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性资助的理念与实践研究
2022-11-23周鑫
周 鑫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2400)
一、对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解读与延伸
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办学体制,具有弘扬社会主义理念,宣传党政方针的重要作用。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教育工作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2016年12月7日-8日在京举行的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针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培养、三个坚持与四个服务”的重要指示。
1.一个培养
大会中指出: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此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教育,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即涵盖高校思想理论引导、专业学术指导、心理健康辅导、职业规划督导和创新创业向导等全方位发展性指引工作。
2.三个坚持
大会中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思想教育以弘扬主旋律为基调,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并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才为目标,“三个坚持”阐述了高校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与行为准则。坚持一面旗帜,认清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这一本质特征,将思想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建立学习-宣传-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四个服务
大会中还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讲话指出了高校为谁培养人,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结合我国的发展目标与未来方向储备需求人才,上到治国理政,下到基层服务,坚持社会主义理念,用专业技能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发展性资助的内容与现状
广义上,资助是目的指向性的帮扶:狭义上,资助是资金的援助。高校资助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帮扶,旨在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以物质奖励与金钱资助为主,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高校收入、企业捐赠等。当前高校激励的方式包括精神鼓励、实物奖励和奖学金等。其中,激励力度较大的方式是发放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1]。所谓发展性资助是相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以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的保障性资助而言的,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根据教育发展与学生成长规律,以资金、项目、物品、人力支持等多种更加贴近学生成长需求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克服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更好地实现学生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目前,部分高校发展性资助仍偏重狭义上的物质资助,以解决经济困难为重点目标,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经济、生活问题,对学生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不足,忽视阶段性资助与持续育人相结合的原则,缺少满足帮扶对象发展需求的措施,对学生成长成才没有起到良好效应。而且,单一以解决经济问题为主目标的资助存在片面化与边缘化,只覆盖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发展为前提、以育人为理念的资助是以培养综合素质与专业技术过硬为目标的全覆盖举措,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双向资助,提供更多赋予实践性的锻炼和提升发展的机会与平台。
三、发展性资助践行大会中重要讲话精神
1.提升发展性资助的工作理念
部分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理念过于“单纯”,将发展性资助孤立开来,认为它是资助办开展的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常规事务性工作,其金钱的来源与使用过于形式化与流程化,将其脱离于思想教育工作体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性资助也应认真考虑资助谁,如何资助,有何成效等关键性问题,即以资助对象、资助形式和资助效果为参考因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资助办等执行部门作为负责机构转变为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行政部门共同监督执行,强化党组织主责主业,坚决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与“一岗双责”的政策方针。提升发展性资助理念是以扩大资助对象,细化资助形式,提升资助效果为角度的“资助促发展”人才培养战略。由“救急救穷”资金援助转为以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等优秀品质为目标的帮扶工作,针对需求学生,采取基本的资金援助保障温饱,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提供机会,配套的心理咨询塑造品格,完善的反馈体系提升质量。如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本着“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这一中心思想,建立了发展性资助“5S”模式,即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Subject)资助工作,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Select)资助项目,提供学生展示与资源分享(Share)平台,最终培养具有阳光(Sunlight)心态、超越自我(Succeed)的优秀学生。发展性资助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理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而此过程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要求,教学与育人并进,资助与发展同行。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他认为,在教学中,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就是说,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意识和行为;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就是说,教学中如果不进行德育,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德育如果脱离教学,它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正如发展如果摒弃了资助,就会成为没有保障的目的;资助如果脱离了育人,就是一种失去了目的的手段。
2.扩大发展性资助的覆盖范围
发展性资助作为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举措,其实施范围应涵盖有发展需求的学生,即挖掘潜在发展性资源,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需求。贫困生是发展性资助的基础服务对象,资助内容以金钱物质为主,辅以精神资助,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经济困难为基础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引性目标。非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主要以奖励为主,按照专业年级、素质水平、性格特点,以“精神”资助为主要形式,即提供能有效提升学生思想理论、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学术研究、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视野拓展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平台与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助力学生发展。扩大发展性资助的覆盖范围,不仅要求学生层次与类别的全员覆盖,也要涵盖从入学到毕业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全方位覆盖。从大学入学时的新生启蒙教育,二年级专业引导、系统认知,到三年级职业前景规划,四年级就业指导,每一个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发展需求、既定目标都不相同,需要提前设立与之匹配的发展性资助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达到供需平衡。既符合大会中提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要求,又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保持一致。
3.增加发展性资助的服务项目
发展性资助的服务项目包括物质资助与精神服务。物质资助包括奖助学金、社会捐助、勤工助学等助学项目。为践行“四个服务”讲话精神,培育有服务意识的人才,高校物质资助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应转变资助形式,从“无偿奉献”改为“有偿服务”。不再单独依据家庭贫困认定等材料选择受资助人员,不再依据贫困等级与课业成绩设定资助金额,而是以贫困认定材料为基础,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基本要求,以课业成绩为基本保障,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与思想理论水平为衡量标准,以学生服务意识与贡献精神为考核标准,设定资助等级制度,并建立受助反馈评价体系,要求受助人员“有偿服务”“收入与服务成正比”,从培养服务意识到践行服务行为,形成良好的资助服务系统。精神服务是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平台。包括以疏导心理问题建立良好心理素质为重点的心理咨询辅导资助平台;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重点的学业辅导资助平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科技创新资助平台;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的生涯教育资助平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的文化素质辅导资助平台。心理咨询辅导资助平台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搭建,解决涵盖课业压力、生活困难、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寝室环境、就业需求、发展压力等多方面问题,前期咨询、中期缓解与治疗、后期跟踪调查与反馈,为学生建立闭环式服务体系。学业辅导资助平台由任课教师与学业导师建立,以课业成绩、学业指导、专业引导为主,建立挂科学分预警机制,学生通过此平台可查询自己的预警等级,并依需求选择团体或个人、线上或线下的个性化辅导方式,用以提升课业成绩,缓解学业压力。科技创新资助平台由专业教师、责任教授协同组建,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开展,联合课题组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周,展示科技作品与分享交流成果,吸引学生关注,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组建指导教师团队,设立专项鼓励基金,为有需求的项目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生涯教育资助平台可依托社会上专业的生涯培训机构创建,引入专业的职业测评与性格测试软件,学生可在平台上进行测评,完成自我认知,同时搭建经验分享平台,共享优秀的就业创业案例,为专业生涯培训师录制MOOK,传授生涯辅导经验,组织学工口专兼职教师学习与培训,成立高校内部的生涯辅导团队,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问题。文化素质辅导资助平台是集人文素质、美育素质、德育素质为一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平台,举办提升学生情商的品牌活动,为学生打造视觉盛宴,包括纪录片、文艺晚会、讲座、名家讲堂、名人访谈、音乐会、话剧、歌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素质活动,用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课余生活。
4.严查发展性资助队伍思想问题
发展性资助应紧靠大会中提到的“三个坚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为弘扬主旋律,宣传好思想,传播正能量,高校应严格资助项目的政治筛查,加强资助队伍与受助对象的思想意识审查,严防、杜绝不良思想的入侵。高校应积极引导受助群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决杜绝“不劳而获”“只拼学习不懂奉献”“思想不正仇视社会”“心态消极自卑自弃”等不良思想的产生。
5.设立发展性资助反馈机制
发展性资助反馈机制是提升资助效果,改进资助方式,完善资助体系的有效措施。其主要针对资助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进程跟进、走访记录。问卷调查旨在明确资助对象对高校开展的发展性资助工作的评价与改进意见,从接受度、促进发展程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率等方面考察发展性资助工作体系。同样,对受资助学生按时记录、跟踪走访,对比资助前后的发展性转变,了解各项资助措施的实施效果,加大优质项目的投入力度,整改部分“微效”措施,弥补缺失环节,使发展性资助工作系统化、实践化。反馈机制包括表里两层、内外双向。通过资助对象实现对内反馈,用于体系内部调整与提升,对外反馈则是“公众的知情”。高校公开发展性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帮扶对象、突出效果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或者严重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对社会上关注高校教育工作的群体以及为发展性资助提供资金、项目支持的企业,和参与资助过程的师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反馈,形成关注到参与,反馈到监督的完整体系。
结语
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深入学习,更要将讲话精神付诸实践,指导具体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效果。当前,提升思想教育工作效果迫切需要增强三个能力:一是阐释力,事实需要“雄辩”,需要强有力的理论阐释;二是感召力,动真情、动实情,切忌做表演,实实在在;三是穿透力,从师生最关注的角度入手,从师生最易引起共鸣的话题说起,穿透问题本质。首先,高校向基层“传达”讲话精神,靠的是阐释力,既不能夸夸其谈不切实际,又不能照本宣科脱离实际,需要将思想结合实践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在细节性体会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传递讲话精神。然后,带动广大师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靠的是感召力。感召不是单纯的号召,需要上层领导对基层教职工动真情,深入体会基层在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考虑;在讨论工作时要讲实情,既要说成绩,又要谈问题,切忌避讳矛盾,奖励要表扬,问题要指出,抓源头,讲方法,以真情换实感,以真心换真心。最后,利用讲话精神解决实际问题,靠的是穿透力。从问题本质出发,由细节剖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原因,穿透问题本质,发现解决方式,讲话内容要学习,指导实践靠领悟。由学习到领悟,再到指导应用,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