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2022-11-23张永红
□ 张永红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金湖 211600)
水稻是谷类的一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更是确保百姓温饱和安居乐业的农作物。要想确保水稻的高质高产与种植效益,需加强对水稻种植要点的合理把控,合理选择最佳的种植模式。
一、水稻种植技术
(一)旱育秧
在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开展过程中,想要确保水稻种植质量得到提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水稻秧苗的种植地,要求种植地始终保持疏松且通气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水稻旱育秧大田中应该准备足够的苗床,每公顷应该准备120m2,种植土壤一定要保持弱酸性,pH值在4.5-5.0为最佳状态。在对水稻进行播种之前,需要提前对苗床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使用已经腐熟的有机肥,同时还需要根据苗床的实际状况进行苗床的调酸以及做床,在苗床选择时,最好选择背风向阳、整体地势平坦、地下水位低、水源相对较方便的地方,土壤应该做到疏松且肥沃,没有杂草和石块。在苗床进行培肥、调酸与做床过程中不能使用碱性肥料,可以选择年前或者是预秧前15天输入的腐熟有机肥1-2担;或者是选择酸性肥料,如硫酸钾型肥料1-1.5kg最佳。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制备营养土,应选择过筛后的细土90-100g,1kg的旱育秧肥应与含量为70%的1kg旱育秧肥拌匀,将其分别装在40-50个盘子内,并且将含量为30%的拌细土直接撒在苗床的表面。还有一种方法是对苗床进行调酸,选择育秧肥1kg,将其直接拌匀并且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然后结合平整地撒施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时,要求其整体入土1-2cm,应根据不同秧床的大小来进行施肥,一定要确保施肥足量。
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浸种催芽。在正式培育秧苗之前需要对水稻种子进行浸种催芽,要求在催芽前提前晾晒种子,晾晒时间为一到两天,目的是为了帮助种子结束休眠期。使得种子自身的生命力以及新生代谢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有效激活。与此同时,晾晒也可以有效地杀死部分细菌。在水稻播种与盖膜的过程中,抛秧应该在软盘孔内撒入占据盘体2/3的营养土,并且利用播种器进行播种,保证每个孔内都有1-2个谷粒,在播种完成后需要立即用过筛的细土盖种刮平,并且将播种好的秧盘置于苗床内,应该尽量定期补充适量的水分,确保孔隙本身处于相对温润的状态,可以利用迪克松进行消毒,然后选择双模拱盖管理,要求所有的旱育秧在播种之前必须做到浇水浇足、浇透,确保整个苗床土壤处于湿润的状态,播干谷,每平方米应在80-100g。在播种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保温、保湿以及灭鼠,根据天气状况进行苗床的科学管理,如果在播种过程中遇到了低温寒潮,苗床湿度相对较大,需要及时移除内膜进行排湿播种,时间应该在播种后的5-7天;如果秧盘内土壤处于相对干燥的状态,则需要及时进行水分的补充,确保秧苗的出芽能够整齐划一,处于一致状态。在播种时,还需要做到尽早一点播种,但是不能过早,当天气气温稳定在6℃时,就可以开展播种工作。结合水稻旱育秧播种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根据当前的技术,大多数情况下,播种时间应比传统的播种期提前15天,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水稻秧苗进行适时的移栽以及播种。而在进行苗床管理过程中,也需要确保膜内的温度适宜,不能超过35℃,在阳光十分强烈的中午,膜内温度有可能超过35℃,这时需要揭开两头透气降温,可以在膜中间漏1-2个空隙,避免出现高温导致烧苗状态。一叶一心至三叶一心之前,需要预防青枯死苗,可以利用移栽灵、磷酸二氢钾、生根剂等进行兑水施肥,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青立枯病的出现。而在进行旱育秧苗的整体管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水稻种植地的湿润度,不能出现明水,即便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土壤也需要始终保持干旱状态,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水稻栽植土壤的通气性,以实现有效的控温以及控湿,以便为水稻在生根发芽过程中其根系发育提供最为有利的条件,这是由于水稻在出苗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扎根,而水稻的根系生长与土壤中所含有的氧气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在水稻栽植过程中,氧气的供应主要是利用土壤获得的。为此在整个苗期管理过程中,不能出现明水或者是板结的现象,在肥水管理时一定要注意浇水次数不能过勤,最好是早晚浇水,保持盘硬、盘孔泥土不发白即可。如果早上时发现秧苗夜间有露珠,则不需要进行补水,但是在补水时一定要实现一次性补足。三叶后则可以根据水稻苗的情况进行补施追肥,一般情况下,可用清淡的粪水加上少量的尿素浇灌即可,不宜大水大肥。在揭膜时,应该先从两边揭起,揭膜时温度和湿度也尤为重要,应该根据天气状况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在4月上旬前后,也就是常见的最后一次寒潮天气来袭之前,全部完成揭膜,或者是半揭膜,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分散失过快,避免出现秧苗尾烟或者导致死苗出现。在温度过低时,盖膜可以防止秧苗遭受冻害,不能够揭膜过早,这也是育秧成功的最关键内容之一。
(二)机插秧
机插秧种植模式是指在配好的苗床土中播种处理好的种子,利用育秧盘培育出带土毯状秧苗,对秧苗施行统一管理,再用插秧机将秧苗移栽到大田。机插秧取代了以往的人工移栽方式,但对插秧机的要求较高,需加强对播种密度与出苗状况的把控,以确保插秧成效。机插秧的优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可保证秧苗质量;二是比人工插秧的播种定量更加精准,用种量小,劳动强度低,种子利用率高;三是毯状移栽秧苗的播种密度高,可减少农药与肥料的使用,从而保证稻米质量;四是机械插秧的插秧密度可把控,确保通风透光,从而保证秧苗群体质量与产量。机插秧技术流程及要点如下:
1.整地
采取翻地或旋耕的整地方式,控制20-25cm的深翻深度与12-15cm的浅翻深度。未经耙耕的地块需提前放水泡田5-7天后,再施行搅浆平地的作业。经过旱旋地的地块提前放水泡田12-24小时,控制12-15cm的耙地深度即可。耙地后需自然沉淀,达到一定深度方可插秧。
2.育秧
在秧田选择方面,育秧田应地面平整,便于秧苗运输、排灌及管理。按照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为1:100-120来准备。在扣棚方面,用大棚或中棚育苗,扣棚时做好秧田的规划建设。在苗床土配制方面,用无药害的旱田土或水田土、草炭土等床土原材料。碎土后进行过筛与拌肥的处理,严格把控pH值。在种子处理方面,建议在晴天晒种,再在智能催芽车间施行浸种催芽处理。控制11-12℃的浸种水温和80-100℃的积温,浸泡7-8天,直至种子破胸露白。在播种方面,将苗床土倒入育秧盘内,控制2-2.5cm的厚度。播种前一天,在秧盘内灌水,在底土吸水湿润后排干。合理控制播种量,播种后用细土覆盖种子,覆土后用覆膜封闭,覆膜后铺盖稻草,防止高温伤苗。在秧田管理及育秧时应加强温度与水分及病虫害防治的管理。根据旱育秧和保持床土湿润的要求及时补水。棚内温度应低于32℃,出苗后温度以22-25℃即可,做好通风与遮阳的处理。插秧前施用农药,防治返青期的病虫害。
3.机械插秧
减少秧苗运动中的损伤。插秧前调整插秧机的深度与株距,采取浅栽的方式,以确保低节位分蘖。
4.田间管理
在施肥方面,根据土壤肥力控制施肥量,混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基肥包括有机肥与磷肥,经耕耙施入大田中。钾肥施用50%基肥和50%穗肥;氮肥施用穗肥20%与基肥50%及分蘖肥30%。在水分管理方面,幼苗期保湿需控制3-7cm的水层深度;分蘖期控制3-5cm的水层深度;灌浆结实期保持大田表面干湿,三天浅水与两天无水,确保氧气的供给充足。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采取化学药剂灭草的方式。插秧前结合整地施行封闭灭草,施用除草剂后保水3-4天。插秧后,合理使用除草剂,施药时保持3-5cm的水层,保水3-4天。根据病虫预报对症下药。
5.收获
及时收获成熟的水稻。为确保秸秆的还田效果,秸秆应越碎越好。收获后,进行翻地处理,确保后续的种植效果。
二、优化水稻种植技术的方式
(一)观察叶龄变化
水稻叶龄种植技术符合种植规范标准,具有降低种植成本和提高水稻产量与质量等优势特点。水稻生长中的各器官发生不同的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合理管控水稻的生长,更有利于发挥该种植品种的作用价值。合理设置叶龄观测站,观察叶龄的变化情况和预测未来发展情况,促使后续工作有序展开。
(二)利用新技术
根据当地的水文情况与地形情况及水稻的品种等情况,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借鉴优秀的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促使叶龄等种植技术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除此之外,要把控先进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及科学性等,以便达到理想的技术应用效果,如田间诊断技术的应用,应把控水稻生长中的恶劣气候等不可控的因素,促使水稻得以茁壮成长[1]。
(三)优化“三控”技术
1.优化控苗技术
要求水稻优生优育,控制无效分蘖,避免肥料养分的浪费。把控施肥数量与时间及种类等方面,充分发挥肥料的实效。
2.优化控肥技术
有效控制氮肥用量,过量运用氮肥,会导致无效分蘖过多,水稻的成穗率降低,引发多种病虫害。少量运用氮肥无法提高水稻产量。在生长前期减少氮肥的使用,控苗后处理无效分蘖,在生长中后期则可增大氮肥用量,以达到种植增产的目标。
3.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
应在增大茎粗和缩小基部节间及拉长上中部节间等方面下功夫,强化抗病虫害能力与抗倒伏的能力。此外,还要控制无效分蘖,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2]。
三、提高水稻种植规模效益的对策
(一)施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水稻种植规模经营中的问题突出,包括土地细碎化和无法实现连片规模耕作等,但土地自身细碎分化的问题无法处理,可在土地流转制度方面下功夫,通过流转机制的完善,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首先,大力宣传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帮助协商承租户与承包户,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鼓励整组与整村的土地流转,以此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耕作。其次,在农户土地转让费方面设置专项基金的财政预算,根据管理规范程度和流转面积等情况,合理给予扶持补贴。完善农村社保体制,处理农民子女上学和医疗养老保险等难题,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户的后顾之忧。最后,做好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工作,确保土地流转行为规范,强化农户的法律观念,减少土地流转中的纠纷。
(二)建设基础设施
通过建设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强化抵御灾害和自然风险的能力,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做好建设的长期规划工作,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落地。首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促使排涝抗旱体系更加完善,重点扶持灌溉和节水等设施建设,修建农田低洼不平的道路,以此实现农田“道道通”。加强粮仓设施与晾晒场所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其次,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引入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的产权归属,利用政策激励个人资本与民间资本投入到设施建设中来,促使农民与社会及政府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得以尽快成型,积极改善规模经营的生产条件。
(三)优化农资价格体系
粮食收益低,是农户选择外出务工的直接原因。农户种粮的积极性降低,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较大。要想增加农户的货币收入,需加强对粮食收购价格与农资价格的调整。加大农资市场的监控力度,采取宏观政策的方式,促使农资价格更加稳定。加强管控粮食收购市场,根据粮食收购现状和市场行情调整收购价格,以确保粮农收入的增加。增设收购网点,优化国储的收购环境,建立多渠道的销售体系,以切实解决粮食卖难的问题。
(四)强化生产能力
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与种植产量、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下,需积极建立职业化的新型粮农队伍,提高水稻种植大户的经营能力。首先,指导水稻种植大户的农业生产,建立种植户的台账,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战指导;开设培训班,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组织种植户参与学习,更新其在生产与经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使其逐步向新型职业粮农过渡。其次,发挥种植户的带头模范作用,引导大学生与有志青年从事水稻种植,政府提供经济补贴,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更新与壮大新型职业粮农的队伍。最后,需引导新型职业粮农探索引用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水稻种植与管理的各环节,以此带动种植户技术水平的提升与效益空间的拓展[3]。
(五)优化惠粮政策
要想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与先进性,政府需围绕“谁种粮,谁得补贴”的目标,加强粮食补贴政策的调整,将粮食补贴资金向粮食生产方面倾斜,确保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及良种补贴等落实到种粮户的手上。通过经济奖励和差别补贴等方式,提高对种植户粮食补贴的针对性。实施高额补贴,引导种植户运用绿色粮食生产技术,逐步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趋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