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市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其绿色防控
2022-11-23王春兰梅爱中钱爱林崔劲松
王春兰,梅爱中,钱爱林,崔劲松
(江苏省东台市植保植检站,江苏 东台 224200)
地处苏北沿海的东台市麦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频率明显上升,发生危害程度加重,成为影响当地小麦生产发展的重要病害,已引起植保部门的高度关注。该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脱氧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会污染籽粒,造成严重减产降质。东台市为了控制该病发生,保障小麦安全生长、提高产品质量,集成了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配套技术,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一、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世界范围内温暖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毁灭性小麦病害。小麦赤霉病可以危害小麦幼苗、茎秆和麦穗,苗期形成苗腐,拔节期形成秆腐,穗期则造成穗(粒)腐。其中穗(粒)腐损失影响最大,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
1、小麦产量下降
小麦赤霉病中度流行年份,即最终穗发病率在21%~30%时,产量损失可达10%~20%;大流行年,即病穗率大于40%时,产量损失达20%~50%,特大损失田块产量损失达60%~70%。
2、病麦含有毒素
与减产相比,镰刀菌可产生十分庞杂的真菌毒素(DON),食用病麦后,人会出现眩晕、腹泻、发烧、恶心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甚至影响生育和免疫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世界各国对小麦DON 毒素污染程度均有严格规定,国际贸易中也将小麦及其制品中DON毒素含量作为重要的质量检测指标[1]。
3、发芽率下降
小麦感染赤霉病后,种子发芽率下降,出苗率差。中等偏重以上发生的田块不能作为种用。
二、东台市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现状
1、流行风险居高不下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发病面积明显呈扩大趋势,据报道,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一般3~5 年大流行1 次,2~3 年中度以上程度流行1 次[1]。2021 年,小麦赤霉病大面积病穗率平均为0.35%(0%~13.3%),病指平均为0.12(0~6.5),发病面积13.29 万亩。自然病穗率平均为58.86%,病指平均为34.85,个别北方品系试种田块病穗率达70%以上,自然发生重。据统计,2010~2022 年连续发生,其中 5 年重发,3 年中等偏重,3 年中等偏轻。
2、菌源基数较大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稻桩、玉米秸秆及杂草残体等,病害初侵染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
通常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通过风雨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后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入。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
东台市稻麦连作区稻桩潜藏的病菌数量较多。据调查统计,近5 年平均稻桩穴带菌率21.49%、枝带菌率5.96%;发生中等偏轻的2020、2021 年稻桩穴带菌率分别为11.04%、10.51%,枝带菌率分别为1.08%、1.22%,说明东台市赤霉病菌源基数较大[2]。
3、气候有利于病害流行
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小麦扬花期遇连阴雨有利于病菌侵入,灌浆期遇连阴雨有利于病害扩展。温度≥15℃即可发病,发病较适气候条件是温度24~28℃,相对湿度80%~100%。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可知,近5 年4 月中旬至5 月中旬40 天内平均雨日15.8 天,雨量89.36 mm,温湿气候有利于病害流行。
4、品种抗性不高
东台市大面积小麦种植品种归纳起来有3 大类,即扬麦、宁麦和镇麦系列。从近几年赤霉病发生情况可知,这几类品种均不抗赤霉病,大发生年份自然病穗率、病级均较高,但轻于北方小麦品种。由此可知,现阶段难以依靠品种抗性控制赤霉病的发生。
5、高效药较少
目前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大致分5 类,即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咪鲜胺及其复配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剂;苯并咪唑类及其复配剂。使用时间近30 年的多菌灵及其复配剂,近年来抗性检测发现病原菌抗性比例迅速上升。东台市采样送检结果表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达高抗水平,近5 年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频率平均为34.39%(0~63.33%),此类药剂对赤霉病防效极差。大面积应用结果表明,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和戊唑醇及其复配剂防治效果较好,目前还没有非常高效的药剂品种。
6、现有耕作制度利于病害发生
东台市小麦种植80 多万亩,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多数为稻麦轮作。目前大面积水稻种植品种为粳稻,收获时间在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小麦播种期集中在10 月底至11 月上中旬,时间推迟大概5~7 天;小麦齐穗扬花期集中在4 月下旬,最迟5 月上旬,增加了与高温高湿天气的相遇机率。因此,每年都有部分田块小麦扬花期与高温高湿天气吻合,病害发生加重。
三、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配套技术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治措施。传统防控方法是化学防控,不仅农药用量大,而且防治效果较差。近几年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小麦赤霉病防控总体思路,即充分用好已有抗性品种,积极推进健康栽培,应用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全程管控。
1、加强农业防控措施落实
(1)大力推广耐病良种
近年实践表明,在相同发病程度和防治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受害程度、毒素产生水平、药效均差于抗耐病性优质品种。东台市要尽可能种植扬麦、宁麦和镇麦系列小麦品种,不种北方品种。同时,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
(2)推广健身栽培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还田秸秆深埋或无害化处理,减少菌源基数。引导农户适期播种,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控制群体,培育壮苗,构建合理群体,增强抗病能力,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田间小气候。
2、预测预报
严格按照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在系统调查监测和大面积普查基础上,及时与气象部门沟通,掌握天气变化态势。既要结合本区域气候特征、品种特点、菌源情况和病害流行规律作出中长期预报;又要突出关注抽穗扬花期温、雨、雾、露,分析赤霉病发生趋势,准确发布信息。
3、科学开展化学防控
(1)适期防治
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一般年份在小麦齐穗零星见花(扬花10%左右)全面用好第1 次药;如抽穗前田间湿度很大,或天气预报扬花期有连续降雨,首次用药时间可以提早至齐穗期,雨停立即全面补药,隔5~7 天用第2 次药,看天用好第3 次,药后遇雨水冲刷需及时补治[3]。
(2)药剂选择
选用高效低毒、低用量药剂,如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用足剂量,科学合理轮换用药,提高防效。停用苯并咪唑类的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剂,切实降低麦粒的药剂残留。
(3)加入有机硅助剂
应用有机硅助剂有助于药剂扩展到达发病部位,保证防治效果;还能提高药液耐雨水、雾露冲涮能力。
(4)改进施药技术
大力推广自走式高效喷杆喷雾机和静电喷雾器,用足药量、水量,杜绝药械“跑、冒、滴、漏”,对准麦穗喷施,保证防治效果。
4、强化统防统治和示范引导
按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求,围绕“县有示范区、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方”目标,统筹防控资金592 万元,采购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等高效药剂50.24 吨,实现了全市小麦一次用药全覆盖。通过示范防控新型技术、新型药剂、新型药械,发挥由点到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绿色防控覆盖率。全市有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70 个,通过全承包服务、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开展统防统治,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80 多万亩次。最终调查,专业化防治区小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明显低于粮农分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