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23江书庆
江书庆 牛 锐
1.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随着国家大健康理念的不断更新,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教育问题再次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医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在2017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稳步发展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调整优化护理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继而在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1]。高质量实用性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高校护理教师队伍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指导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临床经验的护理教师。而护理学“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医教协同”和“双师型”师资的定义
“医教协同”背景下共同组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当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路径,而且是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应当成立行之有效的医教协同协调工作机制,有力加强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护理专业培养工作协调,畅通沟通协商渠道,有效解决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双师”特指的是在高校对从事高等教育的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师资格要求,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和教学业务能力,还要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资格和实践操作经验,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又是衡量“双师型”师资定义的关键所在。具体到护理专业师资层面来讲既是合格的教师,具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业务能力,同时又是护理技术业务骨干,还能够熟练从事各种临床护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护士资格及医院护理岗位操作业务工作经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校内将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传递给学生,又能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创新、科研能力等。这种双向作用可使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有机结合,教学和实践统筹发展,充分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2]。
二、“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现状
以河南省医学高校为例,目前几乎所有医学高校都对护理专业进行扩大招生,从而导致护理专业教师数量紧张、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的凸显,各高校为了解决护理师资队伍紧缺的问题,近年来医学院校引进大批青年护理教师,此部分新进护理教师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学和临床经验均相对缺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护理专业教师无法享受临床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上理论和实践融合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专业结构方面,各医学高校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强、应用性专业学科力量则较弱;在教学上,高校专职理论教学的教师配备到位,临床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弱。很多学校尽管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往往流于形式,不利于将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重视教学的开展形式,忽略培养质量。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在“双师型”教师师资培养问题上出现了理解的偏差。表现为仅仅追求具有职业资格证的教师数量,忽略对教师临床带教能力的培养。三是专业人才引进政策上依然不匹配,影响“双师”教师工作的整体推进。目前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层次上上,往往优先考虑的是高学历,对“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招聘重视度不够[3]。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卫生事业需要的护理人才主要是实用型、技能型,不仅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具有熟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而且具有扎实的医学及护理专业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备使用新仪器,学习护理新理念的能力。在国家支持严把医学人才质量关的大环境中,具备护理专业学历+实践能力+资格证的复合型人才势必会越来越多的受到就业市场的欢迎。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恰好是为国家培养此类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大健康的理念。在培养这些国家和社会急需人才的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将会承担起重要的任务。“双师型”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双师型”专业师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大多从事多年临床护理岗位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他们能将临床工作中收集的典型病例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能够使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的有机结合,丰富了课堂的多样性,提升了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二是“双师型”教师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师型”教师既参与校内教学活动,又带教学生的临床教学,在校期间理论课上利用临床护理基本理论的阐述,在见习中引导学生将校内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病例衔接并进行有效分析,通过模拟场景、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临床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三是“双师型”教师具有最新的护理理念和操作的优势。“双师型”教师熟悉临床护理环境,对现有护理技术有成熟的应用经验,同时又会应用现代护理理念和最新护理技术,可以将最新的护理进展和新型技术引入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双师型”教师不仅仅能及时向护理专业学生教授临床护理知识的新理念,并能将课本知识和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协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护理技术,使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适应护理行业的发展[4]。
四、实现“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师培养模式途径
(一)认真落实国家医教协同政策
在国家体制影响下,医疗单位实用性护理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时,大多需要层层审批手续,虽然国家政策导向有一定的影响,但更多影响是来自主体主管部门的人才管理制度障碍。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法规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更新传统的用人观念,规范人才引进制度,保证人才流动渠道畅通无阻,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充分落实医教协同理念,是政府优先要考虑的[5]。
(二)重视校企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搭建平台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利用高校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平台,鼓励高校加大校外实践基地投入的基础上,医疗单位在其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承担高校教师和护理学生的见习、实习、科研训练项目开发的相关花费,从而推动临床基地教学、科研、实习、就业一体化,促进学校教学及理论研究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医教研协同发展,共同提升护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制定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办法
“双师型”政策落实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双师型”建设制度想要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一个系统、完善的制度环境。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需要高校、临床基地、护理行业、当地政府等多方联动,协调共同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增加约束力,同时建立“双师型”政策的法律保障;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调动各利益方参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各相关单位通过课题申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制定出符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的规章制度[6]。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人才评价方案
一是要制定相应的“双师型”师资职称评定标准。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和工作待遇等方面上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特殊对待,形成可行性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觉提升自身“双师”素质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7]。提倡新进高学历青年教师,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这部分群体积极参加“双职称”的项目的评定。二是要优化“双师型”师资的评价体系。在保证具有教师资格及基本业务能力的基础上,重视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考核。对承担临床带教指导老师实行职业技能提升制度保障,不断更新操作、分析、技能及解决临床技术难题等实用性能力的培训和考核。三是医院护理部承担着临床护理业务与教学管理的工作,是连接实践与理论的重要平台,在“双师型”护理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应加大护理部在人事制度管理和协调方面的参与力度,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职称晋升的激励保障制度,能够为促进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提供参考[8]。
(五)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课授课能力,而且还需具有娴熟的护理专业技能。高校教师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临床知识技能的实操能力,真正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
(六)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引进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经验丰富的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有主管护师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作为引进“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不断优化学校专职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外聘教师作为护理双师型师资的重要部分,并建议将外聘兼职教师作为学校的特殊性人才对待,并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政策。
(七)深入合作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护理学专业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协同育人的优势,通过校医共建、校企共建等方式,不断丰富办学资源,推进“优质课”建设步伐,完善“项目化”教学改革。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优秀护士长、高年资护士等多位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三甲医院护理学有关专家莅临学院授课、讲学,他们在指导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也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临床上最新的实践经验与知识,同时将部分实践课程移至医院进行授课,既实现了床旁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在国家医教协同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层面已经提出明确的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护理专业实践性和实用性比较强的特点,护理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建设是高校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最迫切的需要。当前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国家、高校、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不断努力,“双师型”护理专业师资必将成为培养我国实用性护理人才必不可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