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画家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
2022-11-23张晓辉
□张晓辉
美国当代水彩画家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以其严谨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松动的笔触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颇多好评。他的水彩人物画并非一味追求视觉表面的相像,而是更加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微妙情感转变,因此也可看作画家本人的“情感风景画”。本文重在梳理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特色,以求在欣赏画作的基础上,能在其水彩画中汲取一定的水彩画创作营养。
一、特德·纳托尔简介
特德·纳托尔1949 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他的母亲是一名画家,在特德·纳托尔的儿童时期,他就从母亲那里看到了查尔斯·雷德的水彩画,这也在幼小的特德·纳托尔心里种下了一颗水彩画的种子。直到高中时期,特德·纳托尔的老师帕特·杰克逊正式将他带入了水彩画的领域,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大学时期特德·纳托尔就读于美国科罗拉多艺术学院,这为他的水彩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特德·纳托尔又有了一段随军插图画家的独特经历,这训练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当下,特德·纳托尔在世界各地的水彩肖像画训练班里担任老师,其作品屡次获得全球各种重要水彩画展览的奖项,并被私人和公共机构收藏。
二、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材料选择
水彩画创作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对创作所需的水彩画材料也有着相应的要求。水彩纸张的分类按照表面肌理大致有粗纹、中粗纹和细纹的区分。粗纹纸表面纹理粗糙不平,水彩颜料的颗粒容易沉淀在纸张表面,因此这种纸张更适用于风景画的创作,以便描绘自然肌理。中粗纹纸的粗糙程度介于粗纹与细纹之间,肌理适中,表面坚固不易起毛,因此适用于各种题材的绘画。细纹纸表面肌理平滑细致,便于细节的深入刻画,但其吸水性较高,而且表面不耐反复摩擦,不易涂改,因而更适于细腻画风作品的使用。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只用阿诗300 克细纹纸,其表面相对光滑的肌理效果更适于他的水彩人物画创作,纸张的肌理更能凸显人物肌肤的光滑与色泽。而水彩画颜料更是品牌众多,品质高低不一,颜色的透明度、沉淀性、耐光度等都有所不同。特德·纳托尔的调色盒里一直保持着16 种颜色,在这有限的16 种颜色里,他可以调出自己需要的任意颜色。这也提醒我们,在真正的水彩画创作中,并不需要特别多的颜色。水彩画用笔按照笔头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圆头笔、平头笔和榛形笔,不同的笔型通常应用于不同的水彩画创作领域。而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用笔极为简单。无论尺幅大小,他从始至终都用一支16 号的拉法埃尔牌圆头笔,大到背景的铺设,小到五官的深入刻画,他都是用一支16 号的圆头笔画出。单是这一点,我们也可看出他对水彩人物画创作技法的熟练掌握。除此以外,特德·纳托尔从不用留白胶,也不用剪纸拼贴等其他综合类技法。他仅用一支笔、一张纸(通常不裱纸)、有限的几种颜料便可自由画出心中的景象。
三、特德·纳托尔水彩人物画创作的题材范围
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题材几乎框定在单个人物画中。他的画作中鲜有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哪怕偶尔出现两个人物同框的画面,他也会着重刻画其中一位而虚化另一位。以作品《姐妹俩》为例,这幅作品里,姐妹俩中的妹妹被特德·纳托尔有意在构图上切出去了一半,仅留下一半的脸和自己的姐姐并列在画面之中,画面并未呈现出她们的整体面貌,而是集中于她们的头部,在特德·纳托尔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姐妹俩的惺惺相惜之情。就单个人物而言,特德·纳托尔的兴趣点也多集中在人物的面部而非身体的整个姿态。因此,他的水彩人物画创作以胸像和头像居多。他自称是个“贪得无厌的人物观察者”。他时常会在餐厅、咖啡馆、公车站、电影院门口等地方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表情,一旦发现能够触动他内心的对象出现,他就会立即用相机拍下他们的样子,或是直接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工作室进行拍摄,他的这些水彩人物画都是根据照片进行创作的。他认为他的创作是以光、色、构图为工具来反映自己对人物表情、性格的内在感受。所以,他的水彩画创作对题材人物的选择要求极为苛刻,有些好心的朋友会时常发一些人物照片给他充当创作素材,但能够激发他创作欲望的照片却是极少的。题材人物的选择多数需要他主动出击,且得有一定的运气。如作品《映辉》的女主角法妮莎就是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里的一位咖啡馆女招待,异域风情的面部特征激发了特德·纳托尔的创作热情,画中人物在羞涩中夹杂着一丝温柔,特德·纳托尔通过他的画作来呈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景象。
四、特德·纳托尔水彩人物画创作的构图特色
构图是一幅画作的基础,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在构图上颇具个人风格。简洁的画面构置加之平面分割的背景可以进一步烘托出画面人物的主体地位。严格地说,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在摄影时就已经开始了,但计算机给他提供了一个进一步调整和评估画面构图的机会。在计算机中,他会最终决定将人物放在画面的哪个位置,并进一步推敲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出于画面构图的需要,特德·纳托尔会主观地去掉或留下照片中的事物,这个过程对他画面意境的传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他的两幅有小女孩的作品中,为了显现出女孩的天真烂漫,特德·纳托尔在背景中都加入了简单植物的描画。这种在背景添加实物的处理方式在他的整个水彩人物画创作中都是十分罕见的。除此以外,画面的大小和横竖比例也是值得思考的内容。他的水彩人物画创作背景构图大致可分为三类。
平面笔触类。此类画作的背景近于完全平面化处理,为避免画面的呆滞与刻板,也为了同前景人物形成呼应关系,这类画面背景在平整的颜色上面会出现洗练概括的大笔触,以活跃背景平面。作品《母亲》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画面中的背景在蓝灰色平面的基础上增添了画面上方的紫灰色笔触和画面下方的黄灰色笔触,颜色间的黑白对比不强,因此在达到活跃背景目的的同时,并不显得喧闹。
平面分割类。此类画作的背景采用规整色块平面分割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丰富了画面的整体色彩,另一方面,近于抽象的背景与写实的前景人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互补关系,使画面的整体构成感增强。但看这类作品的背景构图处理会让人不禁想到美国绘画大师理查德·迪本科恩的抽象画作,二者都是简单却精确的平面几何分割,都是各种优雅灰色的集合。作品《约瑟夫的黄眼镜》和《满载而归》都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前者描绘的是特德·纳托尔短训班上的学生,一位退休的男性建筑师,身穿白色衬衫的他在阳光下抱臂而立,身后的实物背景在画面上被处理成红灰色和绿灰色的平面拼接,人物的头部顶至画面上方边缘,整个画面的构图使人物显得自信满满。作品《满载而归》的尺寸不大,在面积有限的背景里,特德·纳托尔细心地用黄灰色、蓝灰色及紫灰色竖向分割画面,分割而出的色块形状在画面里极为考究,画面背景中的一条紫灰色不禁令人想到美国抽象画家巴尼特·纽曼的代表性抽象画,这幅画里的背景就如同《约瑟夫的黄眼镜》里的抽象背景一样,将画面前景的人物衬托得更为突出。
实物分割类。此类画作的背景由人物背后的实物进行画面几何分割。在特德·纳托尔的所有水彩人物画创作中,这类画作的数量极少,代表作有《自画像》。画面中画家本人身着绿色衬衫坐在一把黄色靠背椅上,背景的窗户也被局部呈现在画面之中。即便是这类由实物分割的背景构图,整个画面也丝毫不会使人觉得不适,背景的分割靠近黄金分割点,这使整个背景连同前景的人物都能和谐共处,主次分明。
除此以外,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构图特色还体现在他对画面人物的大胆切割,如作品《光与影》,画面男青年的头顶就被构图削去一半,左手的手指也被切出画面。这种构图乍一看似乎不合情理,但细细品来,又会觉得画面的构图与画面表现的内容高度吻合,男青年为了梦想不管不顾的性格就适于这种打破常规的构图方式,画面也因此传达出一种不羁与自我释放的情绪。倘若留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特德·纳托尔的每幅画作都没有预留出装裱用的白边,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画作构图的精心经营,这种水彩纸张的手工毛边造型使他的画作更为精致且耐人寻味。
五、特德·纳托尔水彩人物画创作的色彩运用
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在色彩运用上极为丰富。为了避免受照片素材的影响,他的素材照片都用黑白打印机打印出来,以获得色彩上的自由。他的绘画不是单纯复制彩色照片,而是为了和观者分享内心对色彩的主观诠释。就整体色彩而言,特德·纳托尔力图做到以下两点。
(一)主观用色
他的用色不屈从于眼睛看到的实际颜色,违反常规逻辑的用色也是允许的,例如,他的代表作《窃窃私语的史密斯》被选上了美国水彩画权威杂志的封面,画面的尺寸不大,内容刻画了一位戴帽子的白胡子男子。一反常态的是,男子的鼻头并未呈现常规的暖红色,而是以淡绿色代之,这可以说是特德·纳托尔主观用色的最典型例子。
(二)在任何色块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色彩
这种方法几乎显现在他所有的画作之中,如作品《母亲》中对头发的颜色刻画,原本栗色的短发在他的艺术表现下变得色彩缤纷,受红色头带影响的刘海与鬓角处的发色明显偏红,向后转至后脑勺,色彩逐渐偏冷,颜色中出现了紫红色与蓝紫灰色,甚至还有零星的绿色,接着到头顶又出现了暖黄色。然而,在我们退远观察时却又发现这些错综复杂的颜色都能和谐共处在一起,这便是特德·纳托尔用色巧妙的直接体现。
除此以外,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用色明显呈现出对暖色调画面的偏爱。这一方面源于拍照时强烈的自然光线,另一方面或许也流露出画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不难发现特德·纳托尔对黄色的热爱。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比例不等的黄色块,或是女子的衣衫或是老人的围巾或是整面的背景。黄色调的广泛使用似乎给他的画面注入了希望的元素,就仿佛凡·高笔下的麦田与向日葵,颜色背后藏着的都是画家内心渴望的真实情感。
六、特德·纳托尔水彩人物画创作的技巧展现
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在技巧表现上极为质朴。为了得到一幅极为准确而详尽的铅笔底稿,他往往要用HB 铅笔在纸面上画4~6 个小时,以期达到形似、神似和内在感情的准确表达。这种缓慢的起稿过程也是他细细体味对象微妙表情和心理的过程。在这个详尽的底稿上,他才可以在接下来的铺色环节做到胸有成竹。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以干画法为主,也就是用透明色在干燥的纸面或干燥的颜色上叠色来获得他所想要的明暗、质感和色彩效果。他在画面上叠加的颜色多达4 到12 层。这种画法并不需要太多技巧上的投入,关键是要在动手画之前对画面效果形成一个构想,并怀着极大的耐心将心中构想的效果落实在纸面上。
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创作的技巧特色还体现在对画面笔触的安排上,这一点可谓是他水彩画的招牌。但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他对画面的笔触安排受到了儿时启蒙对象查尔斯·雷德的影响。他用16 号水彩圆头笔在画面上经营出或平整如背景或点状不一如五官刻画的笔触效果,再加上衣服或发丝的线性笔触表达,使整个画面在点、线、面有机组合之下如同一段交响乐曲,令观者感受到画面的丰富与灵动。
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在创作上谨遵查尔斯·雷德的一句警言:只用手不用脑,不假思索地在画纸上或画布上肆意上色,其结果只能是一团糟。绘画不仅是手上的功夫,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观看特德·纳托尔的水彩人物画,在表面的轻松笔触和多姿色彩下隐藏着的是画家对画面每一处的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