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肥城现代农业发展

2022-11-23张胜泉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8期

张胜泉

(中共肥城市委党校,山东 肥城 271600)

1 肥城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坚持耕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山东肥城市从组织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带动、程序规范操作等几个方面入手,依法、有序地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1 抓组织建设,健全服务体系

根据“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原则,城乡村三级联动,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肥城市以农村经营管理办公室为依托,组建了肥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全市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监督管理,制定规范性政策文件,总结推广典型,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1.2 抓政策宣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

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此,肥城市采取会议、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出动宣传车、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山东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及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宣传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肥城市湖屯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塌陷地面积较多、耕地级别差异较大的实际,组织专门宣讲队进村入户,大力宣传法规政策,特别讲清“流转土地不等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搞好土地流转的热情。

1.3 抓典型示范,积极引导流转

工作中积极培育典型,总结典型,推广典型。坚持用农民身边的典型去引导群众,通过帮助农户算好经济帐,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带来的好处。以土地流转作为农村经济开发契机,孙伯镇孙东村通过与龙大集团绿龙公司联合率先实现了全国首个运用以“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为目标的有机蔬菜股份分红制合作社。在此过程中,农民则以土地作为入股条件,合作社则按照每亩面积给予入股农民每年800元的补贴,同时以年终盈余实际情况,实施“红利”分配,即使是进场务工的农民也可以收到一定“薪酬”,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可保障其每亩纯收入将近3500元以上。

1.4 抓规模经营主体带动,促进土地流转

一方面,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全市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0家,入社社(会)员88650人,带动农户103840户。对此,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平台,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等有效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目前,全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流转土地48711亩,涉及农户23913户。另一方面,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如新城街道办事处的万亩生态园建设,主要采取了土地出租的形式,引导沙沟、太平、苏庄、四合、王坊、井楼等6个村,1470户近万亩土地,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出租给了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开发。该项目建成运营后,能安排1200个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村集体双增收。

1.5 抓规范运作,严格流转程序

市经管办统一设计印刷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明确规定了流转双方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流转土地价款的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各乡镇(街道)经管站及时指导当事人签订流转合同并做好鉴证工作。

1.6 抓纠纷调解、仲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早在1989年肥城市就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市长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肥城市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2007年肥城市又被农业部列入了全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试点县(市),建立了仲裁厅,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制定出台了《肥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暂行办法》、规范了仲裁程序、仲裁规则、仲裁员守则、仲裁员职责、书记员职责、档案文书管理等制度;健全了从案件受理到文书送达、监督、回访、归档等工作机制。

2 肥城市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肥城市的土地流转工作,2007年,市政府就制定下发了加快土地流转的工作意见,建立了以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的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按照“提出申请、审核登记洽谈流转(公开交易)、签定合同、鉴证归档”五步工作法引导规范土地流转,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5万亩,占总面积的40.8%.应清醒地看到,肥城市的土地流转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也影响了肥城市土地流转效率的提高。

3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肥城现代农业发展

搞好农村土地流转是深化肥城市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的闲置或粗放的优势,积极指导农民的土地流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使肥城市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化程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1 改变思路,明确推进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一是要建立起“以农促农”的观念。通过土地租赁和其他方式,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的观念,通过土地权属和股权公平,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用于大型生产项目,使土地的所有权转移到了规模化的生产上。培育产业大户、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组织、是扩大士地需求、激活流转市场的基本措施。在经营制度、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不改变的情况下,坚持“以土地承包经营、以农户经营为主、以农户经营促农户”“筑巢引凤、借鸡下蛋”的思路,支持涉农企业加大资本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经营规模。二是要建立“创新思维”,要培育“示范带”。以国有集体用地、四荒地、旧宅基地等为主要内容,采取入股合作、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优先进行流转。

3.2 改善民生,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

一是要加速农民工进城、安家落户,着力破解“人出不去”的难题。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针对长期外出、不愿返乡、能力成熟、条件成熟的群众,综合论证其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同时加快进城落户步伐,拓展土地流转的潜在空间。二是要切实解决“工打不好”的问题,切实提升农民流转的素质与质量。流动人口是推动耕地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人口流动是土地流动的先决条件。因此,要做好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等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以提高劳动力转移层次和转移质量。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着力突破群众“心放不下”的矛盾,以解决其最基本生活保障。

3.3 完善机制,提升推进土地流转的基础服务

一是加强流转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依托农经管理部门,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体系,落实工作人员,配套硬件设备,搞好流转指导服务。二是积极扶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提倡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发展面向农村市场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开展地流转各项服务,促使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土地流转资产抵押贷款公司。将主要服务范围扩展至参与规模化土地经营的种植与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并积极为地流转行为提供金融保障担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