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2022-11-23张益宁
张益宁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陕西 榆林 718500)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逐渐完善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田玉米种植效率、经济效益也在随之而增加,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使原有的种植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实现了种植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管理,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 信息化环境下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体现之一就是精准农业,其主要是利用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实施全程监测以及管控,从而达到精准育种、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玉米作为靖边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高产栽培的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如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能够对大田玉米的生长周期实施动态化监测,减少广大种植户的工作强度,利用智能化的种植管理,有效避免病虫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影响,为玉米的稳产高产提供重要技术保障[1]。
2 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要点
2.1 合理选择地块
通常情况下,耕翻土层的深度应该在20 cm以上,但是从靖边县大田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玉米栽培的面积较大,种植户在耕翻土壤的过程中比较“粗放”,底土深翻技术工作做的不全面,土层中仍然残存前茬玉米根,因此对高产种植的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应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于土壤耕翻环节中,测定出较为理想的耕翻深度;还可以使用无线通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状态监控传感技术等,对土壤的面积、翻耕深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测量出准确的深耕数据,为种子的迅速萌发创造优越的生长环境[2]。
2.2 人工智能选种
玉米种子的处理是种植玉米过程中极其关键的环节之一,首先,随着信息化仪器设备的出现与应用,农作物育种数据能够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且得到的育种数据与单一性的田间性状结果有一定的区别,并包含栽种区域的环境条件、水分条件、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影响玉米生长因素等相关数据,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可以利用以上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保证品种选择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其次,利用人工智能对种子进行处理。例如对天气情况进行智能化预测,在合适的天气内实施晒种处理,晒种2~3天后将种子与化学药剂进行混匀和浸泡,同时运用智能技术提高药物搭配的精确性,使种子达到最佳的育种效果。
2.3 合理施肥与种植密度控制
针对于地膜覆盖种植的玉米而言,应施入经过腐熟后的农家肥,在整地时可以适当的加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肥料的施入量也需要根据种植的密度来确定,利用智能化系统判定适合玉米的种植密度,并按照科学的比例施入肥料,以确保施肥的效果。利用计算机视觉扫描技术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检测,不同玉米种类间的种植密度也有一定差异,但玉米普遍需要较大的种植密度,约为3500~4000株/667 m2。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应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土壤条件、天气环境等各种因素,按照大数据分析后的结果相应调节栽培密度,以保证玉米品种有充分的生长发育空间。
2.4 监测田间管理
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玉米种植区域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前期管理时可利用远程监测技术开展查苗以及补苗工作,若有缺苗现象可利用移栽的方式实施补苗措施,并注意在补苗过后为种苗提供足够的水分。在中期管理方面,主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施肥中的需水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在中期施肥时应选用肥效强、水分高的化肥,同时结合科学的灌水技术,可采用自动灌水、循环浇水等方法,以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和浇水精准度。
2.5 防治病虫害
发生比较频繁的玉米病虫害,如大小斑病、锈病、黏虫以及地下害虫等,这些病虫害不仅会对玉米的植株、叶片带来影响,致使玉米出现减产、减质,甚至还会出现绝收的现象。而信息化技术在病虫害防治环节的应用,能够将病虫害的发生范围进行合理的分析,例如利用病虫检测设备扫描田间的病虫害类型,再利用互联网系统寻找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3 结语
在农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为有效实现大田玉米高产、稳产的目标,应注重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在大田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合理应用,从而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在地块与品种的选择、整地措施、播种、田间管理与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也应积极应用各个类型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为玉米的顺利生长构建适宜的生长环境,推动玉米种植业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