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22-11-23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王凡友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 王凡友
高中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之一,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习过程,导致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并不匹配,使教育一度陷入困境。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教育目标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山东省新高考就是建立在核心素养基础之上的全新的教育评价方式,这也使得核心素养成为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共同发展的目标,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山东省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以历史习题为核心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史料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依据,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跨越时空的背景下厚植家国情怀,使其更积极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
一、教师需要在观念革新中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保障高中历史教学能力与山东省新高考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首先需要准确地定位自己,改变以往以历史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将历史课堂转变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价值观的平台。此观念的转变是让教师摒弃以往“唯分数论”的理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其次,历史教师需要转变教学主体,由以往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引导。历史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探究历史,让学生能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且辨别历史的本质,真正地以史为鉴。最后,教师要从自身出发,树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态度,加强自身对核心素养内容的解读,并且能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做到核心素养的渗透。只有创新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唯物史观的培养
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记忆。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进行历史知识点的灌输,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相匹配,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教师需要转变应试思想,利用更直观和清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也让学生能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帮助学生形成唯物史观。
例如,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阐述,讲述自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因为学生缺乏一个宏观的历史知识背景,所以不能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历史分析,教师可以结合PPT课件资料为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学生对历史背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从“太平天国农民”“清政府官员”“帝国主义官员”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这些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并对自己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阐述。扮演“太平天国农民”的学生能体会到清政府的压迫,以及带着绝望去斗争的心情,也能了解到农民阶级的斗争性与局限性。其他学生也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既体现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历史解释的培养
历史解释能力是指学生能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和客观的评价,这既是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育指导,并通过教育资源的延伸,让学生解读整合资料,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仍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仅依靠教材内容开展灌输式教学难以让学生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育资源的延伸。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太平天国奉天讨清檄文》的史料,让学生阅读这些史料内容,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翻译。通过史料的解读,学生能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其次,教师要结合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所作所为。运用史料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分析与解释,能让学生理性地分析和客观地评判历史,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高。
(三)历史理解的培养
历史理解需要学生阐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但是每一个人的思维不同,对历史的理解也不同。教师需要让学生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含义,并加强对历史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辩证能力。
例如,在讲述《百家争鸣》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PPT课件或者史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主要的代表人物与观点。但是仅依靠史料难以让学生在分析当中把握历史的本质,所以教师可以开展“百家争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是感兴趣的观点,然后自主地收集历史材料,在了解其中精髓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针对“治国问题”进行辩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编排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剧,让学生分别扮演韩非子、老子、孔子等人物,结合其思想和主张重演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跨越时空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与意义。
(四)时空观念的培养
历史是一门以年代为线索的学科,学习历史需要把历史中出现的时间、人物关系、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按照正确的方式排列组合,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历史的发展走向。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需要立足于时空观念的培养来开展教育指导,让学生拥有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思考的能力,把握历史的变化与延续,进而突破种种障碍,了解到历史的真相与本质。
以《西安事变》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幅“华北”地图,使之了解这幅地图是日军侵略的重点,然后将这幅地图与西安的地理位置相对比。通过历史资料,学生了解到西安紧邻抗日前线。之后,教师要通过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对当时国共两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方面进行深度的分析,使之了解,只有两党合作建立统一的民族战线,才能抵抗日军的侵略,因此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通过历史资料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为学生构建一个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也让学生能置身于当时的大环境,使之了解整个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五)史料证实的培养
史料证实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多个方面收集史料,并对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在运用史料证实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不断地从丰富的史料当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形成担当历史责任的胸怀,在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
例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历史上中国人对大海探索的史实资料,让学生理解中国人对大海的探索,绝不是殖民与掠夺,让学生学会分辨信息,提高鉴别能力,正确地使用史料。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能让其形成担当历史责任的胸怀。
三、结语
山东省新高考要求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促使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并积极革新教育方式。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让学生真正地读懂历史,并且以史为鉴,促使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