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信息化运用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的要点

2022-11-23吴清铸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8期

吴清铸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程屯镇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4716)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急需改革创新的问题,而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就在于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当下中国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应用在玉米种植中的先进技术也在逐渐增多,为进一步提高科学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依托农业信息化技术,对现有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创新。

1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信息化技术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应用于监控作物生长,农民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时掌握玉米的生长情况。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玉米栽培的各个阶段,通过控制系统、分析决策系统和传感器等,能够建立起玉米栽培的信息化生产链条,提升玉米产量。

1.2 智能机器人技术

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配备了自动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等自动化技术的农业智能机器人得到了广泛运用。农业智能机器人中常见的类别有种植类机器人、畜牧类机器人和农产品检测机器人,而玉米种植中较为常见的是种植类机器人,能够通过监控作物生长的方式,保障玉米的健康成长[1]。

1.3 智能设备和精细作业技术

由于中国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农业生产中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也相对较大,近年来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的精细作业方式得到了广泛运用。精细作业技术主要依托于RS、GIS、GPS等技术,能够实现对种植区域信息的快速收集,根据实际情况指挥农业生产中用到的农机。采用智能设备还能评估天气环境对种植造成的影响,采取对应的解决手段,保障玉米种植的顺利进行。

2 农业信息化运用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科学选地

选地是玉米栽培过程中的首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玉米生长情况,因此为了实现玉米高产栽培,需要采用更加科学的选地技术。在过去的玉米种植中,由于农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了加快农业生产,导致出现整地深度不足、田间有较多留茬等现象,不利于后续的玉米栽培[2]。为了选择更加合适的种植区域,做好前期的整地工作,可以采用卫星定位技术和传感技术,对种植区域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整地制定科学的标准,提升土壤肥力,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2 采用科学的选种技术

长期以来选种都是农业种植中较为关键的问题,为了实现玉米的高产栽培,需要在前期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在玉米栽培中,选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当前存在的玉米品种较多,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智能化选种系统,对种植区域内的水分情况、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病虫害情况展开调查分析,选择符合种植特点的种子品种,避免因环境问题导致的减产。

2.3 采用智能化田间管理

由于山东省气候存在降水分布不均的情况,出现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做好玉米的田间管理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对水肥的智能化控制,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智能化水肥控制系统能够提前进行预警,确保玉米生长不存在缺肥和干旱等问题。智能化水肥系统能够分析出在当前土壤湿度条件下,玉米是否需要进行灌溉,并提醒农民在降水量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减少灌溉的水量和频率。

除了智能化水肥管理,利用信息技术还能监控玉米的种植情况。其中较为常见的信息技术是传感器和GPS系统,能够将玉米的生长情况记录并反馈给农民,农民根据玉米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高产栽培手段,避免出现缺苗等问题[3]。

2.4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问题是导致玉米减产的一大主要因素,玉米栽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类型有很多,例如小斑病、圆斑病、青枯病等,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理,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玉米绝收。因此为了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对玉米的日常监控,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在形成危害前采取对应的解决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不仅能够提前预警,还能根据病虫害的类型选取对应的防治技术,最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害对玉米栽培产生的影响,达到高产栽培的目的。

2.5 选择科学的收获时间

在玉米收获阶段,部分农民操之过急,对玉米收获时间掌控不够精准,收获的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玉米的大小和产量都没有达到标准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山东省实际气候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对玉米生长展开科学合理的预测,保障玉米的质量,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3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发展措施

3.1 加强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生产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需要加强现有信息技术的创新。现阶段只有加大对农业智能机器人、精准作业设备、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力度,才能稳定提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水平。国家有关部门需要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创新,加大在科研上的资金投入力度,研究出更加符合玉米高产栽培需求的农业设备,降低设备价格,提升其稳定性和功能性,从而提升玉米栽培的智能化水平[4]。同时地方政府需要重视起玉米栽培的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带动玉米高产栽培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3.2 建立一体化资源平台

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一体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加强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和信息保障。建立一体化资源平台不仅需要农民的参与,还需要加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让科研人员能够掌握玉米高产种植的实际需求,研发出符合农民需要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产量。此外,中国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还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借鉴,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保障。

3.3 加大对玉米高产栽培的资金投入

导致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玉米栽培普遍以家庭为单位,这一生产模式下的种植规模相对较小,农民普遍根据自身经验选择品种,增加了玉米栽培的不确定性,影响到玉米的价格和销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山东省政府提高重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先进中。政府部门本身也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并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渠道,确保为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最大程度上发挥资金的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需要有关部门抓住机会,结合玉米栽培现状,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到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中。此外为了推动农业发展,需要有关部门提高重视,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完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玉米产量,加快中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