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3潘美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幼小儿童幼儿园

潘美君

(浙江省青田县章村乡中心幼儿园 浙江丽水 323913)

幼小衔接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中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幼小衔接阶段关系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是促进儿童顺利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保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于儿童是一个全新的阶段且是学生第一个学习衔接阶段。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的环境、社会要求、课程标准、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处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过程对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儿童顺利融入新环境中。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学习和教师教学双边活动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是幼儿过渡和老师过渡双边动态过程。科学的衔接可以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帮助幼儿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阶段,由于学习阶段的突变,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会出现厌学、疲劳、封闭性、害怕交际等多种情况。如部分儿童进入小学,一开始很高兴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但过了几天,出现自己的东西忘带了、自己的东西找不到了、上课害怕回答老师的问题、其他小朋友不和自己玩等各种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同学宁愿憋尿也不举手告诉老师的情况。这都是幼小衔接不当造成的结果。除此之外,儿童在此发展阶段正处于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儿童来说意义重大并且影响很深。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这就是为什么幼小衔接的过程很重要,因此家、校、社需要为儿童顺利过渡做好充分准备。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

(一)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现阶段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儿童知识技能的衔接,而忽略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以及心理发展的科学衔接。并且幼儿园和小学的培养方式是由各自制定实行。其中部分教师对幼小衔接认识不充分,没有理解幼小衔接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停在了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幼小衔接,没有对学生度过此阶段产生帮助。并且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着重培养的目标不同,且双方教师缺乏交流,增加了幼小有效衔接的难度。

(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幼小衔接任务可以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主张寓教于乐,通过各种游戏激发儿童兴趣,引导儿童学习。教室也多以彩色和装饰为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儿童的基础,往往忽略了此学龄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所具有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和刻板性的发展特点。且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环境、学习目标、人际关系各不相同,教育方法的不科学和不全面会让学生无法适应这个过渡阶段。

(三)衔接的单方面性

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了单方关注的现状,如只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学生适应幼小衔接的过程,缺乏和家长以及小学教师直接的沟通。并且,学生升学去的小学不同会受到地域、家长意愿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给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造成了沟通的断层,无法开展有效科学的研讨会进行经验的分享。除此之外,一些家长未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甚至一些家长觉得学生交给老师就行,教育和自己无关。但他们忽略了学生学习受到遗传因素、学校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多种因素造成了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四)幼小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性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培养途径是不同的,是相互独立的。两类教师的专业课程具有差异性,针对的学生群体也不同。因此,大多数幼儿园中缺少熟悉学前教育且熟悉小学教育的教师,小学里的教师也是如此。因此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师的专业素质被割裂开了,很难通过一个研讨会就能全面了解对应学生的特点。并且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很难全面透彻明白相互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育活动设计等。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相互了解是一个漫长且动态的过程。同时,幼儿园教育是三年,小学教育是六年,相对接的老师是不断在变动的。并且教师不是每年都需要切实处理幼小衔接的问题,幼儿园老师历时三年,小学老师历时六年,时间都是比较长的。且六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差异性较大,教师也无法立即适应学习主体。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不能每年都通过实际经验来交流,交流效果不佳。

三、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准备不足且缺乏途径

家长的心理焦虑和入学准备不充分都会对儿童幼小衔接造成影响。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很忙,认为幼小衔接是学校的事,不关心幼儿心理的变化,导致幼儿衔接不充分。还有一些家长缺乏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没有获取知识和交流的途径,不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且一些家长会自我焦虑,因为孩子升学的原因产生了自我焦虑,没有做足孩子幼小衔接的准备,对孩子升学产生多余的担忧,进而对学生的心情、生活和学习等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过早地对孩子施加不当的压力,并且给学生过早报名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双语班等,忽略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占用了孩子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导致儿童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恐惧,害怕学习,厌学等。并且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对以后长远的发展有不利影响。但很多家长只看到了眼前的发展,忽略了学生是发展的人。

(三)学生幼小不能正确应对变化

学生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权由幼儿园老师负责。面对突如其来的升学,很多学生无法自我独立处理生活的一些事情。并且小学老师刚带完六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差异性较大,可能会忽略了这些问题,以至于学生不习惯、不敢说,出现学生想喝水但不敢说的问题。并且在两个阶段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不同,幼儿园里,氛围没有那么严肃。但是在小学课堂上需要学生保持安静和纪律,面对此时的改变,很多学生会无法适应。除此之外,还有学习上的问题,如忘记带文具、无法按时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以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四)幼儿园教育超前化

由于家长对幼儿园的衡量没有一个完整合理的标准,除了硬件设备是家长挑选幼儿园的标准之一,家长没有其他参照条件,所以在乎的更多是孩子幼升小的成绩。一些小学存在幼升小考试分班的现象,导致幼儿园进行超前教育,让学生过早过多地学习了一些知识,如珠心算、奥数、外语等,从而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忽略了幼儿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做到素质教育。忽略了评价的多样化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于重视成绩,过于重视幼升小分班。

四、幼小衔接的建议及对策

幼小衔接不是独立于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中的教育过程,而是需要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改革。需要家校社共同协作,更加重视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积极应对,防止幼儿衔接断层。家校社应共建良好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主动交流,促进幼儿顺利过渡,帮助幼儿快乐成长。

(一)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是幼儿衔接的大背景,为幼儿衔接提供了发展的可能,为幼儿成长营造了环境。社会合理解读宣传政策,能更好地营造幼小衔接的良好环境。因为政策是反思幼小衔接科学性的基础,也是研究幼小衔接政策执行的依据。当社会各界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在三微一端上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有利于帮助社会各界明白幼小一体化的课程的统筹规划,知道幼小衔接对幼儿的意义,并且帮助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明白幼小衔接的意义。不仅能促进幼儿顺利过渡,还能消除家庭两代人教育理念的隔阂,帮助幼儿在更健康的环境下成长。除此之外,它还能为教师和家长搭建沟通的渠道、丰富沟通的方式,帮助幼儿教师、家长、小学教师进行三方交流。幼儿教师可以和小学教师互相分享学生在各个阶段不同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家长还能和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沟通,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的效果,帮助家长更科学地辅助幼小衔接过程。加深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确保幼小衔接的连贯性,促进幼小衔接良好环境的共建。

(二)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幼儿,并且教师是专业型人才,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幼小衔接的执行,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研究和制订计划,确定科学合理的衔接措施。首先,幼儿园要加大科学入小的宣传,通过研讨会等让教师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还要为当地幼小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帮助老师们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并且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以及三微一端的宣传让社会和家长全面科学地认识到幼小衔接。其次将“准备”落到实处,通过传帮带定期举行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认识幼小衔接的机会,丰富教师的渠道。幼儿园老师制作幼儿成长袋,记录幼儿的性格特点、优势,帮助小学老师更好地了解儿童,有利于帮助儿童更好地过渡。并且成立合作小组,定期促进幼儿老师和小学老师的交流,帮助双方定期互动交流经验。最后,建立“幼儿园—家长—小学”的沟通互助平台,帮助更多人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

(三)家庭层面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并且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以及资源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补足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对待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用心,需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状态。家长需要运用合理的方式激发幼儿对上小学的兴趣,如佩戴红领巾就如一颗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并利用他们亲身体验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让他们在体验和自身经历中获得成就感。因势利导激发幼儿对小学学习的兴趣。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学习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首先通过三微一端加强育儿知识,科学育儿。其次,及时和学校、老师沟通,询问教育方法,避免教育的片面化。再次,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自制力以及学习习惯。小学阶段老师不会像幼儿老师一样各种小事都帮学生做,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自己做。面对此跨度,家长须在家里安排幼儿自我独立完成一下事情,并且固定时间阅读或者听故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后,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环境,定时进行自我反思,给孩子一个公平民主的和谐家庭。

(四)幼儿层面

幼小衔接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家校社需要协调合作,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的心理、身体、能力三方面做准备。首先是心理。一方面家长需要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给足孩子安全感和爱,引导孩子克服恐惧。如帮助幼儿接触小学生,了解他们上课、学习、作业以及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帮助幼儿克服心理的恐惧。另一方面老师需要引导儿童去发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阶段,会有更多有趣的新鲜事物、新知识和新朋友。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学会为自己服务,激发儿童对小学的向往。其次是身体。此年龄段的孩子身体的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不成熟,比较柔软,运动协调能力不足,需要家长和教师创造条件,和儿童一起做一些科学合理的运动。多陪伴幼儿,通过学习引导幼儿做一些有趣、有层次的趣味运动。帮助儿童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念以及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最后关于儿童的能力。家长需要及时关注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实际情况,并且正确认识相关情况,防止儿童进入学校产生习得性无助。且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引导正确的归因观,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儿童的勤奋感。

结语

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此阶段。需要家校社共同协作。需要社会对政策进行解读;需要社会各界对幼小衔接的现状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更需要家校社多方合作。科学合理地应对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社会应该加强对政策的理解和宣传,充分运用三微一端让社会各界了解相关情况。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并科学合理地制定措施帮助家校共育,帮助幼儿园和小学老师沟通协作、交流经验,家庭需要科学育儿并协同多方进行幼小衔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幼小儿童幼儿园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Saving the life of a wolf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甜蜜欢颜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