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022-11-23周姝睿蔡宝刚李斯明韩坤龙林佳婷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8期

周姝睿,蔡宝刚,李斯明,韩坤龙,林佳婷,张 迪,王 婷

(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乡村治理效果对乡村社会的稳定、繁荣与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个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具体体现。但就现阶段来说,乡村治理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体制机制不健全,各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群众参与不足;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乡村治理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农村“三留守”“空心化”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乡村治理受到宗族势力的干扰,不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乡村治理提出了的新挑战,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亟需转变。

1 乡村振兴中“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的理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被首次提出,被列为“七大战略”之一,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1.1 乡贤与新乡贤

传统乡贤主要包括官僚、绅士、士大夫、知识分子等,以本乡本土、德高望重、多才多能为主要特征。“新乡贤”是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变革而重新建构起来的一个群体,村干部、乡村族长、老党员、退休教师以及热心乡村事务、办事公道的乡村群众,都可以通过推荐或者是按照一定标准与程序经过选拔成为新乡贤。与“乡贤”相比,“新乡贤”的涵盖范围更广,同时具有社会声望高、秉承主流价值观、掌握先进文化、民主法治意识强、地域性、平民化等多种特质。

“乡贤”与“新乡贤”之间,既有同质性,又有差异性。首先,同质性体现在,新乡贤是对传统乡贤的延续与发展,是在辨证否定与扬弃的基础上对传统乡贤进行创新。具体来说,新乡贤对传统乡贤的优良品质进行了继承,摒弃了尊卑有别、等级森严等糟粕。其次,差异性体现在四个方面:1)时代背景。新乡贤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而产生的,追求公正、平等、自由等目标,而诞生于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传统乡贤,是封建帝制、封建统治阶级在基层社会的“代言人”;2)社会功能。新乡贤发挥基层治理功能,是基于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的主动参与,传统乡贤发挥基层治理功能,是基于封建皇权无暇顾及乡村治理背景下的无奈与妥协;3)人员结构。新乡贤是不设桎梏、以德为先、广纳人才,传统乡贤主要包括封建士大夫阶层、乡绅、返乡官僚等;4)价值观念。新乡贤是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参与治理,传统乡贤主要是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来构筑统治秩序。

“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被看作是乡村的“灵魂”,在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新时代任务下,实现对“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共识。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两次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乡贤文化”已经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017年和2018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均提到了“新乡贤文化”,其被认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驱动力和人才支撑。

1.2 “三治结合”

乡村命运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乡村治理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执政合法性。同时,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基层治理直接反映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程度,基层治理水平是检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就现阶段来说,乡村治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采取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无法确保乡村治理水平,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新的乡村治理模式。

“三治结合”便是新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乡村治理模式,浙江桐乡率先发起“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创新实践,而后中央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这一创新治理体系是在转型时期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解决乡村治理难题的基本方略。作为中央提出的新方略,“三治结合”是理论与实践双重面向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征,是针对目前中国发展新时期、新问题的应对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基于“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价值,当前学界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中央文件的重复阐释、对“桐乡三治”的重复描述。对于“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目前学界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下几项共识:1)具有整体性与多元治理的基本内涵;2)以多元主体、多元规范为主要内容;3)“三治”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4)可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乡村发展、社会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

但目前,“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三治合一”乡村治理研究范式未将“三治”视为系统,缺乏明确的整体性研究框架、研究体系和精细的深度研究,研究方法也较单一,研究领域还待扩展。在未来,学界应合力构建“三治结合”的理论体系,总结“三治结合”的现实实践,发现“三治结合”治理理念、制度设计及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推进精细化的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促进乡村善治、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智识资源。

2 乡村振兴中“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的实践

值此“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该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扬州市沿湖村新时代最美乡村建设的实践,在实地调研和该本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凝练“沿湖道路”,进而创新探索当代最美新农村建设中“新乡贤+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从乡村基层发展变化的视角,总结该模式的经验与潜在实践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沿湖村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为推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新思路,体现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2.1 以乡村基层治理为视角,对“沿湖道路”的实际分析和经验提炼

团队主要采用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运用田野调查、深入访谈、民族志等定性的方法,以及问卷分析等定量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的搜集,形成实践调研成果。1)田野调查。团队成员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深入沿湖村,融入当地农村生活。团队在沿湖村内观察村民的生活状态、生产活动;通过 “渔家学堂”体验特色面点技艺,感受渔家文化的魅力;参观渔文化民宿,了解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参与法治文化广场活动、村民民主会议,体悟基层治理特色制度等等。2)深入访谈。团队成员在一次次访谈、实践过程中,不断记录、整理和总结,形成访谈记录。通过开放式访谈以及澄清式提问等方法,针对性地了解问题,高效获得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在每次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坚持记录实践日记,分析村民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总结实践收获,推动实践的顺利进行和对项目的具体研究。3)民族志。团队成员以参与沿湖村生活、生产的方法,对沿湖村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模式、基层党建和转型升级等板块制作资料,形成视频资料、电子数据和文字纪录,并以社会或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观察结果。4)文献参考。团队成员在实地调研同时,也查阅乡村基层治理与乡村转型的相关文献。掌握相关问题特点及其解决方案,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指导;搜集沿湖村历史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在之后进行相关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除此之外,团队阅读沿湖村基层村委会历来的工作报告和参考文件,对沿湖村生产生活与基层治理进行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实地调研的基本内容。5)问卷分析。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邀请沿湖村村民、村委会成员、乡贤代表、各类生产主体填写,回收问卷。并且,团队不定期进行相关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调查,关心村民生产生活,深入细节问题,以发现其中的实质作用因素,寻找乡村振兴密码。借助问卷调查这一工具对相关社会活动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团队走访全村400余户渔民,整理访谈资料,探寻出村子发展的“红色密码”,帮助沿湖村总结凝练出 “沿湖道路”,探讨“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

2.2 以“新乡贤+三治融合”为核心,对新模式提出潜在困境与优化路径

目前学界关于“新乡贤”、“三治结合”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将两者结合,从全局视角研究的思路较少。该项目重视乡村德治,从“新乡贤”的角度切入“三治融合”体系,创新探索“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凝练“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为促进乡村善治、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智识资源。

“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新乡贤队伍方面。乡贤外流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人才紧缺。2)新乡贤回归方面。虽然近年来各地制定了一些针对性举措,以吸引新乡贤回归,但却没有以制度的形式将这些举措固定下来,使得新乡贤回归存在着形式化、人情化、短期化的现象。3)乡规民约方面。受到压制型治理的影响,村规民约的法律效力一直没有明确,一直未厘清自治、法治的边界,导致村规民约无法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影响自治效果。

为实现“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新乡贤队伍。对“新乡贤”进行深入探究,“贤”是其核心特质。因此,在评选“新乡贤”的时候,应当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尽早建立一套完善的《乡贤评选管理办法》,将社会声望高、民主法治意识强、秉承主流价值观、掌握先进文化以及有学识、有能力、有品德等作为新乡贤的评选标准,将“群众认可”当作认定新乡贤的首要与必要条件,制定由群众、村“两委”以及基层党委政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贤组织选举、村(社区)推荐、个人同意、乡镇审核、群众认可”五位一体的新乡贤认定程序,确保乡贤统战的合法性,提高新乡贤队伍的公信力。2)健全制度体系。为保障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效性,应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一是建立“退职还乡”“告老还乡”制度,促进宝贵人才的回归,制定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确保新乡贤后继有人;二是打造乡贤联谊会平台,建立完善的联谊会运行机制,跨区域对接新乡贤与农村发展需求,使新乡贤薄弱的乡村也能共享新乡贤回归的红利;三是建立“乡贤恳谈+村情通”制度,将村民们关心的社保、医疗、教育等信息反馈到村情通APP上,由新乡贤定期召开恳谈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线上结合线下,使新乡贤的工作、生活得到常态化保障。3)重视软法,促进“三治结合”的提质增效。法律包括硬法、软法两种表现形式,从法律功能方面来看,硬法与软法优势互补,硬法侧重于惩罚、制裁,而软法侧重于宣示、导向,软法的重点在于促进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为促进“三治结合”的提质增效,应重视软法,制定好、落实好村规民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对村规民约中的道德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德治功能的作用。为制定好、落实好村规民约,应取得群众认可,提高群众参与度。地方政府应鼓励以新乡贤为主体的广大群众,积极为村规民约的修订与完善提供建议与意见,确定村规民约的效力,对村规民约中村民的“义务”“权利”进行准确界定,从而为实现软法自治的加强奠定良好基础。

2.3 以“乡贤工作室”为平台,对乡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实践与推广

在调研之余,团队还将积极服务村庄建设,面向渔民开展“渔文化诵读”、乡村环保行动、“渔船上的模拟法庭”、民法典宣讲等活动,继续深入探寻沿湖村发展的“红色密码”;巧妙运用当地特产,直播助销,为乡贤工作室注入年轻活力;团队与沿湖村共建了扬州市首家“乡贤工作室”,将进一步利用调研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团队将整理所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调研获得的分析结果,结合当前的政策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充分考虑长江经济带发展因素,提出合理的推广措施。团队期待调研成果能够为沿湖村未来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通过创新性重塑“新乡贤文化”、注入“红色密码”、借鉴“沿湖道路”,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发展与振兴。并且能够将“新乡贤+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拓展到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这些星罗密布的村庄,助推乡村振兴,体现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3 项目创新特色

该项目选取“全国最美渔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扬州市沿湖村作为案例对象,凝练“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治理理念、制度设计及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推进精细化的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促进乡村善治、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智识资源,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学界目前“三治结合”体系研究的不足。项目创新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 研究范式创新转变

乡村治理中的问题并不是通过“小缝小补”的被动应对就能解决的。该项目创新探索的“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解决方案,以统筹多元主体、多元规范、多方资源促进乡村治理转型,引导乡村发展。

3.2 研究内容创新深化

乡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基础。该项目初衷正是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完善清晰的体系架构,在“三治结合”的研究范式下,进一步探索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和多元规范的结构优化,保证“三治结合”体系完备的运行基础。

3.3 研究领域创新拓展

此次研究学科交叉融合度高,主要涉及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从多维度、多学科视角出发,能有效锻炼研究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有助于跳出已有的学科知识构架,抛开因袭的包袱从新的学科视角思考问题。

3.4 研究方法创新丰富

该项目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之外,还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团队成员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深入村民农村生活。并且,通过参与沿湖村生活、生产,针对沿湖村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模式、基层党建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制作资料,形成视频资料、电子数据和文字纪录、评价,并以社会或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小组的观察结果。

3.5 功能研究创新补充

目前学界关于“新乡贤”“三治结合”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将两者结合,从全局视角研究的思路较少。该项目重视乡村德治,从“新乡贤”的角度切入“三治融合”体系,创新探索“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分析潜在冲突和优化路径。

4 结语

综上,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沿湖村新时代全国最美乡村建设的实践,创新探索“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全面深入总结最美乡村建设中“党建引领促三治、乡贤带头谱新篇”的“沿湖道路”,创新探索“新乡贤+三治融合”乡村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从乡村基层发展变化的视角,总结该模式的经验与潜在实践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沿湖村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