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课堂的评价方式

2022-11-23许鹭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目标

许鹭

(大连市一一一中学 辽宁大连 116000)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学。学科融合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教学,一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跨学科课堂,跨学科课堂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是怎样的。

一、跨学科课堂的学习目标必须是明确的

学生明确掌握学习目标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尤其是跨学科课堂当中,由于知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科的包容性很强很广。我们在实践的时候特别容易给学生营造出热闹丰富的课堂形式,而忽视了跨学科课堂的真正价值和学习目标。这就容易使我们的跨学科课堂造成“花架子”。热热闹闹的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时间都浪费了。最终没有实现跨学科课堂的价值和目的。这样的跨学科课堂的学习效率也是很低的。

想要让学生明确地掌握学习目标操作起来很简单,教师可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之前,为学生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来。实验证明,大声地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自己明确了目标,那么学习起来主动性、目标性就会增强。在课堂进入结束环节时,教师可以进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检测。这样跨学科课堂就更加有章可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也会更加明确自己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也为课后作业的布置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以一节学习方式训练课为例,教师在课前给大家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是学习并掌握学习方式第一组五项基础。

二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两个学习目标,达到让学生明确的目的。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进行总结,学生们通过这节学习方式训练课基本掌握了第一组学习方式。这时用一个大笑脸标志来表示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达成。在学习成果的表达上,学生们发挥出了个性和创造性,第二个目标也基本达成,但是这个目标仍需要提高和训练。这时候,教师用一个微笑标志表示。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乃至是听课的老师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成果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所以说,学习目标的明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当然,学习目标的确定也可以是开放式的,不一定是由教师直接布置,也可以是学生通过探索和讨论而发掘出来的,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具有社会价值、实践意义的问题。

学科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向导,我们不能脱离目标而盲目地拼凑和混搭。学科教学必须以学科知识作为向导,而基础学科是技术和技能、智力的支撑,同时也可以用其他学科来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跨学科课堂应该是现场生成的

教师可把日常生活种的现象或话题运用到课堂,让学生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学科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各种品质。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课或校本课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体会那种处处是教材、处处是教室、处处是讲台、处处是展台的学习氛围。

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成了教师和学生训练无数次的课本剧。花架子、空讲的形式造成了学生假听、假看、假合作的大量泡沫,导致学生的创造性、个性、能动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思维也得不到训练。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是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获取了知识与技能,而不是完美无瑕的表演。我们真正想考察的是教师对课堂极端情况的处理,而不是一丝不漏的教学环节。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课堂上学生创造性、个型、能动性的体现,而是不麻木而准确的答案。由此引出了跨学科课堂的第二个评价标准:现场生成的。

例如,一节学习方式训练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是思维扩张的环节,通过2人组、4人组、6人组学生的思维向度达到了几百个。然后是思维收缩的过程,通过民主筛选的方法,从几百个感兴趣的话题中自主选出各个小组的探究主题。A组学生自主选择了“动画”这一主题,并自主选取图文表达的呈现方式。在成果展示环节,小组发言人讲解了他们喜爱动画《喜洋洋》。从“红太狼总是用平板锅打灰太狼”这一经典桥段,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家庭暴力、择偶观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成为本节课的高潮环节。这一成果完全是超出教师预期和预设的。这就是现场生成的意义。在思维面前,人类的一切文明都趋于零。调动了学生思维和能力,能动性的激励学生,是培养英才的有效途径。

跨学科课堂需要教师具备两个及两个以上学科或专门知识领域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或理论,来解决那些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形成新的知识系统的方法。它的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1]。那么我们就更要反对课本剧式的跨学科课堂。要真正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才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突破学科界限,学会用多学科视角去理解世界,看待生命,面对生活。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思维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是我们忽略了学生这一非常重要的资源。学生在课堂里不只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身上具备着无限的潜能和力量。当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他们,把主体地位还给他们,发挥他们的思维和能力的时候,这个课堂势必会迸发出无限的火花。这个思维向度和知识的容纳度要远远超越教师个人的能力。所以一节好的跨学科课堂,绝不是教师按照教案排演的课本剧,而是学生和知识、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科和学科种种学习资源碰撞的结果。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这才是我们进行跨学科课堂的初衷,这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初衷。

学科融合要顺其自然,不要生搬硬套。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万万不能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那样就会出现泡沫和花架子。

三、跨学科课堂要为学生提供生命绽放的舞台

孟照彬教授说:“在诊断领域,要素结构水平和教学活动中,哪些学生善于听、哪些学生善于看,哪些学生善于讲,哪些学生善于想,哪些学生善于做,哪些学生善于综合,以及哪些学生学得快,哪些学生学得慢,哪些学生学得有特色等方面区分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1]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学生。在跨学科课堂中,由于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教师更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要求我们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主动权问题是改革的根本问题,也是与传统教育的分水岭。然而,教师什么时候交出主动权,交出多少,要根据学习目标而定。然后结合不同学生的优势特征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各个学生的学习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巨大潜能和优势特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激发每个学生的优势特征,从而使学生进入能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善于听的同学多听,善于讲的同学多讲,善于想的同学多想,善于动手操作的同学多动手。这里面就蕴含了小组的角色分工与合作,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展示包括个人、单元组、团队的展示。展示有包括组内小展示、全班的大展示。个人要对小组有贡献率,小组或团队要对全班有贡献率。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优势特征并使其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们更愿意进行课堂的学习,实现最终教育目标。

同时,展示还是跨学科课堂最有效的交互环节,能够大大提升知识点的强化次数,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又成为学生预习的重要动力。展示的过程中也是一次重要的反馈,能够暴露学生学习的漏洞和问题。展示过程的本身就是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提升,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跨学科课堂需要教师做好各种预案

尽管我们提倡跨学科课堂是现场生成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不用备课。这样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做好预案来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这也是评价一节跨学科课堂授课教师的重要标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前必须要精心地设计好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作为跨学科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充分的运用课堂里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课程内容资源、空间和时间资源。

跨学科课堂的资源更为丰富。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把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好并在教案上注明,上课时必须严格按照预设时间进行操作,当某一个教学环节出现难度或者多向度,可以适当延时,教师时刻提醒学生还有多长时间,并指出延长多少时间。教室的空间是固定的,怎样充分、合理地运用空间也是一门学问,特别在动静转换和利用空间分组时,一定要使学生之间互不干扰,小组内相互间看得见,并留有展示的空间。

教师的预案可以从以下这三个角度着手。首先是对相关学科内容在这之前掌握程度的检测,也就是预习情况的检测。如一节古诗文欣赏的跨学科课程,首先对学生是否清除了阅读障碍进行检测。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通过检测,应该怎样安排下一学习环节。这就是教师要做好的预案。其次是对与本节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如学生是否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创作背景、时代特征等等。最后是对学生学习方式掌握情况的检测。如约定的使用,编码分组的分组时间等等。如果检测的效果好,就可以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如果效果不好,就要进行补充和强化。教师要安排机动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同时又要考虑用什么人力资源和手段去检测。

在课程的结尾教师要做好强化次数的统计,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估计作业量。这也是教师要做好的预案。一节课堂上,对于某些知识点和考点,强化次数达不到,就导致老师布置大量的作业,这样做不仅与学生为敌,也浪费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跨学科课堂提倡老师布置有效作业,做作业也是攀升强化次数,关于多少时间为宜,我认为视本节课的任务和目标而定,未必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同时,每个班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会参差不齐,那么在跨学科课堂中就应该区别对待,布置作业也应该有针对性,也就是让好的吃好,差的吃饱,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因材施教,课上如果发现某一学生在这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有出众的表现,那么教师应该加大力度培养,那么该学生将来就有可能在这个学科领域大放异彩,英才由此就诞生了。只有长期坚持这么做,我们就能回答钱学森的世纪之问。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巨大潜力,都有其有其优势的学习特征和发展途径。

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内容,常规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任务要求来授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进度。

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的向度和缓冲度,合理地使用小组、大组、超大组、编码组、特别行动组等。同时要关注边缘人,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跨学科课堂的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性的

个性化和符合生理周期的动静转化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基础和心理基础。在传统课堂中,学习成果的展示过于单一,如:一份试卷、一篇作文、一份成绩。这样的评价标准违背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跨学科课堂完全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学习成果,如:自画像、实验方案、历史演讲、哲学辩论、观察日记、情景剧、说唱、小制作等等。只有建立在活动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教育变式,由此而来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往往就在其中。对于少年儿童来讲,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与学习成果的多样性都会使他们深情地热爱课堂、热爱学习,从而形成积极的正循环。

例如,一节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是一个主题式演讲稿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可以是排演“武昌起义”的历史剧;可以是画革命者的画像;可以是一份“我眼中的孙中山”调查问卷。

多样性的学习成果适合跨学科课堂的特征。只有多样性的学习成果表达形式才能给每个学生展示优势的机会,只有给每个学生展示优势特征的机会才能让跨学科课堂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

总之,学科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驾驭跨学科课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来选择素材和话题。教师只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国情、校情、学情,脚踏实地地去探索去实践,就一定能打造良好的跨学科课堂。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目标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