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策略

2022-11-23王晓旭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教师

王晓旭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牌坊分校 北京 100023)

美术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艺术教育的改革及创新有深远且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了解美术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分析新课改之后小学美术教学的具体变动,站在不同的视角加强对学生的恰当引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想象。结合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标准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天赋,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一、培育小学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性

美术素养是一种人具有区分美好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由图形认识、美术表达、审美评判、创作实践与文化认知等几个层次组成。要了解和分析一件事情,就必须要从自己的积累和实践中,来认识和领悟。这种审美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独特的。所以,对少儿教育承担着非常重大的社会责任,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审美观念,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加强对少儿美术素养的培育,形成少儿对美术的核心概念,进一步推动中国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审美修养是不同的,他们都是在漫长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使人类从愚昧、枯燥、贫穷中解脱出来,从而感受到美的存在,并从中感受到美带来的快乐,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从石器的发明,到青铜的铸造,万里长城的延伸,到雄伟的鸟巢,人类的文明,都在不断地进步,这一切都说明了美术的重要性。所以,从儿童时期就着手对学生艺术的核心素养进行全面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界最基本的要求[1]。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现状

1.课程结构失衡

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数外等基础学科受到的关注程度相当大。相较之语数外学科而言,小学美术属不计入小升初考试成绩的学科,导致学科教学重视程度偏低,被语数外学科占用时间的情况屡见不鲜,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占比不断被缩减。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教学占比缩减,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设计向美术基础知识偏移,对于小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审美能力的教学引导内容不足。长此以往,课程结构逐渐失衡,不仅让小学生没有通过小学美术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让学生对小学美术感到无趣,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受课程结构失衡和重视程度不足的影响,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停滞不前。而且,相对于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师来说,小学美术教师接受培训机会也少。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还是采用了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手段,抑或者让学生照猫画虎。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低下,同时也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严重阻碍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美术教学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的进度[2]。

3.学生还未树立审美理念

有的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在学习美术知识时比较消极和被动,忽略了对学科知识的深入分析及研究,导致动手能力不够理想,难以树立良好的审美理念,对不同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意愿较低,无法主动学习各种美术文化,审美能力停滞不前。这一点违背了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衷,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

4.学生读图能力不足

作为小学阶段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自主读图非常关键,这一点直接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但是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年龄偏小,在自主分析不同美术作品时会比较被动及消极。教师也没有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逐步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无法通过自主鉴赏获得更多的艺术感知以及艺术顿悟。

三、双减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策略

1.充分尊重学生

双减政策之后,有许多孩子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美术的培训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十分急切。家长的行为违背了现代少儿美术教育理念,同时,过多的干预也对孩子的绘画兴趣和自信心进行了打击,使儿童的思维被禁锢,也不利于儿童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充分地信任和尊重学生,为儿童创造出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使之能够自由创作,放飞童心,充实少儿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进行绘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一年级、二年级的美术教学,在少儿进行绘画和创作时,不应当过多地进行干预,多进行赞美和鼓励,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对少儿的美术作品妄加评论,不能将像不像作为评判的标准。教师应当对少儿的创意以及学习过程的努力进行赞美,使之更乐于参加美术活动,从而使美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3]。

2.培养学科兴趣,创设趣味活动

双减让中小学生在课后有了较多的自由时间,美术教学要利用好这些自由时间,推动自主性的美育成长。策略上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美术兴趣,创设趣味的美术活动,以此使学生在课后进行美术学习与创作练习,从而促进美术能力的养成与成长。实践教学中,趣味美术活动的开展应以创新表现和活动分享为主。创新表现是在课堂中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美术认识与表现,鼓励创新性的美术创作,以此增加美术的主动性,让美术知识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后生活中,促进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而活动分享则是组织主题美术作品大赛、绘画比赛等,让学生有展示自身美术实践能力的平台,推进自主性的学习与创作,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美术学习与实践。趣味活动的组织能够让中小学生建立美术兴趣,而有了兴趣就能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能够保证自主学习的教学落实,也能提高教学的效果[4]。

3.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加强小学美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同样的美术作品放在不同的学生面前时,学生给出的最终反馈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可以看到美术作品中的特殊颜色,而有些学生只能对美术作品有一个一般的感知。这说明不同的学生对艺术的感知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弱点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学习艺术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例如,在平时进行美术教学工作时,教师会发现学生用手画一件艺术品并不难,但却不愿听教师讲解枯燥的艺术理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动手操作部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幅画,大多数学生可以认真完成任务,但如果学生听教师讲解艺术理论知识,学生将难以集中注意力。然而,艺术理论知识是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改进艺术教学的必由之路。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艺术基础理论,学生在分析一件艺术作品时才能有更专业、更细致的视角。因此,在开展理论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师讲解三原色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道具设计课堂情境。首先,第一堂课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三个药瓶,三个药瓶分别配备了红、黄、蓝,教师扮演的向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学们,教师有三种药水,如果我随意混合这三瓶,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教师可以调整药水的颜色比例,让学生感受到三原色的魔力。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的鉴赏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5]。

4.唤起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探究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程知识的讲解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某些想法,让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充满童真童趣,帮他们塑造独特的审美视角。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基于美术课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相关性,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美术实践活动,一方面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深入交流和探究学习,快速收获高质量的学习成果。比如,学习鸟的绘制时,学生们对于鸟类并不陌生,如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便有麻雀、喜鹊、燕子、鸽子、鹦鹉等等,当然很多学生还去动物园观看过许多不常见的珍稀鸟类。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哪些鸟类?它们长什么样子?有哪些令你们记忆深刻的特征?有没有同学自己家里养过鸟类,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观察日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回忆和探讨,学生重点研究了鸟的羽毛排列顺序、鸟飞行时的形态变化等。这样能够让他们接下来的构图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在后续时间里,教师又详细讲解了鸟类结构及形象,包括一些基本的绘制手法,最后鼓励学生进行了大胆创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教师系统化的讲解,学生遵从自己头脑中的鸟类形象进行了绘制,之后又在教师的鼓励下进行了二次创作,将先前的作品改造成了卡通形象,刻意增加了鸟头部的体积,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诙谐可爱的基调。

5.发展学生读图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注重不断提升,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关注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及互动,采取多种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独特能力。以激励教育为基础,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导,结合学生的绘画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励评价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创作过程,落实高度评价,分析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时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这一点对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以及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都会有重要影响。另外,在接受教师激励性评价时,学生也会更好地提升个人审美理念和审美意趣,意识到小学美术学习的重要内涵,逐步接受教师的激励性鼓舞以及引导,重拾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实现自主探究和大胆发散。

6.提升实践能力,组织生活实践

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注重实践,加强教学空间的延伸,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实施美育。在教学中要提升美术创作的实践能力,过程中要把控美术实践的教学方法,开展精准指导,组织生活化的美术实践学习内容。比如,在美术课中赏析优秀的美术作品,组织生活写生活动,应用信息技术做指导等,让中小学生能够在双减背景下可以自主性地做美术创作,掌握美术实践能力。在生活实践的美术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做好课内外结合,组织课内的美术分享,提高生活实践的教学作用。

7.优化课堂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课堂评价也是小学美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它也关系着核心素养背景下我国小学美术的发展,因而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着手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从美术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教学评价要体现出全过程、多维度的特点,教师给出的评价应该客观而全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性的观察和点评。教师除了关注学生运用美术的娴熟程度,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美术方面获得迅速持续的成长。在实际落实阶段,教师要谨记教学评价工作一定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他们针对性的评价指导。如在教学生绘制山水画的时候,有些学生选用了水彩和水墨的绘制形式,还有一部分学生借助油画棒、铅笔等工具进行了绘制,最后将自己绘制的作品上交给了教师。对于学生们交上来的这些作品,教师可要求全班按照小组交叉评价的模式发表并提交本小组对这几幅画的评价总结,然后再向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以及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期间尽量以鼓励为主,以避免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创作激情,同时要督促学生不断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艺术体验远远大于绘画结果。

小学的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提高学生气质与审美观念,启发学生创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目标,并力求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将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新型美术人才。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教师
最美教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师如何说课
创意美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