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主题活动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2022-11-23罗春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方言幼儿园幼儿

罗春艳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幼儿园 广西河池 547200)

本土文化教育课程遵循“生活化、自主化、游戏化、生成化、乡土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游戏化,游戏课程化”原则,从幼儿园所在区域的特征、园所文化、幼儿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等出发,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以儿童为中心,整合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教育资源,注重幼儿个别化、多元化发展,教师、家长和幼儿在探索挖掘中共同成长。

一、创设本土文化特色环境,营造乡土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创设环境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因此,幼儿园应注重环境的细节,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泼的学习环境。我们本地以壮、瑶民族居多,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着重从这两个民族着手,处处体现壮瑶民族特色。例如,在幼儿园的“壮乡人家”,木楼、壮锦、铜鼓、绣球的装饰,处处彰显壮乡韵味。全园创设丰富的民族特色环境,如创设音乐坊——“大地飞歌”,幼儿每天入园和离园时均播放民族音乐,让幼儿接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创设民族小作坊,让幼儿自创民族主题饰品,用幼儿做的手工绣球、铜鼓、壮锦做吊饰丰富环境。桌子的桌布采用民族样式,幼儿的扎染作品、编织作品、民族服饰作品陈列于整个作坊。各类主题墙的边框也是壮锦装饰,有很强的代入感[1]。

南丹县的白裤瑶族被称为“人类文明活化石”。我园充分利用白裤瑶独特的本土资源,在园内打造一个“小瑶寨”,建立白裤瑶特有的干栏式圆粮仓,它是南丹白裤瑶特有的建筑样式,浓缩白裤瑶民族人文景观,展示白裤瑶独特的民族生活。在小瑶寨这片天地设置了蜡染刺绣坊,种植白裤瑶族地区特有的粘膏树,背景墙张贴着各种白裤瑶民族民俗活动图片,如纺纱、蜡染、织布、陀螺竞赛、铜鼓舞、竹筒鼓舞、吹拉利、吹牛角活动。小瑶寨还摆放瑶族民间的一些器械,如陀螺、铜鼓、拉利、牛角、小石磨,使人仿佛置身于白裤瑶村寨的野乡间。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主题的内容创设相应的区域,并加入一定的材料,让儿童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巩固现有的学习经验,让儿童体验课程的自主性。同时亦为教师提供个别辅导的机会。在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环境中,幼儿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激发了他们对家的热爱。

二、开发、生成本土特色课程,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土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发挥自身的文化魅力,而且可以成为开展和生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的载体。我们有很多渠道开发和制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以兴趣为桥梁,让幼儿走进民族文化。本文以我们开展的“三月三”主题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等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从 2014 年起,“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确定为广西法定假日,“三月三”成为广西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我们以“三月三”节日为契机,开展“浓情三月三 传承民族情”主题活动。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隆重的开幕式,让幼儿充满仪式感;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项目,如观看电影《刘三姐 》,开展打糍粑、拉歌会、民间游戏、美食分享等民俗活动,让幼儿对自己家乡的民俗有初步的体验[2]。

三、开展本土特色课程,促进幼儿发展

本土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发挥自身的文化魅力,还可以作为开展和生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的载体。

1.民俗文化融入艺术课程

南丹县本土民俗作为壮、瑶民族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信仰中形成的本地文化,丰富生动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山歌文化”“土司文化”“矿产文化”“酒文化”“火塘文化”“瑶年文化”。

我们本着以本土民族资源为载体,以本土音乐、乐器、游戏、童谣为基础,挖掘南丹本土民俗中有价值的艺术教育资源,寻找乡土资源和幼儿艺术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幼儿更深入的了解南丹本土艺术文化的精髓,为本土艺术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如童谣表演《两老庚》;邀请舞狮队等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来园演出,利用壮族的《竹竿舞》、瑶族的《猴棍舞》开展韵律活动;制作各种本土民族乐器,开展节奏乐课程;结合节日引导幼儿欣赏山歌,培养幼儿的感受、体验、表现能力。如欣赏桂剧《王三打鸟》、民歌《撩歌》《呢的呀》《什么水面打跟斗》、壮语歌曲《跟我学壮语》等;在幼儿园开展《铜鼓韵》《美丽的百褶裙》等美术创作。我们引入民族特有的手工艺制品让幼儿欣赏并体验制作,如印染花布、制作绣球、绘画壮锦等。注重让幼儿了解、感受,创造本土艺术,创设民俗道具区,投放各种辅料,废旧纸皮、竹条、竹叶、布料、瓶子、碗碟、竹筒、稻草、麻线等,让幼儿制作各种龙、狮、蚂拐、耕牛、农具,让幼儿通过欣赏、摆弄、操作、陈列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受乡土民俗艺术的美。

幼儿在自己动手实践学习各种民族非遗传统工艺过程中,他们创意频发,用布条、塑料圈儿、金布做成的环保长龙,有的用稻草、竹条扎成草龙,舞动起来有模有样。而幼儿制作的龙的结构特点,实际上已融入了科学知识,如做龙鳞的时候,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在运用;舞龙的时候,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幼儿在设计的时候,是审美的再现。

2.民间游戏融入健康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和愿望,那么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都会化为灰烬。”幼儿民间游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自编自创、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幼儿园实践过程中,民间游戏展现了它们新的生命力。我们通过民间游戏主题的运动会、器械操等,让孩子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民间游戏的好玩与有趣,并在参与游戏器械的实践操作和探索玩法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民间游戏的精髓。

我们引导幼儿为民俗活动进行配乐演奏活动和参与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蚂拐节、土司演武节等。我们选取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参与、体验,并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打辣椒球、地牯牛、陀螺绝技、高脚马抢花鞋、竹篙龙等体现原生态民俗风情的项目融入健康课程。如《抛绣球》《打磨秋》《抢花炮》等。以广西三月三主题《广西尼的呀》、将壮瑶民族的“扁担舞”“竹竿舞”“猴棍舞”“铜鼓舞”“板鞋舞”等经过创新编入幼儿园早操,将《打陀螺》《踩高跷》《套圈》《跳绳》《踢毽子》《抛绣球 》《跳竹马》《走板鞋》《挑粽子》《打糍粑》等游戏融入幼儿园健康课程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融入健康课程,更加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幼儿合作成功感的经验。因此,当我们设计活动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能够使个人获得成功的内容,还要考虑能够达到艺术效果的协作内容。例如,在“舞狮”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知道,只有两个人协同合作可以开展舞狮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3.民间童谣融入语言课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儿童自己通过对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民谣、童谣作为教育内容。如《蚂拐歌》等有趣的歌谣,同时引导幼儿改编、创编歌谣,为歌谣打节奏,幼儿在探索中学习。

《蚂拐歌》是本土民间歌谣,使用本地话吟诵非常有韵味,而使用普通话则失去了它的灵魂。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教学语言。但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家里校外均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民族语言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些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本地话。为此,我们选择在“三月三”期间开展方言主题活动。在活动前期,教师先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请幼儿利用周末的时间先去了解自己老家的家乡话,思考关于方言的问题。返校时,幼儿们分享了自己的调查成果,并对考察结果进行统计。幼儿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最感兴趣的方言童谣进行深入探究,他们和家人一起学习方言童谣,来园和大家分享。通过观察,发现有人会说方言,有人不会说,幼儿进行了反思,再集体讨论中,总结出会说与不会说方言的原因。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们如同行动研究者一样,津津有味地探索着。

幼儿园举行“方言童谣传唱”教育活动大赛,以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经典童谣、民间故事、传说。老师与幼儿们用本地话念童谣、讲本地故事传说,唤起了幼儿对家乡语言的喜爱。另外,幼儿园还邀请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单位进校园,为幼儿表演地方戏曲、宣传本土民间文化。

幼儿教师不是方言的传授者与代言人,而是资源的引荐者、桥梁的搭建者、方言文化的共同学习者与欣赏者。方言项目的开展,使教师带领幼儿探索方言世界,把幼儿带出去,去了解他们身边的方言现象与方言使用情况;把资源请进来,让幼儿在校园里就可以感受方言文化与地方戏剧的魅力。让文化传承人、方言使用者为自己代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建立了真实的本土文化链接。

4.民间美食融入主题课程

著名教育家马斯基说过: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本地方的特色、精神、传统和特点。我园地处桂西北边陲,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小吃是本地民风民俗的一个反映,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充分利用这项资源,开展“舌尖上的南丹”特色课程。我们尝试通过挖掘和弘扬南丹饮食文化,让幼儿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把自己对美食情感和体验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看看、吃吃、做做、玩玩中不断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

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先规划好环境的位置与范围,提供主要活动场所,将美食的活动制作过程图片展示在走廊,让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一次次的活动,把幼儿参与过程制作成主题活动版块展现在环境周围,从而了解家乡饮食文化,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本地美食的氛围。

围绕特色小吃、传统美食、家乡特产三方面建立主题网络图,生成了《五彩糯米饭》《青团》《好吃的糍粑》《美味螺蛳粉》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添教学活力。教师组织幼儿学习制作各种本地的小吃,如五彩糯米饭,五彩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五种色彩而得名,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每年农历三月三、清明等节日,这一风味美食便成了本地各族人民祭祀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用红蓝草、黄花草、枫叶等植物制作五色饭。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家乡的饮食文化,同时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5.本土地域资源融入主题课程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程资源,赋予生活教育价值,根据教育内容,使教育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发本土地域课程资源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生活中随处可可见的,能够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学习引发幼儿全身性的投入的地域资源纳入我们幼儿园课程体系。

我们充分利用南丹瑶族人民喜种桑养蚕、剥茧织被的本土地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我们在大班组开展“丝绸”主题活动,拟定活动的网络图后,有序围绕着丝绸主题预设了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亲子活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预设了科学活动:《丝绸制品》;艺术活动:《有趣的扎染》;数学活动:《测量》;社会活动:《参观丝绸博物馆》;音乐活动《纺织歌》。区域活动预设了:阅读区《丝绸故事》;美工区:《丝线纺织》《设计丝巾图案》;科学区:《蚕宝宝》《双宫茧》《蚕丝》;亲子活动:参观丝绸厂。

通过活动,幼儿认识了丝巾、蚕丝被、旗袍等丝绸制品,了解了丝绸柔软、优雅、轻薄、透气的特性其原料及用途。美术活动——《有趣的扎染》,幼儿通过自己编扎图形选择染料,按照扎、染、晒等流程设计,设计和创造出一个个漂亮的丝绸作品,扎染课程不仅能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教育孩子理解美、感知美和创造美。音乐活动《纺织歌》让幼儿感受乐曲轻快的旋律,尝试通过身体动作、乐器演奏来表现织布机织布的节奏,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表现能力,还体验了音乐活动的乐趣。为了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我们在美工区还开展了丝线纺织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自己选择丝线的颜色,自主想象、创造、绘制出一幅幅精彩的图案。通过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本土资源的价值,能够更好丰富幼儿的认识,促进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自身的认知体系,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利用本土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因地制宜为指导,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打造出特色区域活动,并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合作能力,丰富幼儿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还能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方言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