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土地保护利用中实现“厚、肥、软”绿色蝶变

2022-11-23王炳春

黑龙江粮食 2022年8期
关键词:黑土地养分有机肥

□ 王炳春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占全国典型黑土区面积一半以上,这是黑龙江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提升黑土地质量,针对黑土地存在的程度不同的“薄、瘦、硬”问题,经调研后提出黑土地实现“厚、肥、软”绿色蝶变的对策建议。

一、黑龙江省黑土地存在“薄、瘦、硬”问题

“十三五”期间,国家和黑龙江省对黑土地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黑土地退化的趋势得到了较好的遏制。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厚度平均达到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地块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但是,黑土地经过多年的过度垦殖、高强度利用和保护性措施缺失等原因,导致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增厚,生态功能退化,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薄、瘦、硬”现象,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一)黑土地存在“变薄”的问题

黑土地下形成的“波浪型”犁底层逐年上移,耕作层厚度却逐年变薄。我省农业生产长期使用小马力机械作业,导致黑土地下形成“波浪型”的犁底层,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及土壤水、肥、气、热的交换。加之有机物投入又少,土壤结构变差。黑土地的漫岗地区,出于防止涝渍和提高低温,农业生产以垄作为主,这种耕作方式极易导致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

(二)黑土地存在“变瘦”的问题

靠化肥补充地力,有机物投入太少,导致黑土地中各元素相互拮抗,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变瘦。既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土壤生产力也随之降低,土壤培肥处于长期失衡状态,地冷板结。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导致黑土地退化,黑土层变瘦。各级政府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农民对“三减”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政策引导上仍然是鼓励农民多打粮食,农户重产量轻质量的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种植环节的测土配方施肥还没有全面普及,秸秆还田效果不明显,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和种植绿肥太少,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不明显。

(三)黑土地存在“变硬”的问题

黑土地长期浅耕形成犁底层后,降水不易渗透,顺着垄沟流失,黑土层变硬。我省黑土地多为黑坵土和草甸土,土层厚、黏重适合深松整地,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省年降雨又不多,降雨量400-600mm/年,且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于7-8月份。春旱发生频率在80%左右,影响全省一半的黑土地。因过量施用化肥也造成黑土地板结。现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构型产生影响,耕作层与犁底层的交界面呈现波浪型,垄脚和犁底层的硬度增大,一般为35g/cm3,容重变大,黑土层变硬。

二、黑龙江省黑土地实现“厚、肥、软”绿色蝶变调研建议

(一)从“薄”到“厚”要进行政策整合,加深耕作层、打破犁底层,治理好水土流失

1.建立黑土地保护政策整合机制

建议由一个统一机构专项负责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以保护黑土地生产能力、提升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立足黑土地特性,加强数量保护和质量建设,推广适用技术,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和改善黑土地基础条件、内在质量、地力等级、生态环境,构建黑土地综合保护治理体系,共同推进黑土地从“薄”到“厚”。要打破部门界限,把黑土地保护政策措施整合起来,按照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模式,实现各个部门政策效应的最大化。大力推进有关黑土地保护的信息及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尤其要把自然资源部门的数量保护和农业农村部门的质量保护结合起来。

2.充分发挥现有农机合作社的作用

依托现有农机合作社,对其购买、运营大功率农机予以支持,鼓励其采用大功率机械进行深松整地,深耕耕作层,将耕作层与犁底层的交界面由“波浪型”回归到“平面型”,同时,机械深耕还要配合施用有机物料,构建高标准耕作层和储水培肥。要坚持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多功能联合整地机械进行秋整地,一定要触及到垄帮和垄底。在深松基础上实施松、翻、耙、压与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通过深松和深翻,有效加深加厚耕作层,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黑土地蓄水保肥能力。

3.坚持综合防护与治理相结合

黑龙江省黑土地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自然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起着显著的促进和加速作用。建议在耕作措施上,>6°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1.5°的坡耕地改顺坡垄作为横坡垄作,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延长土壤的渗水时间。建议采用深松、耙茬等少耕技术,减少机械进地次数,减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提高土壤的蓄渗水能力。建议在生物措施上,设置农田防护林,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留住黑土地”。在工程措施上,在坡耕地设置节流沟,以此分割水势,缩短坡水径流流程。

(二)从“瘦”到“肥”要做好养分管理,蓄水保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1.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机肥

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既受地带性规律制约,又与耕作、施肥有关,施入高剂量的有机肥的确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结合机械深耕整地,将腐熟加工的人畜粪便和野生绿肥等有机肥施入到耕作层下25-30cm处,是提升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创建肥沃耕作层的可行方法。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搭配使用,连续实施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先回归到有机无机肥混施阶段,将来再回归到有机肥为主的原点。

2.加快研究秸秆还田的适用技术

可采用秸秆粉碎翻埋、秸秆覆盖、秸秆发酵造肥还田等多种方式进行。秸秆还田是取之于田,还之于土,实现黑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连续实施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逐渐增加耕作层厚度。加强示范引导,解决农户不习惯秸秆还田的问题,综合运用财政补助和法律约束等办法,改变农户焚烧秸秆的不良习惯,把秸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3.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遵循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规律,科学建立和完善主栽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制定农作物施肥配方,以黑土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准确提供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科学提出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监控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状况,诊断土壤养分丰缺程度。推进有机、无机和生物肥结合,大中微量元素结合,满足黑土地上农作物需求,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消耗,实现黑土地土壤养分动态平衡。科学运用土壤调理剂,有效解决黑土地土壤酸化和盐碱化等问题。

(三)从“硬”到“软”要建立“土壤水库”,落实农业“三减”,释放黑土地绿色潜能

1.建立“土壤水库”

建议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黑土地“变软”技术,把这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家里。要因地制宜将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巩固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的旱田“龙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使用机械化深松土地技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熟化深层土壤,扩大“土壤水库”容量,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使黑土地变得松软,农作物根系深扎,增加农作物产量,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根基。

2.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

发挥深根性作物和多年生豆科牧草的根系对下层土壤的明显疏松作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效地保持水土。作物轮作换茬具有改善耕层理化性状的作用,密植作物的根系细密,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土壤疏松结构好。建议在黑龙江省黑土地易水土流失地区,进行多年生牧草作物参加轮作,在盐碱地区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起到间接养地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作物轮作还可以协调和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有效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等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农作物的病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当务之急是通过玉米、豆类轮作、套作,解决玉米连作消耗大量养分,根浅密集易使土壤板结,秸秆产出多,连年还田难度加大等问题。同时,利用轮作中的大豆深根固氮培肥地力,实现黑土地用养结合、持续利用。

3.积极推进农业“三减”与绿色防控工作

在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中,要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除草剂减量除残等工作,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全省各地要不断加强农业洁净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有效控制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安排部署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监测、绿色防控、农药包装物回收、农业生产田间管理、防灾减灾、农药监管工作。抓好高毒禁限用农药残留超标整治,把农药经销企业、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加强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管理,严查、严打非法销售高毒农药和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推广普及安全高效的杀虫剂、除草剂和杂草防除技术,逐步减少高毒、长残效农药的使用。指导农民严格按照农药登记的使用范围、防治对象、用药量、用药次数,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猜你喜欢

黑土地养分有机肥
让黑土地始终有劲儿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微生物有机肥对苹果生产的影响
4种农家有机肥对当归增产效果试验初报
养分
油页岩灰渣有机肥在白桦地的试验研究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树木是怎样过冬的
黑土地上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