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美工与木偶制作融合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2022-11-23顾云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木偶幼儿教师创作

顾云霞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江苏如皋 226500)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开展美工课程,是为了幼儿能够将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落实在手工创作的过程中去,通过课程中对手工实践技巧的掌握,强化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是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教育模块。而为了进一步优化手工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将多种不同形式的手工创作方法融入课堂之中,既对手工课程体系进行内容上的拓展,又使幼儿接触到多元的创作形式,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并在不同创作环境下实现创意思维的发散式应用,使幼儿得到个人艺术素养的最大化提升。将木偶制作活动与美工课程融合即为这一阶段中开展的实践,能够使幼儿在体验木偶制作过程的同时,使其最大化实现个人美工能力的提升,以此推动幼儿实现全方位的综合能力提升目标。

一、推动美工与木偶制作融合的意义

美工与木偶制作之间属于包含关系,同时亦能相辅相成。当幼儿具备美工能力之后,在制作木偶时,便有充足的技巧与能力,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在实践中。当幼儿的木偶制作能力提升时,幼儿的美工能力也会实现拓展与增强,并在美术创造力、鉴赏力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1]。

1.丰富美工课程组织形式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环节中,美工活动作为美术活动课程中的分支,往往开展形式相对固定,仅仅为折纸、手工拼贴、剪纸等活动,这使得美工课程的交易结构相对单一,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容易使幼儿逐渐丧失参与兴趣,出现参与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利于幼儿个人美术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通过在美工活动中融合木偶制作活动的创新方式,则能够对美工课程的固有结构进行拓展与丰富。这样幼儿将在丰富的课程内容之下对美工课程产生更强的参与积极性,为其个人美工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重要的主观动力。

另一方面,以融合木偶制作活动的方式推动美工课程结构的优化,还能够优化幼儿在美工活动参与过程中的实践体验。这使得幼儿将在美工活动课程中接触到剪纸、折纸以外的美工方法,从实践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灵感,积累实践经验,真正推动幼儿美工实践技能的最大化提升。

2.引导传统文化了解传承

木偶制作活动是木偶文化下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中将木偶制作与美工课程进行实践形式方面上的融合,还能够使美工活动课程成为教师引导幼儿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木偶文化的重要踏板。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开展木偶创作活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木偶文化的兴趣,并在课程中寻找间隙为幼儿做好木偶文化内容渗透工作,使幼儿能够在掌握木偶制作技巧的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厚的了解,并且进一步生成对木偶文化的积极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对木偶知识进行搜集与了解,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人,以及在未来的生活中通过对木偶技术的掌握有效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切实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目标,使幼儿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将幼儿培养成我国未来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二、推动美工与木偶制作融合的策略

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制作木偶时,为了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制作难度,可以从美工角度出发,让幼儿在已有的美术经验之上实现对内容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同时为了提高幼儿木偶制作的能力,吸引幼儿更积极地参与木偶制作活动,教师也可以引用美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幼儿在熟悉的体验中学习新内容,从而推动木偶制作教育的良性发展。

1.结合美工课程内容引导木偶尝试制作

木偶制作是一种传统的美工实践形式,其实践特征与美工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结点,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在这一融合原理之下,幼儿教师可以在木偶制作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结合以往课程中所接触的美工教育内容尝试思考木偶的制作方式,以此极大地强化幼儿在美工实践中的自主性,并使幼儿在自主思考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个人的创意构思能力。后续教师应引导幼儿按照自身的构想开展制作木偶的实践活动,使幼儿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经验基础之上创意思维的正确与否,以此为幼儿创意思维与美工创造能力的进一步优化奠定重要基础。

例如,在木偶制作美工活动课程中,幼儿教师应首先对幼儿进行启发性的教育,使幼儿能够将利用木棍这一低结构材料进行拼接活动的经验调动而出,使其思考这一美工创作活动与木偶制作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性,并根据自身的经验基础提出创意设想。这一阶段中,幼儿能够在以往木制活动的美工经验基础上,结合美工技巧进行构思,思考木偶的制作方式。而后,教师应引导幼儿在美工区域中按照自己的构思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尝试实践,培养幼儿自主创作的能力。这将使幼儿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制作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了解自身构思中存在的不足。

2.利用美工创作工具选取木偶创作道具

幼儿教师为了最大化地提升幼儿的美工实践能力,并提高木偶制作活动的实践效率,应该在美工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以往幼儿应用过的美工创作工具,对其进行开发,作为木偶制作过程中幼儿的创作道具。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幼儿更快速地熟悉木偶制作工具的应用方法,还能够使木偶制作过程在幼儿熟悉的工具应用模式下更加高效,极大地提高幼儿的美工创作实践能力,以及优化木偶制作活动课程的实践形式[2]。

幼儿园阶段的美工教学中需要应用的创作工具相对简易,因此在结合这些工具所开发的木偶创作活动也相对简单,这正符合当前幼儿初级的美工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师的开发作用下,幼儿将利用小刀、胶水等工具开展简易木偶的制作活动,这种简化的制作形式延续了木偶制作工艺的框架,既符合幼儿当前的美工创组能力,使幼儿切实参与其中,又能使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真正了解我国木偶文化的制作工序,结合教师所渗透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真正得到个人文化认知素养的提升,为幼儿的综合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木偶制作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发展质量。

3.沿用美工游戏形式激发木偶创作兴趣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使幼儿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活动课程中去,幼儿教师往往利用课程游戏化的方式,将教育活动与游戏形式进行紧密融合,以此借助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其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育实践环节之中,实现实践效率的切实提高。美工活动课程也不例外,教师在以往的幼儿园教育环节中根据美工活动课程的性质做好了游戏化的开发工作。因此,在木偶制作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沿用美工活动课程中的游戏形式,对木偶制作活动进行恰当的游戏化创新,以此实现激发幼儿木偶创作兴趣的目的,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其中为木偶创作能力提高提供主观动力,让整个木偶制作活动变得生机勃勃。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组装木偶的活动。在课堂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木偶的制作构思实践,在构思中分析木偶的简单创作结构。而后幼儿将对结构中的创作部分进行分工,寻找对应材料进行自主的制作。最后,幼儿将把制作完成的各个部位进行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木偶成品。这一游戏活动是以往美工课程中教师常用的游戏形式,能够以合作形式极大地丰富手工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使其在兴趣支撑下更高效地提高个人的木偶创作能力。

再比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进行“闯关”游戏。在每一个关卡都设置一个任务与木偶制作的材料,幼儿们只有闯关成功,才能获得木偶材料。同时,幼儿也可以根据自己制作的木偶选择性地进行闯关,但是每一关只能“闯”一次,失败之后便无法获得相关材料,因此幼儿在闯关之前与闯关过程中,都会出现因为材料缺失,而不得已更换木偶制作对象。在整个过程中,未知的结果、闯关的激情时刻地牵动幼儿的“心”,既能够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在有限的材料下,完成一个完整的木偶制作过程。

4.组织美工合作小组开展木偶课程活动

在推动美工课程与木偶制作活动融合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融合木偶文化中的木偶戏艺术形式,引导幼儿以美工课程中的合作小组为单位,共同利用制作好的木偶开展木偶戏模拟活动。这将使幼儿在美工课程中更深入地接触我国优秀的传统木偶文化,并使幼儿在木偶制作过程中投入更多的心血,通过对木偶细节的丰富使其成为木偶剧中的不同角色,以此为木偶戏活动的实践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使幼儿在美工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文化认知素养与木偶制作实践能力[3]。

例如,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多媒体观赏一出传统木偶戏作品,使幼儿能够通过媒体演示机制具体地了解木偶戏的内容,并通过教师所展示的图片了解木偶戏中出现的角色。而后,幼儿教师将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对图片的观察制作细节更加丰富的木偶。这能够使幼儿更细心地制作出不同的木偶作品,进而在小组中对角色进行分工,之后使幼儿真正按照视频中放映的木偶戏开展模拟实践。最终,幼儿将通过合作实践得到个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化以及创作能力的提高。

但是幼儿本身的自律性和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在小组合作创作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为此,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们的动态,发现矛盾的源头之后,及时解决,让幼儿在相对和谐、美好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感受木偶制作的美妙。此外,教师也要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与目标,让所有的幼儿能够在有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木偶制作,既能够减少幼儿之间的纷争,也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5.融合美工制作成品丰富木偶创作形式

在传统木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幼儿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幼儿结合当前美工课程中所学的现代手工作品,对传统木偶作品进行现代化的丰富。这种打破固有艺术创作格局与思路的方式能够使幼儿美工活动课程更具开放性,使幼儿在活动课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根据自身的创意思维利用以往制作的美工成品对所制作出的木偶进行点缀与丰富[4]。

例如,幼儿可以将以往剪纸美工课程中制作的百褶裙作为木偶的衣物构成,或是将泥塑作品作为装饰贴在木偶作品之上,以这种方式极大地赋予木偶作品以现代感,使其能够更贴近现代社会的生活元素。这种开放的美工活动形式将极大地优化幼儿的课程活动参与体验,进而帮助幼儿更好地发散个人的创作思维,使其在结合传统木偶制作形式与现代手工形式的环节中最大化提高个人的创作实践能力。再比如,泥塑作为手工美术的形式之一,也可以与木偶制作进行融合。在制作“美猴王”这个角色时,用刷子制作其毛发显得过于烦琐,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为此,教师便可以让幼儿在美猴王的木偶上涂一层泥,然后用毛刷将泥进行粉刷,在泥的表面留下毛刷的印记,就像是“毛发”一般,不仅简单易操作,还能更加形象生动。总之,美工作品与木偶作品的融合,以创新性的形式为幼儿带来新的体验,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幼儿的美术手工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动美工课程与木偶制作活动的融合,教师应注重合理调用幼儿以往美工课程中积累的经验,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木偶制作过程中去,以此在更高效率的实践中建立起优化的创作体验,使幼儿真正在巩固美工实践技巧的同时,实现对木偶制作工序的了解,并将创意思维融入到木偶制作环节之中,最终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大化提升。

猜你喜欢

木偶幼儿教师创作
木偶和木偶戏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一墙之隔》创作谈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木偶的眼泪(一)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