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研究
2022-11-23路备战
路备战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0)
核心素养属于是一种指向于现代化、素质化的思想,其强调的是学生社会发展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以及信息责任四个维度,要求教师要懂得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革新来为学生创造发展契机。但是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多以言语讲授的方式来展开,这既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很容易消减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热情,更不利于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项目式教学则能够以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引领学生展开深刻的课程知识思考和课程技能历练,这不管是对于他们学习效果的提升来说,还是对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都将大有裨益。
一、项目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阐述
项目式教学,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依托“项目任务”来展开推进的教学方法。在该方法当中,“项目任务”属于是核心所在,教师主要是立足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针对性的项目任务,然后指引他们进行项目确定、计划制定、项目实施以及项目展评等,通过这种全程化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相关知识点的内涵,营造一种教学做合一的氛围,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铺路搭桥。
2.特点分析
首先,实践性特征。对于项目式教学而言,其作为一种以任务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特征,在其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当中,都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当中并展开思考与实践。与此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来看,项目式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打造一个在“学中做”以及在“做中学”的环节,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结合所学知识来展开实践尝试,巩固他们的认知与能力。其次,综合性特征。项目式教学不但考查了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课程知识理解程度、课程技能把握能力等等,而且也考验着他们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强化,也能够获得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品质的培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1.激发课程兴趣
对于高中生而言,只有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他们才会以更专注和更热情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当中,进而获得更多学习收益。这也启示信息技术教师要懂得从“趣味”方向出发,注重以趣为引来保证教学成果。但是,若想实现这一目标的话,单纯依靠以往言语式的模式显然是不可行的。而对于项目式教学来说,它的运用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性高、趣味性强的实践平台,激起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将他们推导教学主位之上,使他们内心的积极情绪得到充分激发,保证他们在寓学于乐当中,掌握更多知识,获得更多发展[1]。
2.提升教学实效
项目式教学重在实践性的过程引导,它能够让高中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掌握相关知识点,体会技能的运用。与此同时,项目式教学还能够以合作化的方式来展开,打造一种内部互相带动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该方法的助力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都会得到有序化的提升。
3.发展核心素养
如今,在新课改旗帜下,如何将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已经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重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环节的结合,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话,很难使他们获得信息素养的发展。新课标在强调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也对其具体的方法作出了指导,即打造一个活动型、探究型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思考、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素养的培养。而项目式教学正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型、探究型课堂,将其渗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助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使他们学得更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实践路径
1.选定项目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项目教学法来说,项目任务的选定是首要前提。对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实情,选择相应的主题性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项目式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项目式教学的学习方向,提高其学习有效性。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来看,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能力,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素养。因此,教师不妨立足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把一些重点章节整合为一个项目任务,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任务通过活动、竞赛等方式来展现出来,进一步提高项目式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2]。例如,在“数字化工具”的知识点时,首先,教师有序地讲述章节内容的内容。其次,可结合本章节的内容要点,教师可设置一个“电流与电压关系探究”的主项目任务,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划分,如可将其划分为:收集实验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实验验证模型。通过这三个项目任务,来有效串联每一个知识点,并推进学科知识整合,实现整体教育目标的有效渗透,同时让学生在后续的任务布置以及实践中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乐趣,尤其是借助项目任务实践环节,获得成就感,并且在项目引领下获得数字化学习能力、计算思维等品质的培养。
2.做好项目分组,促进合作学习
就项目式教学而言,其往往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的。通过这种设定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促进和育人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当从这一点出发,切实做好项目分组工作,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实现整体提升和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在把握学生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在班内组建多个4-6人并且“实力均衡”的小组。需要注意的是,各组不但要有一些信息技术能力较好的优秀生,而且也要有一些学困生以及普通生,通过这样方式能够让他们内部实现相互促进和带动,助力他们整体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小组学习的价值,让班内学生在整体上获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其次,在划组完毕之后,教师还要保证每个组内部人员职责的划分合理和均衡,保证每一个信息技术小组都能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就是说,各组要选定组长、发言员、记录员、动手员等多个角色,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这些角色职位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轮换制”的思想渗透其中,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人来担当组长或发言员一职,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集体的参与感、新鲜感以及荣誉感,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学得更多,获得更多历练[3]。
3.布置项目任务,保证有效运行
在选定完项目任务以及确定好小组事宜之后,教师应当做好任务布置工作,以此来使他们能够明白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要求、方法以及目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提出项目式学习的一些规定以及要求,确保该模式能够得以良好推进。同时,在布置好相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做好项目的示范引导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对项目式学习以及实践能够形成充分了解。具体来说,高中生身心已经趋于成熟,但他们在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在项目式教学当中,贸然让他们进行项目操作的话,很多学生会出现无法适应或者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情况,这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该模式的运行效果。因此,做好项目任务的引导以及示范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明确课堂秩序规则,避免学生因合作实践而出现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课程教学的情况。其次,教师要结合每一个任务的实际操作流程来进行相应演示,让学生能在观摩的过程中把握相关步骤的要点、关键点、难点等等,使他们能够有章可循。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向学生进行项目任务的实践演示:第一,实际过程演示,即通过自身对于整个项目流程的操作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个项目是如何完成、需要注意哪个点等等;第二,微课手段演示,即教师可立足信息化的时代教育发展背景,设计一些项目式的微课,将项目的目标、过程、注意点等等融入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任务的实践步骤,同时借助微课当中的是一些图文、视听资源激发学生的项目实践兴趣,保障该模式得以顺利运行。
4.引导项目实施,注重细节把控
项目实施属于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该环节当中,教师应当注重细节的把控。具体来说,教师要在明确自身教学服务者、辅助者角色的基础上,将更多地主动权、自主权赋予给每个小组,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以及创新实践。例如,在“体验庆祝国庆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这个项目布置完毕之后,教师应当指引各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分工去贡献力量,在这期间,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项目实践当中,一方面要维护好课堂秩序,确保学生不会出现打闹、说笑等违纪情况;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引,确保他们能够高效完成任务[4]。例如,某个小组在项目任务实践过程当中在“数据编码”设置步骤上出现了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及时为他们作出指点,如提示常见的编码方式,与他们一同探讨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引导他们开展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实验等等,必要时可以为学生进行一定的示范,这样便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确保每一个组都能够在实践当中获得收获。
5.开展项目展评,提升教学实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作为重要一环,和课程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做好该环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情反馈信息,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提高教学实效,更在于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过程、技能实践认知,促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因此,在项目式教学实践当中,信息技术教师也要明确这一点,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践来开展“展示与评价”环节,切实做好点评工作,完成教学闭环。还是以“体验庆祝国庆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项目为例,当所有组都完成了项目实践之后,教师首先可以指引各组依次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发言员要介绍自己组的成果、学习心得等。接着,教师可以结合每个组作品的展示情况,对其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进行点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多运用一些“赏识性”的评价,科学对待学生的不足,要懂得“化食指为拇指”,更多地去夸赞和表扬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树立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自信,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也要对教评主体加以延伸,积极将学生、小组引入到评价当中,在师评的基础,开展自评环节、组评环节、互评环节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期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抒发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建议等,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思路启发,促使其思维品质得到良好培养。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实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颁奖环节,与大家一同打分评选出“最佳团队奖”“最佳发言员”等,并为他们准备一些小礼品,以此来点燃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热情,激发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意识,激励他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奋发向上、不断超越自我[5]。
总之,将项目式教学引入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来,是素质教育下的必然举措。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正视该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应用价值,要懂得不断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来将该模式有效地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打造一个趣味化、现代化、高效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新常态,从而在激发学生兴趣,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