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古八景寻踪
2022-11-23李雪
●李雪
祥云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设置了24个县,“云南”就是其一。元朝行中书省之后,云南县称为“小云南”。1918年,因省县同名,“云南县”改名“祥云县”。祥云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
祥云5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历史文化悠久。在《云南县志》中,古人对“云南县”内的美景有总结,记录了“县八景”,分别是:青(清)华洞天、九顶(鼎)云峰、万花溪口、智光钟韵、碧池秋色、青海月痕、金龙泻润、神马留踪。后面又在《乾隆·云南县志》中记载,新增名胜:叶镜湖天、莲渠双岛。虽然不知古人在县志里定位“胜景”的标准,但是,如今看来,上述很多地方依然风景秀丽,景色迷人,而有的地方却是了无痕迹,化作烟云。经过近半年田野调查和翻阅资料,关于“云南县”古八景寻踪,历史方位略微明朗,如下记之。
“坐卧烟云”青(清)华洞
清华古洞,是祥云的一个自然溶洞,位于县城西南,从县城出发往西南走约三公里,就来到素有“滇西第一洞”之称的清华古洞。此洞清幽,为极乐胜地,故名“清华”。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考察此地,李元阳、郭松年等历代官宦、墨客多次游此,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等人留下摩崖题刻“清华洞天”“坐卧烟云”“别有洞天”等。
祥云人都十分喜爱清华洞,因为这有大自然的神秘,有文人墨客的笔墨,有《西游记》传说的玄幻,有童年时光的美好记忆。有人说,洞里有个碟子大小的圆孔,名曰“碟大天”,是孙悟空和青海湖的鲤鱼精大战时用金箍棒戳通的;有人说,一直顺着洞里的小路往前走,就会走到弥渡县;有人说,洞里有很多的奇珍异宝……虽然没有人去证实这些传说,但是清华洞还是那么吸引人。如果县城周边的孩子春游,清华洞是必选之地。行走在草木茂盛的山间幽静,聆听着林间的鸟鸣,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径,去寻觅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溶洞,令人激动而神往!
明代李元阳对清华洞有这样的描述:“清华洞山在县南八里,下有洞,洞阔可十丈,山谨培搂,洞中深逢不可测,悬崖滴乳,形之飞动如云烟。”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探访清华古洞,据《徐霞客游记》载,公元1638年腊月(384年前),徐霞客投宿云南驿,在水目山听无住禅师说起清华古洞后很感兴趣,次日便冒雪下山,来到清华古洞,入洞探访。1639年农历八月,徐霞客在游历了鸡足山等地后,又绕道来到清华古洞,再次进行了探洞考察。
洞外古树参天,洞内幽深神秘,洞口向东北,古色斑驳。洞口深二十米,宽八十余米,高三十余米,分前后两洞,前阔后窄,深邃莫穷。前洞石宫,幽深空灵,气势恢宏,可容千人。前洞时窄时宽,时而躬身而行,时而侧身而过,脚下绿苔层叠,微显湿滑。洞内石笋、石柱、石花、石台天工自成,钟乳垂挂,悬崖滴乳,石理诘曲,突兀奋起,怪石嶙峋,观之如风卷残云,玲珑诡异。
后洞岔为二支,崎岖逶迤,深邃莫穷。洞内顶部有一处石窍通光,名“碟大天”。“碟大天”景观,相传是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回来,乘船途经祥云境内的青海湖时,小船被湖中鲤鱼精掀翻,师徒四人怆然落水,经书尽湿。孙悟空怒不可遏,高举金箍棒痛打鲤鱼精,鲤鱼精招架不住,逃进清华洞中,孙悟空从山顶上方一棒戳下,洞顶上立即留下了碟子大一个圆孔,“碟大天”由此得名。
1961年,在清华洞内发现大量石器古物,出土文物有红烧土、炭屑、陶片,还有石锛、长条形石刀、新月形石刀、石斧、陶罐、陶纺轮等新石器。大量石器文物,证明约三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清华洞生存繁衍,他们用简单而又原始粗糙的生产工具寻求生存,创造了滇西人类的文明史。
民国初年(1911年),时任云南县(今祥云)第一任知事的路承熙先生,曾作竹枝词《清华洞》赞曰:
怪石玲珑古洞斜,洞门村店两三家。
行人暂息风尘苦,绿树阴中坐品茶。
诗中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与怪石嶙峋的古洞彼此映照,似乎令人品味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惬意。清华洞除了洞里的怪石神奇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个“清华书院”的记载,只不过时光流逝,书院的遗址已然难寻。洞外曾有近百亩的水泽之地,一到秋天,铺天盖地开满了红色、白色的太阳花,仿佛一个巨大的花的海洋,这天然的美景,实在是祥云人一个大大的福利!
如今,历经几千年的清华古洞依然静静隐于喧闹附近,摩崖石刻随着风雨的剥蚀更加古朴纯质,洞口的花草树木默默生长,依旧蓬勃盎然,仰头望见洞顶各种摩崖石刻,特别是“坐卧烟云”,和洞顶飘过的朵朵白云,蓦然通透“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好惬意的感受!
“簇如青莲”九鼎(顶)云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鼎(顶)云峰”是《康熙·云南县志》记载的“县八景”之一,也是如今祥云县有名的古景。从杭瑞高速往大理方向行驶的高速路,九鼎山是必经之地,山脚是碧波盈盈小官村水库,仰头就是“簇如青莲”的九鼎山景观,九鼎寺就在“青莲”的莲蓬里。
在《乾隆·云南县志》载:“九鼎云峰在治之西北十五里,九峰突兀,望之簇如青莲,一曰凤鸣;二曰狮吼;三曰揽霞;四曰招鹤;五曰峨嵋;六曰侍仙;七曰中秀;八曰凌霄;九曰飞云。峰各有洞,曰:古佛洞、观音洞、华严洞、碧霞洞、朝阳洞、弥陀洞、豹隐洞、羊乳洞。飞阁悬岩,琳宇清幽,为邑奇观。名人题咏载艺文。明府李公复建表望亭。”
位于县城西北十里的九鼎山,因九峰突兀,山形独特,望之簇如一朵青莲,高崖雄奇,常有白云萦绕而得名。山上的九座山峰名字也很好听,如“凤鸣”“揽霞”“招鹤”等,简单的两个字,充满了色彩缤纷的迷幻和神奇。
在《诗经·大雅·卷阿》里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意思是,凤凰鸣叫预示吉祥,停在那边的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着朝阳。在《诗经·小雅·鹤鸣》里又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古代文人雅士对九鼎山的挚爱令人佩服,每个山峰都可以起得如此美妙且意境优雅的名字!
山上树林茂密,涧水流碧,林荫暗天,盛郁苍苍,行走在林间小道,似乎还能够听见密林深处传来凤凰和野鹤的鸣唱声,被奇石洞反复回应,更有幽深神秘之感。
明朝时,云峰上倚崖建有悬空的妙胜阁、碧霞庵、玉峰阁等,庙宇众多,建造精巧。古诗中称为“飞阁悬崖,琳宇清幽”,清代文人赵汝濂留下诗句:
九峰天外拥青莲,曲栈危梯日月边。
上界有亭飞槛断,下临无地画楼悬。
云霞拂拭衣裳冷,松竹萦纡履屐偏。
京洛缁尘尘外浣,莫辞杯酒醉崖巅。
诗中一个“悬”字,可见当时的庙宇建筑确实令人心惊。可惜的是各个精致小巧的寺庙后来被毁,没有重建,留下大小不一的石墩,各自默默地蹲守在崖边的泥土中,似乎讲述着从前悬空寺庙的惊险与奇绝。
在东面的山顶上看九峰,可见石径往山的深处蜿蜒,而最巧的是连接两座山的中间是一座石桥,它的名字是“凌虚桥”。
崖壁上还有一些从高处往下凿开的深浅不一的石沟,每一条石沟的底端会有一个石槽。我猜测,估计是当年建造庙宇的工匠的奇思妙想:在崖壁上凿开一条水沟,既可以避免下雨时造成建筑浸水,还可以在石槽里收集难得的雨水,以备用时所需。工匠的精心设计应该在很长的时间里保住了庙宇的安全,却无法预测后人因各种原因没有保护好这巧妙的“悬空寺”,实在是九鼎山大大的遗憾!
山上现存有九鼎寺,大雄宝殿殿门外门框上书写的对联:“宝刹重开五色祥云楼胜境,禅林肇始九鼎玉峰尽朝辉。”门框上雕刻的荷叶、莲花、凤凰等图案十分精致,惟妙惟肖。西面是大殿,南北是厢房,殿前地面上有一个黑白两色鹅卵石拼出来的八卦图。
寺前建有南北双塔,塔寺相映构成奇观妙景。南北双塔建于元朝时,玉峰庵上,因南北呼应,故称为南北塔。北塔在峰上,为六角形密檐式塔砖,七级,高7.2米,塔刹为石质球状,塔檐均较小,塔身无龛洞;南塔在峰下,距离北塔30米,四方形密檐式塔砖,九级,高9.1米,南塔的四方形基座边长1.9米,每级塔檐均用三层方砖出挑成檐,从第三级开始每面有龛洞一个,内有陶制浮雕观音佛像,塔刹为石质圆顶,塔形秀美,塔体庄重,体现了“塔寺一体”的传统建筑风格。双塔挺拔秀丽,彼此呼应,把九鼎寺装点得格外独特。
明朝万历年间,思想家李贽任姚安知府,曾游九鼎山,在《九鼎山感元事》诗里描述:“极目天空心不碍,远山近日岁月多。革囊功业今常在,留得古塔奈若何……元碑元碑风雨剥,古塔古塔九鼎错。尘寰勿听三车演,暇日曾渡大渡河。”明朝文学家杨慎(杨升庵)游九鼎寺诗云:
路向羊肠转,云从马首开,
半岩交草树,绝壁倚楼台,
碧涧鸣函玉,丹丘问劫灰,
佛缘甘吾寂,僧行厌喧嚣。
野鹿衔花过,山禽荐果来;
独搁尘外趣,人世莫相猜。
可见,九鼎山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文人雅士喜于游历的地方。登高远望,祥云坝子村落农庄尽收眼底;山下水库波光粼粼,水光潋滟,确实是一个幽静雅致所在!
如闲暇之日,偶然居于山中寺内,听晨钟暮鼓,赏晚霞映塔,在灿若锦缎的霞光中,坐落在玉峰寺高处的北塔沐浴在锦绣光线里,与不远处的南塔呼应而立,犹如两位胸怀抱负的有志之士,挺拔站立,彼此远望,心意相通,蓦然想起李白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花卉繁茂”万花溪口
万花溪,对祥云人来说是一条难以忘怀的溪流。此溪位于县城西面靠北,出了城西牌坊,顺着上菜园、大乘村、瓦窑村等几个村子的方向,顺着诸葛寨山脚往西,到达茨坪村村口的田坝心,再顺着田埂往西走,就到了这个水声潺潺,流淌着欢乐的溪水边。
据《康熙·云南县志》里关于“山川”中对“万花溪口”记录:“溪沟,在县西三里,源出宝泉山下,入定边县。夹溪十里,花卉繁茂,又名万花溪,邑人四时游焉。”在文字中,可以看出,万花溪原来的名字很朴素,叫做“溪沟”,因为这条溪流周边的花草树木实在太多,就被叫做了“万花溪”,特别是“夹溪十里,花卉繁茂”,竟让人不由地想起“桃花源”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令人惊讶!
记载中的“定边县”是如今的南涧县。关于“宝泉山”,记载是:“宝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又名九鼎山,九峰相并,望之如青莲,石穴崆峒,盘折而升。上有寺,登玩令人有扶风生翼之想,真奇观也。”原来宝泉山也就是九鼎山。在《乾隆·云南县志》载,“九鼎云峰在治之西北十五里,九峰突兀,望之簇如青莲”。九鼎山山下是碧波盈盈的小官村水库也就是万花溪水的源头之水。
关于美景万花溪,《康熙·云南县志》里有“万花溪口”诗曰:
天开图画洱西桥,风物豪华不易消。
一派水云铺白练,两枝春树剪红绡。
直将金谷寻常看,都作瑶池样子描。
最是太平清世界,翠微深处对笙箫。
简练的诗句描绘出万花溪的繁花盛开、溪水欢流、云水相绕、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云南县的知事谢圣纶撰写的,可见他经常出城去田间地头调查民情,对县城西边的万花溪应该是特别喜欢。
《光绪·云南县志》里也有记录:万花溪口,在县之西北,茨坪村前,沙堵烂然,入春红绿掩映,花草绕夹溪滨。昔人咏“一派水云铺白练,两枝春树剪红绡”诗句。
现在去万花溪,也是从县城出门往西,翻过卧龙山,路过西山庙,下陡坡,前往平坝村方向,要过一座石桥,桥上有“万花溪水桥”字样。桥头有一个小小的观音庙。顺着溪水往上游走,一路都是柳树茂密,清水潺潺。看过万花溪最美的“夹溪十里,花卉繁茂”的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叙说“万花溪畔的花朵们”就像是有专人去栽种和浇灌,美艳动人,在大自然春风夏雨的抚慰下恣意生长、盛开。当人们走进溪畔时,看见的似乎不仅仅是盛开的花朵,和煦的阳光下,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枝条茂盛的绿柳,吸收着万花溪的滋养,感受着明媚的阳光。万朵花开,有溪边的各种花朵,还有落入溪水的花朵、花瓣,所以“溪水里,漂载着好看的花瓣……”
继续往溪水上游走,溪水渐深,两边的崖石对峙,溪水冲刷着崖石,在石缝间跳跃流淌,崖石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和茂盛的猪鬃草(一种中药草,属铁线蕨植物,美观,可药用)。勇敢的游人不停地往前走,湿润的空气里飘荡着花朵的芬芳,还有领路人惊喜的发现和善意的提醒。溪水中段有一个“万花溪水小洞天”,溪边崖壁旁建有一个很小巧的“花溪龙宫”,里面塑有龙王和龙王娘娘的雕像,还有一个天然的“神龟石”,一块灰黑色的石块匍匐在溪边,形状宛如一只乌龟,惟妙惟肖,十分有趣。
众所周知,“小云南”水源少,一直干旱少雨,而对于像“万花溪”这样的溪流实在是被人们十分珍惜和热爱。因此,美丽的万花溪水记录着祥云人最深的乡愁。
“万花溪口”的源头来自九鼎山脚,入水口茨坪村上面的小官村水库碧波荡漾,水面平静,倒影粼粼,清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而现代人一直对万花溪倍加喜爱,“若漫步村头溪边,翠峰对峙,棕柏松柳高低错落,溪流淙淙,稻香扑鼻,令人流连忘返。”如今,在县城市政建设中,新建设的秀溪小区就有一条新建道路取名为“万溪路”,这应该也是人们对古代美景的另一种呈现和纪念吧?
“风尘无扰”智光钟韵
据《康熙·云南县志》里载有胜景“智光钟韵”,诗曰:
上方钟晓动江城,惊破西堂草梦生。
贝叶响中翻玉版,昙花高处落金英。
画门琼宝三千界,都听蒲牢百八声。
莫怪丰山钟绝响,也顺霜降应时鸣。
根据史料,智光寺应该在县城的西门外,如今的城西一带。《乾隆·云南县志》里又载:“智光钟韵,在城西,晓寺钟鸣,流风送响,余韵悠然。前人有诗曰:贝叶响中翻玉版,昙花敲处落金英。马义乾诗云:一声佛号压尘趣,唤醒沉迷五夜回。应是智光藏暗处,谁能撞扣吼狮雷。”“智光钟韵”在(云南县城)洱海卫城西,早晨寺院的僧人就会鸣钟,钟声随着风的方向送出,在卧龙岗附近阵阵回响,钟声的余韵回荡在县城附近。“翻玉版”和“落金英”是诗人们喜欢采用的典故,很有禅意和画面感,在苏东坡的诗句里也多次出现。于是,抒写胜景“智光钟韵”的诗句里也被采用,描写了寺院钟声的余韵悠悠,说:(僧人)在翻看经书的响声就像翻开刻字的玉片,高处盛开着昙花,飘来一阵阵幽香。因此,人们把“洱海卫”这滇西小城里的诗意生活起名为——智光钟韵。
《乾隆·云南县志》里又载:“智光寺,在西门外,永乐年间建,内有万寿龙亭,为贺、习仪于兹。又后阁有转轮胜概及前后梵宇,巍峨清幽,风尘无扰。”按照记载,这寺庙里的建筑很多,有万寿龙亭,有后阁,有转轮和前后梵宇,巍峨清幽,“为贺、习仪于兹”,这样看来,智光寺更多的时候是用来做祝贺喜事(民间常说的还愿)和学习礼仪之用,是一个很讲究礼仪规制的寺院。而“风尘无扰”简单的四个字,令人豁然感到一阵远离世俗、清风飘逸之美,刹那间神清气爽,蓦然清朗!
《云南县志》里关于“寺观”又载:“智光寺,在城西门外,明永乐初所建,嘉靖间,兵备道胡仲汉拓其形势,轩爽绝俗。内有大钟,夜静撞之,声闻数里。”这样看来,智光寺的大概位置应该在西门外附近(城西半里),是以智光寺为中心的寺院建筑群,而寺院里的大钟就挂在智光寺里。《云南县志》形容“夜静撞之,声闻数里”。那么,寺院里的大钟除了清晨撞响“晨钟”,宁静的夜晚时分也要撞响,在安静的夜里,钟声回响,夜色清朗,令人感到肃穆。同时也是起到时钟的作用。据记载,这座寺院“唐已有之”,到明初时因战乱被破坏,后来县城南边华严村的县丞杨奴出资修复后,明代和清代以及民国初年多次修复。而后又有记载:“寺观,智光寺,在县治城西,于嘉靖二十一年兵备胡仲谟重修,习仪即焉。万历六年县义民杨宗尧复修。”
而更多的是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晨曦的光照射到钟鼓楼“齐庄中正”的匾额上时,洱海卫古城的居民们从“晨钟”余韵中醒来,聆听着城西外的钟声起床,洒扫庭除,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智光寺的钟声已然是这座小小古城的闹钟,早睡早起,朴实的人们在宁静的小县城平静地生活。“应时而鸣”的钟声和古城的宁静生活绝配,装点出令人向往的诗意生活,生活状态竟然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美学意蕴,在洱海卫城形成了一道人间最朴实也最诗意的人文风景。
在《洱海卫城记》《重修智光寺碑记》等记录中,也载有“内有万寿亭为朝贺习仪所,后阁有转轮胜概。前后梵宇巍峨,清幽绝俗。”随着时光的流逝,智光寺慢慢转变了职能,从渡人济世、教习礼仪的寺院变成了教授四书五经、人文道德的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了城西小学(老校址,即现在的西街牌坊外面的西门外一带),变成了培育下一代的新小学。
城西小学扩建,后新建到了如今的祥临路边上菜园村(也属于城西区域),在校小学生从原来的一两百人增至1300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1936年红二六军团曾经走过城西,驻扎过城西小学旁边,2017年,城西小学建设为“祥云革命英烈红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达1169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
白驹过隙,白云苍狗,古代的“智光钟韵”,如今变成了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朗朗书声,这应该是最美好的“余韵”吧!
“明水吞天”碧池秋水
“碧池秋水”展现出来的是一派令人喜悦浪漫、水天映衬、秋意浓郁的美景,这个美景就在祥云县城的西南方,大概方位是现在的铁路桥附近,是《康熙·云南县志》记载的“县八景”之一。
在历史记载中,祥云县城西南边有一个池子,被称为“龙池”。《光绪·云南县志》记载:“龙池泉在县西南二里华严村后,一名放生池,又名碧池秋水。昔传此水通黄河,其深莫测,上建龙王行宫。永乐七年,黄河水清,此水亦清。”意思是:龙泉池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的华严村后面,也叫做“放生池”,老百姓都喜欢叫“碧池秋水”。从古至今都传说这里的泉水和黄河相通,深不可测,在龙池的上面建有龙王宫。明朝永乐七年,黄河水突然变清了,这个龙池的水也一起变清了。
又载:“碧池秋水一名青湖,即龙池,在县之西南三里,深不可测,至秋更为湛碧。旁建宝泉行宫,昔人有诗云:悬岩过雨花含露,明水吞天月落池。”
在史料的记录里,可以看出,“碧池秋水”深得县城周边的老百姓喜欢,景色美丽,风景宜人,除了碧池美景,旁边还修建了一个龙宫,所以龙池也可以做放生池,来祭拜龙王或者是求雨祈祷时候举行放生的仪式。只是,说“龙池”和黄河水相连通,这可就是太遥远的想象了!毕竟,干旱的滇西小县城里,一个小小池塘竟然与几千公里外的黄河水彼此相连,这是多么大胆的设想!是否可以这样推测:说明当地百姓对生命之源“水”具有着无比的重视和渴望,才敢有这样的远隔几千里隔山隔水的联想?不得不令人赞叹,从古至今,祥云人确实有着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碧池秋水,作为《云南县志》记载中的著名八景之一,“秋水”,是唯一一个点明季节的景点,秋的天、秋的水。在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田地庄稼已经收割完,人们带着丰收的粮食和祭品去龙宫祭拜,往龙池里放生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感恩今年的大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用现代人的说法,也是一次“秋游”。放下忙碌了一年的辛劳,携带家眷儿女,在池塘边信步闲走,享受着眼前大自然的美景,秋风习习,秋意浓郁,池水波光粼粼,好不快哉。
据《康熙·云南县志》记载:碧池秋色,有诗曰:
大谷西催凉满陂,寒潭碾碎碧琉璃。
悬岩阁雨花含露,明水吞天月落池。
霞鹜点成滕阁景,莼鲈勾动季鹰思。
独栖丹凤梧枝老,绝胜高岗一段奇。
秋色中,碧绿的池水掩映着龙池琉璃瓦的光泽,一阵秋风吹过来,把琉璃瓦的影子打碎了。秋水含着秋露,明镜一般的池水好像吞下了天空,月亮也落进了池塘里。令人想到《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猛然想到“莼鲈之思”,便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独自在这碧池边享受秋天的景色,是否可以以唐代诗人杜甫自比,边闲游边思虑着家国大事,这样想来,真是一段神奇的经历。
在这首小诗里,竟然隐藏两个典故,实在是令人称奇。“霞鹜点成滕阁景,莼鲈勾动季鹰思。”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独栖丹凤梧枝老,绝胜高岗一段奇。”在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句子,回忆长安的景物:那美味的稻米是鹦鹉啄余的香粒;那碧梧是凤凰栖老的高枝,这充满豪情和诗情画意的描绘,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从描述“碧池秋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景色很美,但有思乡之念,是否可以推测作者是来“云南县”做官的外地人吧?
如今的“碧池秋水”被改造为祥临路入口处的休闲公园,是县城西南角最大的交通路口,往西去大理,往南去临沧,往东去昆明,往北进县城。公园精致小巧,绿树成荫,里面建有碧波粼粼的水景,明媚的秋天阳光下依然暖意融融,晴空倒映着绿树,鲜艳的三角梅盛开。“碧池秋水”的石碑却留在路对面的小山坡上,如今残缺了,只留下“碧池”二字隐约可辨。原建的“龙宫”早已不知所踪,石碑旁边新建有一个简易龙宫,从门外的供奉处可以看出,依然有虔诚的香客来祭拜龙王祈雨求福。
踏上寻觅故景的途中,绿皮火车和高速动车从“碧池秋水”的旁边飞驰而过,古今穿越,变化万千,心中感慨,遂写下诗句记之:
碧池秋水今犹在,梧枝流云多变迁。
月照洱海吟佳境,风驰祥云越千年。
(洱海,指祥云古城洱海卫。)
“江南风景画不如”青海月痕
美景“青海月痕”位于县城东南方向,离县城5公里远。早在元代,因湖水清澈而得名“青海”,清代称“青龙海”。据史书描述,青海湖波光潋滟、清澈透明,“青海月痕”美景,怡人心扉:在明亮的月光下,湖水平静如镜,岸边垂柳依依,水中鱼儿嬉戏,是高原红土地上难得一见的诗意景象。
据《康熙·云南县志》记载的八大胜景“青海月痕”有诗曰:
万绿参差拂柳塘,嫦娥静夜影波光。
香浮浅淡莲花白,露滴淋漓桂子黄。
弄罢谪仙歌采石,招来妃子舞霓裳。
恍疑龙抱明珠卧,雷雨乘时沛八荒。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青海湖最大的特点是:万株绿柳,荷花盛开,水波潋滟,灌溉家园。青海湖湖长3公里,宽1.5公里,水深3米,湖区控制流域96.8平方公里,在城川坝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人畜饮水、生产浇灌的任务。湖边村庄的人们更是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丰厚的条件,除了栽秧、浇苗之外,在这个高原湖泊里撒网打鱼、种莲采藕,富足、温情、滋润。夏日的午后、初秋的清晨,偶尔去湖边信步徜徉,欣赏姿态摇曳的荷花,或是乘一叶小小的渔舟,品湖中网起的鲜鱼,那份悠然怡然,也是多少祥云人甚至外乡人幸福的体验。青海湖可以说是祥云人的母亲湖!
民国时任祥云县(祥云县以前的名字是“云南县”,1918年民国七年彩改名为“祥云县”)的首任县长路承熙作诗如下:
青海波光接太虚,荷田蘋渚艳秋初。
渔舟傍晚鸣榔集,风景江南画不如。
无论是“青海月痕”,还是“青海波光”,青海湖的生命和魅力都在一个“水”字!满盈盈的湖水在夕阳映照下,微波荡漾,虫儿在草丛里微微低语,轻风抚过,像一朵朵盛开的涟漪。湖边周围村子里的人们常常在湖边堤坝上柳树下漫步,花前月下的呢喃,呼儿唤女的亲情,渔歌唱晚的霞光,真是一幅江南鱼米之乡的美景!难怪从贵州省毕节县来做官的县长路承熙也忍不住赞叹“风景江南画不如”。
《云南县志》里载:“青龙海水光如镜,秋月涵之更觉澄湛。”秋季确实是观看“青海月痕”的最佳时节。秋高气爽,天空晴朗,月色更是最绝佳的清美。青海湖边,波光微漾,夜凉如水,明月中天,行走在梦与真的边缘,虽然不会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观,但是一定会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柔美。晚上,湖中倒映着县城里明亮的灯光,赤红橙黄墨绿,色彩斑斓,静观湖光交相辉映的情景,有独特的韵味。一个湖,依傍着一个城,周围散落着星罗的村庄,在静谧的夜色里格外温情。
清朝文人王地山曾留下诗句:“秋色澄空一色碧,碧池不断四时秋。旁钟大泽为青海,下瞰方城是镜州。及至金戈戎马靖,仍还玉洱卧龙游。南云现彩呈祥瑞,或有天光绚里头。”在王地山的诗句里一起描绘了“碧池秋水”“青海波光”“镜州旧城”“洱海卫城”等胜景。民国文人王友善在《荷池吟草·王友善诗词楹联选》里写过《泛舟青龙海晚霞写景》一首小诗:“长堤杨柳小桥亭,嫋嫋菱歌和橹听。最是归舟风景异,霞红万丈坠波心。”可以看出,青海湖的晚霞也是极其绚丽多姿的。多少人沉醉在青海湖的五彩霞光里,还没有清醒过来,东边山顶缓缓升起的明月又一次照亮了人们的心。
前人有诗句:“恍疑龙抱骊珠卧,照映秋林桂子黄。”依然写的是秋天夜晚的月亮。恍惚觉得是一条青龙抱着熠熠闪光的明珠卧在水中,映照着秋天的树林和散发幽香的桂花树。秋夜里“青海月痕”: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清风徐来,水波微漾,水天似乎合为一色,夜色如水,唯有月光清凉,如诗如画。
青海湖还和《西游记》中“大战鲤鱼精”的情节有关联,相传唐僧师徒四人自西天取得真经,返回大唐路过此地,湖中的鲤鱼精想得到真经化身成仙,把青海湖水翻起滔天巨浪,逼得唐僧师徒和经书落入青海湖中。孙悟空大怒,金箍棒搅海显神威,降服鲤鱼精,救出师父,捞起经卷。由于经书落水受潮,师徒四人于是在湖边山坡上晾晒,潮湿的经书粘石成字,石上留下经文,“晒经坡”因此而得名。
在云南的民歌里,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小河淌水》,歌唱的意境和“青海月痕”相似:“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月亮带给人们的总是充满幻想和柔情的,月光下的世界令人陶醉令人痴迷。青海湖,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沉醉和遐想的湖!
“清泉漱玉”金龙泻润
据《乾隆·云南县志》记载:“金龙寺,在龙岗后,过溪沟河里许山麓间,旁出泉,名金龙泄口处,其寺久圮,基址犹在。”该景位于祥城镇平坝村靠北的小金山山麓,和小尖山相连,俗语称“平坝不平,尖山不尖”。
《康熙·云南县志》里关于“(云南)县八景”中对“金龙泻润”一景留有诗曰:
妖娆盘龙卧碧岑,横拖鳞甲满坡金。
清泉漱玉风生响,紫雾喷香昼结阴。
泽物谩夸姑射露,济时好作传岩霖。
山僧祝钵乘风去,云锁珠帘片月沉。
清朝康熙年号从1662年开始,历经40多年,距离现在已经有360多年,而云南县传说中的“金龙寺”那时就已经倒塌了,只留下一个寺塔的基石,不得不说,民间传说的力量比实物的证明更有说服力。即使没有看到实物,但是“金龙泻润”的美景依旧在流传。
在《光绪·云南县志》里记载:“金龙泻润,在县之西,龙岗后,过溪沟上三里,金龙山有泉流泻,灌田百亩。旧有龙宫梵宇,翠峙溪畔,山蒸霭气,猛雨旋飞。遇科年或金龙挂黄云,色映阁川。昔人有诗云:清泉漱玉风生响,紫雾喷香画结阴。”在“山川”部分又载:“金龙山。在县西卧龙岗后,逾溪沟上三里许,有泉。旧有龙宫梵宇,今废。府志:翠峙溪畔,南望青海如龙。大干自五福山北,东度为梁王山,帽山在其北。”从乾隆年号到光绪年号,即使经过了多年的流逝,金龙山留下来的这个美景并没有被世人遗忘。特别是“龙宫梵宇,翠峙溪畔,山蒸霭气,猛雨旋飞”这样的描述,十分生动灵气,充满画面感。金龙山在县城的西面,越过卧龙岗,穿过万花溪(溪沟河),南边是小尖山,北边是帽山,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
由此可见,关于金龙寺的美景,都是依赖乡土的老辈人口耳相传下来的。传说:金龙山上住着金龙大王和金龙娘娘,他们掌握天上的雨水,春种秋收,护佑云南县的黎民百姓。人们很感激金龙大王,就在金龙山的山麓上修建了龙宫,每年二月初八携老扶幼,带着祭品,沿着城外的蜿蜒山路,走进郁郁葱葱的金龙寺去拜祭。因为龙宫庙宇建筑精美,特别是泉水常年涌出清澈凉爽,人们都喜欢这个地方,就把它作为一个夏季避暑、秋季祭祀的好去处,每当科考之年,寺庙周围还会出现“金龙挂黄云”的奇景,美丽的景观映照着城川坝子。读书人把此景取名为“金龙泄润”。
金龙寺风景宜人,飞泉清幽,往东回望,刚好看见县城城川坝子的全景,洱海卫城“卧龙捧印”清晰可见,实在是佳境!于是乡绅们在金龙寺旁集资修建了“金龙书院”,准备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就会带上换洗衣物和干粮,走进这个山间与世隔离的书院静心读书,不闻时事,不受外界干扰。庙宇和书院就在同一个山坳里,彼此相望互不打扰,书生听晨钟暮鼓,和尚们听琅琅书声,彼此相安。
说来也是奇怪,只要是山坳里下起太阳雨,在县城里的人们就能看见金龙寺方向升起一道独特的美丽彩虹,人们总是要对着寺庙的方向鞠躬作揖,说一声:“金龙娘娘现身了!”说是金龙娘娘一现身,城里城外就会普降喜雨,种庄稼的人也不必担心干旱的困扰了。慢慢地,老百姓也把这个景色称为“金龙献瑞”。
可是,事情总是出其不意地发生变化。传说金龙娘娘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泉水边洗浴,有一个夏夜的晚上,月光明亮,蝉鸣唧唧,酷暑难耐。金龙娘娘乘着夜色,到泉水边洗浴,她刚下水,就听见岸边有响声,惊得她急忙起身躲于树后穿衣。却听不远处树影下传来一个男子说话:“不知是谁家小姐?可否出来相识?”被打扰的金龙娘娘本就不高兴,一听这话十分震怒,手中的金梳子一下就甩出去,只听得“哎呀”一声,树影下男子落荒而逃。
次日天刚蒙蒙亮,书院里的读书人渐次醒来。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居住的寝室竟然倒塌了,一个个书生都睡在露天晨雾中,书院围墙不知为何都歪歪倒倒了。有一个穿深灰色衣服的书生抱着头流着血“唉哟唉哟”叫唤。书院倒塌了,书生们没地方读书,只能收拾行李各自回家去了。从此以后,山坳里即使下雨也没有美丽的彩虹出现了,人们传说:都是因为那个读书人不遵守礼教,轻薄了金龙娘娘,娘娘一生气,把书院推到,不允许那些读书人再在金龙寺旁边读书了。
又过了一些年,那金龙寺也莫名其妙倒塌了。庙里的和尚四散而去。慢慢地,虔诚的人们也不再去祭拜金龙大王了。“金龙献瑞”的娘娘再也没有现身,那道美丽的彩虹也没有在山坳里出现过。“金龙泻润”的著名美景随着时光的流逝,只留下一些淡淡的民间传说。
几百年过去了,这个有名的美景,只剩下前往山坳里那弯弯曲曲的蜿蜒山路,从溪沟河伸进山林,山坡上已经没有龙宫梵宇,也没有清静书院了,如今只有一个香客信徒修复的小小的“金龙寺”,里面塑画着“金龙大王”和“金龙娘娘”,还有一个古朴的水井静静地待在密林深处。在山坡的土地里细心翻找,还存留着一些破碎的青砖和瓦片,似乎在对世人诉说那些从前的传说故事,从天上到地下,从古代到如今,从山里到山外,山风拂过,絮絮叨叨,“金龙泻润”的美景仿佛又重现眼前,悠远的古寺钟声,琅琅的读书声,“清泉漱玉风生响,紫雾喷香昼结阴”……
天马行空“神马留踪”
据《康熙·云南县志》里载有胜景“神马留踪”,诗曰:
大宛龙驹夺化胎,行空偶下九天来。
驰回南诏红尘静,踏过高岗白石开。
武帝他年歌渥水,穆王何处宴瑶台。
天留遗踪知神物,定应人间伯乐才。
神马留踪真是一个神奇的传说!“神马留踪”的位置在晒经坡靠近青海湖边一带。马,作为六畜之首,在古代的农业生产、祭祀、交通运输和战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赋予马很多神话色彩,早在《山海经》中就出现过一种模样有点像犬的珍奇异兽,叫作天马。后来,人们就用“天马”这个称呼来形容那些神俊的宝马。“天马行空”是人们对豪放洒脱的诗文的赞美。天马四蹄奔腾,身上有五色,长着一对翅膀,体态优美。而祥云的古八景之一就与天马有关,并且是一匹神马。
记录“神马留踪”胜景的诗句里想象非常大胆和浪漫!诗句开头的“大宛”读音“大渊”,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名,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也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该国出产良马,尤以汗血宝马著称,号称天马子。公元前130年左右,汉朝大使张骞出使西域时曾来过此地,并在《史记》《汉书》里都有记载。
上半首诗句:“大宛龙驹夺化胎,行空偶下九天来。驰回南诏红尘静,踏过高岗白石开。”大概意译为:大宛国的神马龙驹化胎,天马行空偶然从九天之上下来,飞驰回到唐朝时期大理南诏政权寻找安静的红尘,马蹄踏过高高的山岗把白石块踏裂开。这是上半首诗句的大概意思,但是“回”字比较难解。
下半首诗句:“武帝他年歌渥水,穆王何处宴瑶台。天留遗踪知神物,定应人间伯乐才。”可意译为:当年汉武帝歌吟渥水,也是因为在渥水得天马,周穆王即使驾驶着神马,也没有机会再和西王母娘娘在瑶台喝酒对饮,上天留下来的这些遗物大家都知道是神奇的东西,一定是“神马”也要来找一找人间的伯乐人才吧!
诗句精巧神妙,画面感极强,令人向往,那么,这个神奇的胜景位置应该在哪儿呢?据《乾隆·云南县志》里又载:“神马留踪。在县治之南,青龙海西畔,晒经坡官道旁有一马蹄,入石深寸许。昔人有诗曰:驰回南诏红尘静,踏过高岗白石开。”这样一看,就应该是在现在的青海湖南边、晒经坡路旁,大概是某一个夜晚,不知不觉的从天而降一匹“神马”,调皮而急切地飞驰在回唐代大理南诏政权的路上,在路边的一个大石块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并且入石有一寸多深,人们无法解释这个奇异的现象,只能对这个深深的马蹄印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吧!
这不得不令人脑洞大开,原来,在青海湖边留下蹄印的是一匹“在彩云间奔跑的天马”!
唐朝诗人张仲素《天马辞》中写道:“天马初从渥水来,郊歌曾唱得龙媒。不知玉塞沙中路,苜蓿残花几处开。”古时候认为天马和龙是一类的,天马来了,龙也会到来,所以称骏马为“龙媒”。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把苜蓿从大宛国传入中原,古诗文中有很多马食苜蓿的描写。可见,天马的出现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吉兆。
《诗词大有文化》一书中也有关于“天马”的神话,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传说其一,在祁连山脚下渥洼池,说那里曾经两次有天马从水中腾跃而出,都被献给了当时的天子汉武帝。传说另一,在西域有一匹“天马”。这匹马四肢矫健,腿脚灵活,没有人能抓到它。后来,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五彩马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汗是赭石色的,马蹄踏在石头上可以形成深深的坑。赭石色就是红褐色,这种天马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们熟知的名字:汗血宝马。
那么,从传说中推测,在祥云晒经坡留下独特蹄印的天马应该也是“汗血宝马”。只是“神马留踪”胜景如今已无处可寻,只有一个大致的方位。不过,祥云的红土地上已经留下了这么神奇浪漫的传说,那匹“在彩云间奔跑的天马”说不定哪天又会从天而降,令人遐想!
祥云,这块最早叫云南的地方,就是这样充满着神奇的色彩,那些散落在县城东南西北的古八景“青(清)华洞天、九顶(鼎)云峰、万花溪口、智光钟韵、碧池秋色、青海月痕、金龙泻润、神马留踪”,虽然流传久远,但大多数已经在翻天覆地的朝代更迭变化中逐渐隐去,甚至有的在几百年前就只留下一个传说。梳理历史文化的脉络,重新续写美好篇章,才能保护好历史文化根脉,在优秀的根基上创造出更加美好的胜景。
编辑手记:
位于大理州东部的祥云县,关于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著名的大波那木椁铜棺墓遗址则证明,在战国时期祥云就已经出现了农耕文明。因为其处于进入滇西的交通咽喉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唐代大理南诏政权、宋代大理国民族政权中心的门户,各民族在此处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甚至是军事上的交流。进入近代以来,在全民族同仇敌忾反抗侵略之际,祥云又发挥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支援前线、物资调配、人员休整,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本文所述“祥云古八景”见于古人的记载,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它们的喜爱与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