服务单一、商务模式雷同,缺乏差异化竞争以及深度开发。

2.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资本不断向农村流入,多种经营主体之间通过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建立联系,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然而,目前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仍然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价值增值更多地分配给企业或组织,农民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直接受益不多。第一,部分经营主体为了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租借农户的土地经营权,租期常常在十年以上。但是农村土地的价值被低估,农户收到的土地租金通常比较低。第二,部分地区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资产份额入股农民合作社,但是土地价值增值收益大部分被合作社以及企业占据,而农户仅仅获得比较小的增值收益。

3.生产要素瓶颈约束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资源要素不断向农村汇集,但是目前生产要素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一,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再加之严守18亿耕地红线的硬性要求,许多农村产业融合的项目面临着用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关卡。第二,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住宅建筑、农业设施等为抵押物的创新金融产品。第三,缺乏相关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有技术、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不足。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产业融合的性质决定了其对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第一,农村的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导致居民不愿在农村生活、企业不愿在农村建设办厂。第二,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建设不到位,农村商贸、农村电商发展受到限制。第三,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足,垃圾和污水处理建设滞后,不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条件。政府、企业如果要开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成本。

二、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优化主要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影响。第一,通过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经济作物的份额,可以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第二,通过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户的比例,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同时推进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和最佳规模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第三,通过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等模式,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被重新利用,从而提高农产品和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此外,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能够增加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而且为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延伸农业产业链

延伸农业产业链,打破原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相互割裂的状态。延伸农业产业链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促进农民增收:第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加强了农业生产与关联产业之间的联系,将市场配置资源的行为内部化,有利于降低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并且多次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第二,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触及到农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以及销售、物流等第三产业,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也能够在非农岗位上获取更多的工资性收入。第三,一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具有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但是缺少土地等生产要素。通过双向入股、资源互换,可以有效减少经营主体生产要素不足、农户闲置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加强了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民以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资产份额等产权入股农民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等方式获取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增强,为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具体来说,农业多功能性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休闲观光、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让农业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增长潜力。通过打造一批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小镇,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第二,转移农业就业人口。通过农家乐、民俗村、农业园、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直接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同时农业人口转移就业减轻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释放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间接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第三,农业多功能的发挥尤其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土地、宅基地和农村金融服务等产生了更多的需求,提高了农村土地、住宅等产权的内在价值,从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促进农业服务业融合

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中间服务,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通过市场化的农机服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和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农业服务业融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第一,实现节本增效,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服务实现农产品智能化生产,利用市场化的农机服务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利用农产品期货、农业政策性保险等金融保险服务增强农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第二,完善流通体系,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带动农产品销售量上涨和品牌影响扩大,实现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的有效对接,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第三,农村电商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迅猛,创造出很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创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持续走强,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要继续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落实,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颁发相应的土地证,明确土地产权的主体和权利归属范围,为土地流转提供前提条件。搭建城乡一体化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加强对农村土地的资本监管,严格限定社会资本参与的准入条件,防范土地投机行为。

2.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扩展业务,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加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村镇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数量,降低民间金融组织和其他融资机构参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准入门槛。对于一些具有可持续性的乡村产业项目,政府应适当降低融资成本,优先满足乡村产业融资需求,通过提高信贷额度、简化信贷手续、扩大抵押物范围等综合措施提高融资效率。

(二)增强资源要素保障

1.加大财税支持

政府可以联合社会资本成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等形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一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经营主体,政府可以在信贷以及财税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2.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业领域的专家下乡进行技术指导,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提供技术服务,以农业技术人才的帮扶作用带动基层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及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政府部门联合相关的专家学者为经营主体在项目论证、创业培训、技术指导以及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与创业支持。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1.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提供市场信息、提升组织化程度等方式,引导其加强与市场的对接,形成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支持其立足于特色种养产业,适度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地加工,建立农产品销售体系。

2.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作为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起到关键性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拓宽综合服务领域。推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内领先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加强与农户、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关系。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根据当前农业领域的人才紧缺情况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农业科研院校、职业学校与地方乡镇企业的合作交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建设。继续推行双创计划,在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激励,支持进城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支援家乡建设。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规范订单格式、内容和签订程序,保证合同签订双方的合法权益。引导龙头企业起到带头作用,主动与农民、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签约长期合作订单,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支持龙头企业为订单农户提供信贷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与农业政策性保险,降低订单农户资金不足的风险和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风险。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明晰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份额等产权。派出经济领域的专家对农民入股进行宣传指导,鼓励农户以产权入股、龙头企业以生产要素入股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农村地区股权分配的监管,严格限制社会资本参与分红的比例,明确“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等利润分配方式的细则。

在消费结构升级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农村产业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日益显现。本文深入探究农村产业融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论证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及有效途径,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经营性农产品经营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