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育德”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3张榕
张榕
(常州外国语学校 江苏常州 213000)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下,2017版《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学科三大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重点,通过音乐与情感的关联促进人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而思想与道德的共鸣离不开音乐中的情感撞击和表现,任何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合作能力,培养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音乐教育还可以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德育教育包括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等内容,与美育、劳育、智育、体育相互关联,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使得学校和教师要将德育与各学科教育有机融合。
音乐教育是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的音乐学习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将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表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得音乐教育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显的非常必要。
在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密切联系。德育教育属于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等能力的提升。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努力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挖掘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具备艺术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又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1]。
二、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有许多德才兼备的艺术家、音乐家,他们既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说是德艺双馨。他们是年轻人的榜样和标杆。但是,也有一些有才无德的音乐艺术工作者,虽然具备较好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素养,但是却不具备应有的道德品质。他们的一些言行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无论是艺术工作者还是普通人的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建立的。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音乐教师的教育引导,更容易通过音乐从小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把握音乐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教师应树立德育为先的意识,以音乐教材为内容,以音乐课堂为主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并深刻理解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表达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音乐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歌曲以激昂的情绪,起伏的旋律,多样的表现形式来感染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在歌唱中感悟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范唱、学生模唱、师生共唱、创编演唱形式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良好情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祖国不会忘记》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词表达的内涵。然后通过歌曲教唱、学生演唱等环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再通过合作创编,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使学生理解国家的独立与强盛是无数先辈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在教唱《长江之歌》《黄河颂》等歌曲时,通过激昂雄壮的歌声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母亲河文化,体会广大人民建设祖国的美好心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而,这些内在的教育素材和音乐的内涵需要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自身对教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后,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成长内驱力,动之以情,晓知以理,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2.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一堂有效且富有生机的音乐课应当是把学生的思考放在首位,学生以个体的思维模式对乐曲加以理解,转化成个人的情感,进行自觉地反思,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拥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适当选择时机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行对乐曲展开思考;也可以采取将学生分组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小组分享观点,交流思想的机会。德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才是德育最合适的方式。
德育教育应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在无形的音乐声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生死不离》一课的教学中,歌词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灾区人民的牵挂,歌曲是对饱含无助、期许、希望、信赖的目光最坚定的许诺,是国家、社会、公民最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需用过多的语言,而是边演唱,边播放汶川地震救援的视频,学生们只聆听了一遍就已热泪盈眶,于是,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悟用歌声表达出来,用最真挚的声音表达人世间最美的情感。学生们在全情投入的演唱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这就是最好的音乐与德育的融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又如,在教唱歌曲《渴望春天》一课时,教师直接将课堂设置在了学校边的公园大草坪上,伴着和煦的春风,师生置身于春天的美好环境中,《渴望春天》优美的旋律和周围的鸟语花香融为一体,老师带领着学生唱起动听的歌曲,感受着莫扎特创作这首歌曲时的心情。优美的旋律自然流淌,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心情随着歌声自然流露,课后,同学们都纷纷表示,要珍惜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积极成长[2]。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教育
无论是音乐教育还是德育教育,教师都需要根据学情和学段特点,运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学习活动。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音乐学科特点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学习氛围中,不仅能丰盈德育的内容,也能使教育效果获得到升华。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音乐;通过歌唱、演奏、情景剧表演等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能力并能感悟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歌词进行品德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设备录制音频、视频并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等等。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执着于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是多变而复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同时也要结合教材与乐曲内容进行灵活变通,创生智慧。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在跟随课程内容调整的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努力培养学生的品格,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教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不仅要讲述歌曲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也要将作者个人经历、创作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又是如何成为了法定的国歌介绍出来,也要将它是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曲这一点讲出来,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带动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铭记历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为后续的演唱教学做铺垫。教师在范唱时首先要使自身处于一个情绪饱满的状态之中,使学生的情绪也被带入进来,再与学生一同进行慷慨激昂的合唱,将课堂上的爱国气氛推至高潮。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此后,学生们对每周的升旗仪式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心中深刻体会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热情。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多采用课本乐曲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与对比的方法深化主题。例如,在欣赏《大峡谷》组曲时,教师不仅要介绍出曲子作家是美国的格罗菲,也要介绍到作曲的年份,那时的地球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同时引出乐曲内容表达的是对自然环境的赞颂。主要描述的是美国西南部一处大峡谷的壮丽景色。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当前地球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常有数十年一见的洪水、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这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在这样的思考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欣赏《大峡谷》组曲,对乐曲中描绘的魅力自然风光进行感悟,将课堂氛围带动至新的高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保理念也会更清晰地渗透进学生心中。这样进行的德育教学,通过两相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两种不同情绪的冲击,能使德育思想渗透更加深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4.在音乐的美感体验中渗透德育
学习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知识掌握与巩固的过程,音乐教学就是通过扩展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主观意识引导下的审美取向,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真、善、美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音乐不是直接的语言,它具有自身的抽象性,比起语文这样能直接用文字吸引人的学科,音乐更注重对听者的情绪调动,使听的人与乐曲的创作者共情,从而深刻理解乐曲创作时的情感,理解乐曲中带有的美好品质。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乐曲本身的节奏设计充满波折,每一小节都十分抓人耳膜。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学生引导至好的方面,帮助学生感受与命运的斗争,不屈服、不抱怨,顽强拼搏,直到战胜命运,掌握自己的人生的坚韧精神与优秀品质。又如,在欣赏《流水》古琴曲时,教师不仅要加强对曲子结构的教学,帮助学生领会乐曲的节奏与风格,也要引领学生感受乐曲中的音乐美,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琴音中表现出来的流水的拟态美感,从而对乐曲的精神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乐曲中表达出来的信念感,在知识的教学进行了生动的德育渗透。
5.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除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开展。例如,在校学生合唱团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常规的合唱训练中融合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如:通过观看爱国主义短片;拍摄抗疫歌曲视频;组织学生为合唱作品创编手语动作;组织合唱团成员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到敬老院开展演出等丰富的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提升音乐教育的实效。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进行延展。例如,在歌剧《白毛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歌剧的表现形式、剧情背景、经典选段等内容。为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歌剧的魅力,理解歌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并使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更加丰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排练歌剧《白毛女》选段。通过师生共同研究剧情,分配角色、排练唱段、串联台词、制作道具等活动,学生对《白毛女》这部歌剧有了很深的理解,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通过歌剧排练和表演,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3]。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载体,音乐能够培养人高尚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加强需要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深化教学改革,重视教书更重视育人,中学音乐教育中,我们应充分结合音乐学科特点,积极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中,让学生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