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思考
2022-11-23刘付艳
刘付艳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中学 西藏芒康 854500)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要做到全面减负、提质、增效。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分为“信息化教学,优化课前导入、情感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分层化教学,改革课后作业、思维化融合,深化语文价值、多元化评价,确保双减落实”五个个方面进行整合。其中“信息化教学,优化课前导入”旨在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最大化发挥课前导入教学的价值;“情感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旨在为通过语文情感教学来将教学过程进行系列性升华,从而提高教学价值;“分层化教学,改革课后作业”则是结合“双减”政策分层化教育理念,针对性的提出作业设计方案,以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思维化融合,深化语文价值”则是结合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语文思维的重塑,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多元化评价,确保双减落实”,则是结合双减政策多元化评价机制,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层次,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一、艺术性提问,优化课前导入
“双减”政策的提出旨在为降低课程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前导入作为语文课堂作为重要的一环,基于“双减”政策要求我们应当积极采用艺术性的技术手段,将相应的重要知识点整合进课前导入环节,利用信艺术性进一步优化课前导入,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同时,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最大化地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利用信息技术来简化相应的课前导入环节,使其更为直观有效,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地生根[1]。
例如,《桃花源记》相关章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艺术化提问,旨在通过艺术化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课前思考。课前思考时确保思维认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信息化技术下更能够发挥出艺术性提问应有的效果,以达到优化课前导入的核心目标。教师可以采用递进式设问来彰显艺术性提问的针对性,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围绕桃花源记中主要讲述了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思考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不同的感受。通过这样一组从易到难递进式的设问,环环相扣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关键问题提问,从简单的问题过度到关键问题,一切问题只为关键问题做铺垫,这样的提问才能彰显提问的艺术性。笔者认为,艺术性提问的关键在于要将提问赋予艺术性的价值,既要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提问中认知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要善于从带着问题去学习,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标。笔者认为,艺术性提问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设置不同的提问方式,艺术性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要求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提问问题要做到契合学生的心理,提问语言更要简单明了、科学得当,要体现问题的本质性和基本思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智慧化的学习来更加精准的认知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信息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性,而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进一步发挥情感化教学的优势,以情感化教学来做到对教学过程的深度优化。笔者认为,最大化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素养性可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方式进行,通过信息化教学来升华语文学习的情感素养,同时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做到知识点的全掌[2]。
例如,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基石,教育教学亦是如此。传统语文课堂中仅凭教师的教学是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耐心,久而久之造成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学生学习能力底下的弊端。因此,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改革必须要做到“以提高学习兴趣”为导向的目标。在《驿路梨花》章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该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智能化处理,可将单词教学以慕课的形式展示,提高学生记忆力,可将文本教材配以图文形式,简化教学重点难点,也可将慕课教学与图文阅读教学同步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形成“看—读——学”的方式,以此来全面提高教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对此,教师可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将语文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重塑,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精准地了解其中的知识点,既做到了符合学生学习认知,也做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但值得强调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工作需要教师进一步认知信息化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键点,切勿因盲目依靠信息化技术,教师需要围绕课堂知识要点精准应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工具,也让“双减”政策的落实更为科学有力。笔者认为,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因为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信息化教学已经席卷了整个行业,信息化素养如今也早已成为教师能力的标杆,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就更应认知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依据课程教学内容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分层化教学,改革课后作业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课后作业的改革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明显的,改革课后作业的必要条件是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因此,教师可将课后作业改革面向分层化教学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化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内容,以确保“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笔者认为,构建分层化教学方案必须要面向学生实际情况,发挥分层化教学的应有价值,就更需要应用到课后作业之上[3]。
例如,创新作业形式摆脱一成不变的作业形式,做到灵活有效是“双减”政策增效的又一重要要求,作业形式的灵活性对于学生能力的增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对所教学科有精准的认知,对所教学生有精准的判断,围绕学生实际需求来灵活化的创新作业形式。作业设计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相关差异性,紧紧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来分层次地进行作业设计,包括不同学年、不同知识点分布、不同能力需求等。针对“双减”工作,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减负提质,拓宽优质资源共享通道,真正做到灵活有效,既符合“双减”政策教育标准,也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节本要求。另外,课后作业的层次化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划分为A、B、C三个方面,其中A层作业主要面向语文成绩学习较好的学生;B层作业主要面向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C层作业主要面向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根据A、B、C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表现设置“异构化和同构化”作业,其中“异构化”作业主要面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构化”作业主要面向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如“A、B、C”三层学生中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较强,那么同构化的作业设计就是要为这些学生加大作业设计难度,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亦是如此。同理,“异构化”作业设计为,假如“A、B、C”层学生中普遍写作能力较差,那么教师在构建作业时则结合学生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作业设计,以此来有效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笔者认为,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呈阶梯形,才能有效提升作业质量。
四、思维化融合,深化语文价值
语文素养既是一种文化素养,也是一种文化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推动“大语文观”的落实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通过个人语文素养的感染力来推动语文教学,以个人语文素养的榜样力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推动“双减”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教师只有拥有了适合学情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教育工作,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才会让“大语文观”的落实也更有力度[4]。
例如,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最为突出的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把握诗歌意象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实现课程教学的纵深化发展。诗歌的意象是通向诗歌意境的必备之路,准确品味诗歌的语言是走向诗歌意象的第一要素。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诗歌的语言中准确抓住诗歌的意象,从诗歌的意象中精准感受诗歌的意境。抓住诗歌的意象就是要从诗歌的诗句中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在完成诗歌意象的把握后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最终全面感受诗歌意象中的诗歌意境。在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进行赏析时,教师要重视其中的“菊”“南山”“日夕”以及“飞鸟”的讲解。例如,这里的“菊”,主要就是指作者对“菊”的淡然、清高自傲进行赞美。另外,从诗歌的主旨表达上来看,其重点是通过魏晋时期的玄学要理来精准表达诗歌的意境,以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为主。但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它又不仅仅只是单一、枯燥的哲学理论,而是通过乡野之情的悠然自得之象来含蕴诗歌的命理。同时,诗人通过诗歌将相应的哲理浓缩进“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能够更为有效地位读者感受到陶渊明所表达的意象,而从这些意象中更能感受到陶渊明所创作的诗歌境界,而整首诗既涵盖命理学说,又涵盖乡野之情,理性与感性的相互融合更让整首诗的诗韵显得隽秀深长。
五、多元化评价,确保双减落实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确保“双减”落实的根本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创新型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情况开展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来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到个人能力与素养,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升华。语文考试评价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应积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要求以更好地促进小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强调考评过程的开放化,打破只关注学生考试结果的评级方式,设置更为注重学生能力成长的过程性评价,以确保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5]。
作业评价体系是确保“双减”政策增效的重要支点,因此教师应完善作业评价相关标准,围绕全面素质教育及“双减”政策双重标准来构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作业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全面素质教育。评价标准要彰显出阶段性的要求,教师要对本班学生学习成绩有足够的认识,尤其是针对本班后进生的评价要高于其他学生,后进生评价标准的建立要具有期待性和鼓励性,而其他学生的评价标准应具备鞭策性。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提升后进生的成长,一方面引导其他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另外,评价标准的确立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围绕评价主体来完成,只有达到学生成长的评价标准才会更有价值,这是实现评价价值的根本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而全面、有效科学地对学生素质发展进行评价是推动“双减”政策有效增效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多元化评价教学的核心在于多元而又精准,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也可结合不同模块的学习来开创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方面可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方式,因为写作的认知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多元化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很多模块是不可以采用师生评价的综合性评价方式的,如学习成绩评价、个人能力表现评价等,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让评价标语更利于学生成长,让评价标准也更符合“双减”政策的时代方针。
总之,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一方面要认知到“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与目标,另一方面也要认知到高效课堂构建的核心要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对于一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否要做到全面深化、全面发展。同时,在基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背景下,教师更要注重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从而有效确保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性。同时教师要以高效课堂构建为目标,不断革新自身教育理念,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导,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