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青收麦忙
2022-11-23张凤姬
●张凤姬
每天上班和下班都要经过这一片农田,这是城中心最后残留的土地。这座小城的城市规划让人摸不着头脑,城北、城南、城西、城东全是村庄和住房的世界,而且城中心却残留着几小片空地,一年四季随季节变化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我很庆幸每天都得经过这一片土地,这时常勾起我对儿时深深的回忆。我是一个农村人,即使进了城,对土地的热爱却是永恒的。在我的小院里,一年四季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蔬菜瓜果。我像一个在土地上刨食的农民,骨子里永远有着对土地深沉的爱。
都说春天是耕种的季节,其实春天也是收获的季节。四月底到五月份,这田里一片金灿灿的麦浪,随风轻轻地拂过来拂过去。一丘丘金色的麦田与一块块碧绿的蚕豆田相间,麦浪翻腾,碧浪滚滚,远远近近间或散布一座座灰瓦白墙的小村庄,整个鹤庆坝子宛如一幅水彩画。若说此刻的鹤庆坝子是一幅画,那么老家的田园风光则是画中的精品。
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麦芒,使我的眼睛发亮,每当这时候,我似乎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老家的四月是丰收的季节。由于海拔低,又有充足的溪水浇灌,人勤地肥,庄稼总是长得特别好。丰收时节,天气像着了火一般热得让人直喘,连院里的狗都张大着嘴巴,伸出的长舌头不断地吐着热气。母亲带我们去割麦。一丘丘金色的麦田,随着起伏的山势,直接林涛,真是“梯田层层接蓝天,山间新房一排排”。在澄澈的蓝天下,在清爽的岗风中,金黄的麦子擎举着锋芒毕露的麦穗,在田野里肃穆着,静默着,吸收着日月星辰的灵韵,凝聚着成熟的精华,微风过处,鎏金的麦浪一浪浪随微微的风和轻轻的撞击声、摩擦声,波动着,摇曳着,欢笑着,低语着……
站在地边,放下背麦用的绳索,放眼望去,望不到边的麦田金灿灿的。母亲左手拦腰抓一把麦,右手挥镰兜根一划拉,小麦便被齐根斩断,割三四刀,再顺手拿麦秆捆成一捆,平铺在麦荐上面,晒着,两三日便可晒干。如此反复,不大一会儿,就割倒了一大片。我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子,舞弄着手中的镰刀,一下下地割着,一会儿便汗如雨下。母亲脱下平日里繁琐的白族服饰,只穿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衣,继续挥汗如雨。一会儿,我脸上的汗已一滴滴滴落,我拿袖子在眼前一挥,随手拭去,继续劳动。无数的汗水流进眼睛里,辣乎乎的;流到嘴里,咸咸的。我拿手在脸上一擦,一层薄薄的盐霜便覆在手上。
“太热了!休息一会儿吃个梅子、喝口水吧。”我终于忍不住了。“再等会儿吧!”姐姐立刻白了我一眼。作为长姐,她总是与母亲一样,有着非凡的忍耐力。“你们姐妹先去吧!”母亲话音刚落,我便逃也似的三步两步奔到梅子树下,拿起水壶大口喝起来,完了,再爬到梅子树上,随手抓了一把青梅,靠在树杈上边吃边乘凉,那种惬意至今想起来依然令人回味。
或许因为辛劳也因为对劳动的畏惧,劳动的时光总是别样漫长。也或许只有这种劳动,才让我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样的诗句有一种无师自通的理解,那种理解绝对是最深刻的,那种“汗滴禾下土”的情境,估计现在的孩子只会解释而不会真正地懂得。“炎炎烈日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每当晒得欲哭无泪、汗流浃背的时候,饷午的时间也就到了。每人背上一背麦子回家。那种时刻别提有多开心,一种真正的劳动人民得解放的心情。
那时奶奶还健在,已在家做好晌午等我们回家吃午饭。若高兴了,会给我们做面片汤。面片汤香辣可口且特别烫,呼噜呼噜两碗下肚,大汗淋漓,再用冷水泼把脸,那种日晒人乏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做面汤是细致活,拿面粉加适量的小苏打拌匀,打进去三两个自家母鸡生的蛋,揉搓一会儿,再用冷水和面,反复用水揉搓。随着不断揉搓,面团越来越白且足够筋道时,把面团压扁,用擀面杖反复擀,面团成刀锋样薄的时候,滚动一下擀面杖,三下五除二,面皮便一圈圈绕在面杖上,再把面片儿随手揪到事先准备好的臊子汤里。煮到面片像一叶叶小舟漂在水面上,随火势和面汤沸腾翻滚,如舟行浪尖的时候,面片就煮得透亮发软,捞起来就可以吃了。那时生活艰苦,面汤也做得极简单,不过至今仍回味无穷。切三两刀腊三线肉或火腿,切成薄片,放到大锅里翻炒两下,爆出多余的油,加两个鸡蛋,炒至微黄,爆出浓香,再下一碗猪肝鲊,爆出香辣味,加几瓢水煮开,面片下到锅里煮熟,再撒点韭菜、葱花进去,香辣可口的面汤就做好了。如若恰好收到头拨香菇,细细地剁碎,放到汤里,那汤会更加鲜香。
那时生活艰苦,经济困难,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因靠山吃山,且山里离集市很远,我们翻山越岭,仅路上往返就得七八个小时,赶一趟集不容易,所以零碎的山货也很少拿到集市上去卖,多被我们自己消费了。除了缺钱,勤劳的人家生活自给有余,日子也不算太难过,糊弄一下肚皮是绝对没问题的。只是后来奶奶病逝,这种费时费力的美味便很少吃到了。生活奔波的母亲是不可能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吃食上的。
美味的面片汤还在唇齿间留香,乘休息的空档,把采来的梅子、辣椒面和盐和在一起,加一两颗花椒,放到盐臼里舂碎了,倒进碗里腌一下,懒懒地靠在石榴树下,吃上一阵腌制青梅,酸酸辣辣,爽口之至。渴了,到厨房的石臼里舀一瓢冷水,牛饮一气,那种惬意的时光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小麦一干,便开始打麦。那时没有水泥地,为防院里的泥沙混进麦粒里不好清理,小麦脱粒前得弄一个临时打场。乡村庄户人家多养牛,于是母亲把捡来的新鲜出炉的湿牛粪在院里分成七八小堆放好,在牛粪上浇几瓢水,拿扫把刷刷刷搅和几下,和匀,再把牛粪糊糊均匀地扫到院里各个角落,晒干,一块简易的打场便大功告成。或许,没经历那个年代那种情形的人,绝对想不到,用牛粪涂扫出来的打场,居然像水泥地一样牢实,可以减少灰尘,防止沙粒和进麦粒里。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把晒干的小麦连秸秆背回来,码在打场上,若是干不透的,就根着地头朝天,把麦子一把把地倒立在院坝里。一捆捆的麦子在院子里铺排开,像极了列队的士兵,麦穗则在空中开成了无数金色的笑脸。把干透的小麦铺成“非”字形,麦穗头朝里,穗搭穗,茶余饭后得空了便拿连杆一下下地打。那时没有打谷机,农村大多都是这样打麦的。记忆中,山区学校的老师都是山里土生土长的,也善于体谅山里的孩子,一般不布置课外作业,无论放学后还是周末。于是我们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参与家庭劳动,打麦脱粒也是常常参与的劳动。拿连杆在“非”字中间“嘿哧嘿哧”对打,连杆“啪啪啪”有节奏地你起我落,便有麦粒脱落的沙沙声随之响起来。那“沙沙沙”与“啪啪啪”的声音是乡村四月丰收的协奏曲,那是农民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出来的幸福之花绽放的声音。有时候,对方稍不留神,对打的两根连杆就会在半空打架,“噼里啪啦”一声脆响,便传来相互抱怨和嬉笑怒骂声。在那嬉笑怒骂里也不时看到麦粒高高飞扬,连同麦粒飞起的还有麦秆和麦芒的碎屑,在空中像飞雪一样飘散,弥漫,连同麦粒飞扬的是妇人丰收的喜悦。
把麦粒像金字塔一样堆在场院里,脱过麦粒的麦秸一捆捆排放在打场四周,迅速围成一圈麦草墙,既有利于晒干麦秸便于储藏,也防白天家里的鸡跑进场里刨食而污染了成堆的麦粒。
夜晚,打麦打累了,就躺在麦秸上休息。老家的人是淳朴的,以前在老家大部分人家都没有围墙,不少时候,忙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喜欢相互串串门,东家长西家短地相互关心走访一下。打麦时节,打场也成了休闲、聊天的好去处。那时候没电视,亲朋好友就三五成群,在星空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说话,哪家的小麦丰收了,哪家的羊群走失了……在纯朴的村庄,村子的琐事没有多少秘密,这也为大家互帮互助提供了便利。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也就是村里的事。
五月的天是火辣辣的,骄阳似火,热浪翻腾。五月的夜晚是晴朗的,晴朗的夜空澄澈透明,没有一丝浮云。累了一天,我们干脆把铺盖卷搬到院坝里,闻着麦香,做着清梦,享受五月给我们的倾情馈赠。在院里用麦秸捆立起的小人围成一间卧室,再在地上铺一层打散的麦草,再把褥子和床单之类的铺在麦草上,简易的床就铺成了,姐妹们在院里打打闹闹,追逐嬉戏,玩累了就躺在床上看星星。
五月的夜是宁静的,五月的夜空是深邃的,澄澈的,是典雅的。点点或明或暗的繁星在夜空闪闪烁烁,明灭可见。躺在院坝里,仰望灿烂星空,感觉是那么奇幻,美妙。
五月的夜风,微凉,轻轻拂过齐齐整整像卫兵一样排列四周的麦秸,发出微微的沙沙声,偶尔也有院子里石榴花落地的声音,还有时而传来的远远近近的犬吠声。在这样的夜晚,远处山谷里杜鹃夜啼的声音,一声声如泣如诉,却似乎从未间断,使山村的夜晚显得别样凄凉。恍恍惚惚间,思绪飘得很远,人也变得特别多愁善感与忧伤。
夜渐深,山村终于在凄清的鸟啼与零落的犬吠中渐次睡去。一夜无话。
天光渐亮,山村又在鸡鸣犬吠中悠悠然次第醒来,踩着细碎的星光,母亲连同山里那些勤劳的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打麦结束了,该是扬场晒麦子了。那时候,全村只有一架手摇的扬风机,却是村里最先进的机器了,打麦时节,大家就排队轮流使用。扬风机大致一人多高,尾部有个出风口,左侧下端有个斜斗,右侧为圆形的大风箱,里面装有一风轮,风轮两端以木柱支撑在风箱两侧进风口中间,前端接一个铁制摇柄。扬风机料仓上大下小,底部是个长方形窄口,下有一个铁片,相当于料仓的门,外侧连一销子,有上、中、下三台档位可控制料仓下料大小和开关,把销子一抬到最上面,门自然关闭,下还有三档,每一档下料大小不同。把麦子连同细碎的麦芒之类的倒进仓斗,扬谷时,用右手摇动风轮并以快慢控制风速、风量,左手调整连接进料口的销子以控制进料量。随着风轮摇动,同时拿下销子打开仓斗门,风从进料口下端朝出风口呼啦啦喷薄而出,干净饱满的麦粒便直泻而下,直接经内侧斜漏斗坠入扬风机下面的簸箕里;而干瘪的麦粒较轻,自然被吹至外侧斜漏斗,落入另一边;杂质、草屑、瘪粒、秕子等随尾部的另一出口随风吹出。要是嫌扬得不够干净,类似的工作流程还可以再来一遍。那时候,我也常傻乎乎地看着飞扬的谷草屑,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
扬风机扬干净的谷物就可以淘洗晾晒。淘洗也是一项技术活。把小麦倒进接满水的大盆里,翻动搓洗,里面不溶于水的沙石就会随重力沉底。把上面的小麦捞出来放进另一个盆里过一道水,便可以倒到簸箕里晾晒。底下有沙石的小麦则连水舀到瓢里,右手一边缓缓倾倒一边均匀晃动,随有规律的晃动,较轻的小麦随水流到下面接好的盆里,而重的沙粒依旧沉底,如此反复,最后就把小麦淘得干干净净。等小麦晒干,背到溪边的水磨坊磨成白面,过筛,就可以吃上喷香的白面粑粑了。
那个年代,生活极其清苦,却每一天都是回忆。
编辑手记:
读刘绍良的《心嗅梅香》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土地和劳动真诚的热爱,他用生动有趣、亲切浅近的语言分享在一方地域的经历见闻,科普当地的饮食文化、风情民俗、农业活动、地理信息等。作者对农人也表现出亲近与喜爱,无论是那些散发质朴之美的少数民族小女孩,或是乡音独特、热情温暖的凤羽民工,抑或是专注梅子事业的热情好客的金泉一家……在作者笔下都体现着人性的美好。作者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把乡土生活纳入审美视野,不断拓宽美的范围,使更多人能感受到如梅香一般纯洁又凛冽的生命之香。
在乐祥涛的《小叔的幸福时光》里,小叔的形象在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个故事里变得丰盈、具体:从热爱音乐、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到专心钻研农机操作的机械能手、靠种养殖业发家致富的农业能手,再到爱护侄儿、敬重兄长的好叔叔、好弟弟……而小叔的故事,也反映了伴随祖国进步一同成长起来的农村人,他们乘着祖国发展的春风,释放着自身的能量,不仅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身边许多的人。
罗廷辉将乡村变化聚焦于家乡一个名为“五里坡”的地方。五里坡曾是一块作者放牧的野地,他亲眼见证了那里因修建公路而经历的变化。在中国,有太多的“五里坡”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原本封闭贫穷、偏安一隅,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修建,逐渐向外界敞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青壮年劳力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村民的意识也在悄然转变,人们不断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张凤姬的《梅子青青收麦忙》展现了大理鹤庆五月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割麦、打麦秆、扬场晒洗麦子、做面汤、舂青梅……作者与亲朋好友共同劳作的美好画面,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扶持的和谐关系。根据季节时令耕种、收获,通过劳动换取粮食,也反映了农人对土地的依赖与爱,以及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利互惠的平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