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2022-11-23陈新明
□ 陈新明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进入新时代,解决推动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农村的生动示范和具体举措。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2]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丰富,需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生态之美
实现乡村生态之美,首先要通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使村民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内生动力,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实现乡村环境自然之美。其次,要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治理和合理规划,营造出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在乡村生态环境改造的过程中,要抓住生态环境破坏的症结所在,并与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对乡村面貌进行整体改造,建设环境友好型美丽乡村。
(二)乡村社会之美
乡村社会之美是指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以现代科技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动农村生态经济循环式发展,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环境美化。首先,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乡村产业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增收,提高农民收入。其次,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打造出属于各自乡村产业品牌。各自乡村具有不同的特产,可利用其优势结合时代发展打造出既展现自己乡村文化又具时代性的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最后,把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乡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居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同时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乡村人文之美
乡村人文之美重在建设农民的精神文明,通过提高农民科学和生态文化素质,提倡村民低碳生活,积极推动乡村人文环境优美。乡村人文环境之美重点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利用好传统乡村文化。传统乡村文化是紧密联系村民关系的重要纽带。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在紧跟时代发展的同时又不失传统风格,合于情理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结合起来,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维系邻里友好关系的同时促进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使村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乡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存在短板、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等问题,直接阻滞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提升农民的绿色发展理念是首要任务。在农业生产中,为防止农作物受到病虫侵害,部分地区的农民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土壤和水渠严重污染;春耕焚烧秸秆,燃烧产生的雾霾长期无法消散致使空气污染;灌溉农田时,很多地区仍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尽管相关部门制定了各种环保政策,但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受限,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出台的政策缺少执行力,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存在短板
自从乡村治理被纳入国家统一的治理体系后,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比如,为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来相关部门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颁布了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普遍适合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乡村分布不匀,南北东西各区域差异较大,即便是一个省、一个市(县),统一管理都会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各地方不能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出台补充适应区域环保治理的“土政策”,那么就会陷入“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难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乡村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地区村民之间发生矛盾,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请有声望的长辈或基层组织负责人作为中间调解人,而缺少专业人员出面沟通进行协商处理,所以有时因为解决问题不及时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如果每个乡村都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无论在生态治理上还是在村民面对矛盾纠纷时,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那么人与人、人与自然就可以和谐相处了。
(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农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主体和受益主体,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由于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及乡村出现“空心化”等问题,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也在不同程度地减少。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农村劳动者掌握农业技术较少,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在其生产中得到应用,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以个体农户为主,无法连片集约经营,因而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农民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很多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理念无法在农民主体中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大多数乡村目前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收入水平低,导致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而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乡村“空心化”,缺少有效劳动力,难以吸引外来企业进村建厂,乡村经济无法实现良性循环。
三、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3]解决农村短板问题,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路径。
(一)加大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农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4]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态度与看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从培育农民生态文明理念入手,引导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积极性,营造人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环保氛围。
首先,应充分利用村里的公共宣传资源,如广播站和宣传栏等,加大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力度,让村民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此外也可由村干部带头成立乡村生态文明宣传小组,定期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宣传,以起到宣传效益最大化。
其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普知识竞赛,如乡村环保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思想知识有奖竞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生态教育与娱乐活动相结合,让村民在活动中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可以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被环保知识所影响,从而在实践中自觉形成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
(二)健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促进乡村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5]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必须健全乡村治理体制,才能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
首先,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立法上,立法部门应尽可能地把已有的法律法规根据乡村的实际去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进程顺利推进。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对破坏环境的不法者进行相应的处罚。要针对乡村农业和工业污染方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者的处罚力度,以法律约束力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环保执法过程中,有关执法人员要确保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监管力度,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
其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农民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时,大多数人会因认知水平有限会选择经济利益,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吸引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逐渐培养和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推动环保与经济协同发展。
(三)构建乡村绿色产业体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融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产业融合,需要建立乡村绿色产业体系,这不仅有利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而且有利于满足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首先,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系统自愈功能退化,乡村经济存在可持续发展受阻等问题,因此,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务之急,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鲜明地阐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绿色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经济发展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循环经济模式之下来促进经济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具有推动作用。
其次,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广义上的绿色产业,是能够为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无污染产业;狭义上的绿色产业,是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产业。构建乡村绿色产业体系,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加快乡村传统产业优化和现代产业升级改造。绿色产业体系要求乡村产业发展向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基于此,就需要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管理,同时,还应制止城市污染企业向乡村迁移;在生态养殖方面要因地制宜建立绿色养殖基地,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支撑。农业新技术给乡村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利用新技术将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变,让农业更具科技感,这不仅会改变乡村产业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使农产品销的更好、更远,而且还能够较好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积聚的种种问题,使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发展前景更广阔。
四、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正确解决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法宝,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在乡村发展绿色产业,对建设美丽乡村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