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制度实践效果研究

2022-11-23李黎娥

山西青年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证书制度

李黎娥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 昆明 651701

“1+X”证书制度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教育领域步入的新篇章,还意味着传统教育受到了新式教育的挑战,只有本科高校从理论型教育逐渐过渡成为应用型教育,才能够让“1+X”证书制度在本科教育中真正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有必要对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制度实践效果进行研究,以此来找到学前教育专业真正的发展方向。

一、“1+X”证书制度综述

“1+X”证书制度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种处于探索阶段的教育发展方向,因为其制度正处于开发阶段,所以必然会在教育过渡期间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通过将学前教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落实证书制度,可以让学生在教育结束后直接获得足够的个人实践能力,对于教育者而言,“1+X”证书制度意味着教育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效果。

“1+X”证书制度中的1代表着学历证书,而X则是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全面落实“1+X”证书制度之后,学生需要在学校中考取基本、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其中基本职业技能证书属于同专业的基础必备证书,而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则能够代表着多个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基本后续都会走上教学岗位,所以在“1+X”证书制度下应该注意获取各类教学型证书[1]。

对于本科高校而言,“1+X”证书制度属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个发展方向。从实践角度出发,“1+X”证书制度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品牌课程建设。通过将品牌课程作为专业教学切入点,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水平。第二,专业实践教学。引入证书制度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学校中获取足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为专业能力的实践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教学队伍建设。要通过强化教学队伍建设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进而保证教学质量。在“1+X”证书制度影响下,传统教育模式将会发生改变,所以应该注意革新教学队伍来使“1+X”证书制度得以顺利落实。

“1+X”证书制度的出现意味着传统高校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能够在强化人才实践培养的同时让培养出的学生满足社会的实际要求。通过将1作为学习基础,然后将X作为学生的能力拓展方向,能够让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变得更加明确。而且通过“1+X”证书制度还能够克服传统教育中过度关注理论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高效发展,满足社会用人的实际需求。

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证书教育融合的冲突性

“1+X”证书制度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全新的要求,国家在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期间确定了学校教育专业能够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面对考证问题时,很多学校为了鼓励考证往往会将证书作为限制毕业的条件,进而影响到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2]。对于证书制度而言,X证书并不是在原有教学内容中额外单独添加一门课程,而是将原有课程内容与证书课程相结合,以此来为学生今后的证书考取带来帮助。但是因为原有课程、证书课程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极大,所以往往很难实现课证教育融合,课程设置的难度将会出现大幅提高。就目前而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结构正处于横向闭环式发展,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则属于纵向单进程发展,因此从课程角度出发,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保证“1+X”证书制度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开发冲突

课程是高校人才教育的重中之重,课程开发主体能够决定课程的最终质量,通过将证书制度试点要求与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要求相结合,能够实现教育实践化,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与传统教育之间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的高校课程开发难度极大,只有找到传统理论教育与证书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够有效提高课程开发效率。而且对于学校而言,传统教师并不具备证书教育的能力,而证书教育中的教师则缺少高校教学经验,这意味着两者之间的课程融合难度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将会随之增加。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理念的革新

(一)艺术技能课程理念向保教课程理念进行转化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技能考核主要偏向手工、美术、音乐、故事讲述等技能,尽管招聘面试对艺术类技能有所偏向,但是对于专业幼教行业而言,保教技能才是关键。因为在教学阶段,艺术类技能往往很难有机会展示,所以大学期间的学习的技术技能很容易荒废,而保教技能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对于学生而言,艺术技能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锦上添花的内容,而保教技能则是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只有在课程教育期间重点关注传统教育与“1+X”证书制度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够将原有的教学理念革新为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将幼儿安全防护、生活照顾等内容纳入核心教学中,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具有规范性。

(二)理论型课程转化为应用型课程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所以在课堂教育中,理论、实践内容往往会长期处于失衡状态。而在“1+X”证书制度的影响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通过理论、实践综合的方式来打破固有课程形态,进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框架。专业教学可以试着从岗位内容划分工作任务,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实践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所以应该结合证书制度与工作领域、任务、能力等多种因素,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岗位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专业素质[3]。

(三)分科性课程转化为综合性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需要注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体系与如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方向有本质差异,在新的理念下,应该注意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以多元化为核心来全面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而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艺术技能,还应该具备沟通协调等一系列能力。所以原有的课程体系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向着综合性课程进行过渡,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进而为“1+X”证书制度的全面落实创造先决条件。

四、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1+X”证书制度实践路径与效果分析

人才培养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便是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过结合新时代需求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重构与优化,能够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变得更加完善。A高校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便在“1+X”证书制度的影响下开启了教学革新与优化,希望通过全面更新传统教育内容来推动学校教育专业的全方位发展。

(一)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A高校为了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将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作为发展指导,贯彻落实了“1+X”证书制度精神,强化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教学优化,高校将专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了共识,进而实现了一套以毕业要求为核心的课程目标计算达成度计算方法。即通过在课程矩阵中将课程目标作为支撑类分别计算不同目标的教学达成性,以此来完成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判断。在此期间,达成度评价可以分为直接、间接两种方式,直接评价可以利用过程考核等方式来掌握达成度情况。而间接评价则能够将访谈、学生反馈等方法当作主要评价手段,这样便可以有效确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可以将学前教育期间的“班级管理”内容与毕业要求进行权重占比,以此来计算毕业达成度[4]。幼儿班级保教、安全管理、班级工作评价等内容可以综合归纳为三点,即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落实教育活动的能力、保教与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通过构建足够清晰的学前课程矩阵,能够实现对影响毕业各项要素的量化,进而发挥出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基础性作用。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体系框架,规定了学科门类的组成与不同门类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将课程结构看作一个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A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最开始提出了“一践行、八能力”的毕业要求,课程结构包括有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一系列内容,各种课程体系在教学期间多次被修改、优化。如今的课程结构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等多个模块,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是以课程目标、毕业要求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块,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素质。在“1+X”证书制度影响下,高校可以选择在专业拓展课程中额外选择幼儿照护等内容,同时适当调整规划课程与实践内容,便可以让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的证书考核变得更加顺利。

(三)课程内容

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高校需要根据证书考评、培养与毕业目标等要求来合理优化与传统课程结构,进而让学生能够结合课程目标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并实现课程目标、内容相互之间的顺利对接。课程内容是否科学、全面将会决定学生在高校中的实际学习内容。例如,若将“能在毕业后进行幼儿教学”作为高校毕业要求,就必须让学生在校园中掌握诸如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保育、学前班级管理等一系列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所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应该注意学生课程的综合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教育,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在诸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养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对于课程内容而言,高校应该综合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来保证教育的前沿性,如果长期不更新教材、教学方式,就会导致教学案例逐渐脱离实际,进而影响到学生步入社会时的融入感。幼儿教育的变化必须在教育中有所体现,否则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就将会大打折扣。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指的是对制定好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进行实践。这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教育的必备环节。“1+X”证书制度理念下的课程实施需要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毕业要求作为落实方向,以此来满足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在此期间,高校不仅需要注意学生才能建设,还应该注意优质教师队伍的构建,以双师教育作为队伍发展理念来提高教师队伍素养。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足够强大的教师能独立完成学生的理论、实践双向教学,进而保证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在教学阶段,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学生、学生小组、教师三位一体的专业多元化评价来判断教学质量,作为整体性评价,多元化综合评价无需成绩等内容进行判断,只需要评判革新后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差异性,这样有助于掌握“1+X”证书制度的真实落实情况,并让今后的教育阶段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五)课程教育评价

在教学阶段,预习、课堂测验、课后考核能够组成评价标准。课程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符合毕业需求。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定性、定量评价的使用,以此来判断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各门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为了确保课程评价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校需要注意完善课程修改制度,以此来助力高校逐渐完善教学内容,最终明确专业教学模式[5]。

A高校通过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结构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对传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质量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教学评价来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持续优化与改进,进而形成以就业导向为核心的应用型专业教学。

综上所述,在“1+X”证书制度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化与改革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通过不断完善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相信随着更多人意识到“1+X”证书制度的重要性,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制度实践效果一定会变得更好。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证书制度
IES四大核心期刊证书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收录证书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安徽医学》统计刊源证书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