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以中国画课程为例
2022-11-23唐清华
□唐清华
培养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根本任务。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需要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与岗位能力的全面衔接。基于此,本文以中国画课程为例,就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近年来,包含高职在内的美术教育专业,都将基础美术教育的现实需要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新目标,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从实际来看,整体的改革还停留在表层,如只是简单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示范能力的培养等,而且没有相应的标准为参照,致使最终的成效相对有限。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最根本和深层的角度来思考,真正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实现专业教学和行业能力的全面衔接。
一、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中国画理论教学改革
近年来,无论高等美术教育还是基础美术教育,都要求从更加宏观和多元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由此,综合、文化、情感、素养等成为新的关键词。事实也正是如此,包含中国画在内的各类绘画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一个文化集合体,也是创作者情思的凝结。所以,中国画理论教学的视角也应该更加开阔。
首先,关于中国画本体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第一是从美术语言的角度。美术语言是直观的呈现要素,包含构图、色彩、肌理等,用于表现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第二是从传记的角度,即谁在什么时间、什么状态、基于什么目的创作了这幅作品;从作品的实际效果来看,是否表现了其创作初衷。第三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即将作品和作者放到历史这个宏观语境来考量,重点思考两者与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第四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即从某一个画派、某一种艺术思潮出发,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历史,以及这幅作品在这个画派和思潮中的地位。第五是从大文化的角度,即跳出中国画本身,朝着生活、宗教、民俗等方面扩展。例如,《清明上河图》就堪称北宋的文化百科全书,我们可以通过它对当时社会的整体发展有全面的了解。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学,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可以真正将中国画理论学习扩展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满足美术教育对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其次,在中国画扩展教学方面,要先后引入书法和民间美术两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书法本就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素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其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集中展示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通过书法学习,学生可以对中国画的品格、内涵和气度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很多中国画作品中的题画诗,更是了解和体验作品的一把“金钥匙”。为此,高职院校应开设简单的书法基础知识、书法历史、书法美学等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如果学时有限,则可以适当减少素描、油画等课程时间,使之成为中国画学习的重要辅助。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对民间美术有充分的重视。中国画并不局限于工笔和水墨写意,民间美术中的很多画种同样也属于中国画。而且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中国画教学中也要适当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特别是在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入选到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民间美术形式,更应成为重点学习对象。教师既可以带领学习进行田野采风,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也可以举办专题创作展览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引入,让学生对中国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中国画技能教学改革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善于利用美术技能进行创造。所以在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技能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局限于技能层面,而是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技能和素养的双丰收。具体来说,整个技能学习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素描基础教学。无论何种形式的绘画,素描基础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内容侧重和学习程度上有所区别。从中国画的角度来说,素描基础教学要采用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训练方法,重点在于对结构规律的掌握。教师可以取消几何形体和石膏像的练习,让学生直接进行人物速写、素描头像的训练。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造型训练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一个审视和感受客观对象的过程,并允许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个性表现和发挥,不能简单机械地以像和不像作为评判标准。
第二阶段是临摹教学。如果将中国画学习比作走路,那么临摹就是一根拐杖。结合中国画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形式的实际情况,在第一步临摹训练中,教师可以将工笔花鸟和人物的临摹技法整合在一起,花鸟以宋代为主,人物以晋唐为主,以此来训练学生对笔墨和造型法度关系的理解;在第二步临摹训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以“讲究无法而法,讲究我用我法,讲究非画之本法”为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临摹对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同时启发学生要多比较、多注意规律的总结等。
第三阶段是水墨构成训练。在以往的绘画学习中,多数学生都有着较强的具象造型能力,但是在造型法则、构成能力等方面却较为薄弱,直接影响了艺术的直觉性、敏感性,间接影响了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显然是与美术教育目标相悖的。所以,水墨构成也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必修课。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以往整体观察的局限,引导学生从一个角度切入,如只看虚实关系和笔墨趣味等,然后从局部延伸到整体。只有形成了这种习惯和意识,学生才不会在一些现代性较强的作品前茫然失措。在作业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构成原理组织绘画,充分发挥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第四阶段是写生训练。写生是中国画训练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接近生活和自然,发现二者美之所在;二是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欲望;三是让学生在真正的创作中检验自身的技能掌握情况,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整个写生训练过程的关键在于“笔墨随心”,即创作者的造型、色彩、用笔、用墨等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敢于表现自己的真想法、真性情。
第五阶段是创作实践。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国画创作,并不在水平和程度上有过高的要求,而是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检验以及创造精神的发挥为重点。教师应鼓励学生“我手画我心”,让他们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如中国画的写意与西方抽象画在创作精神和理念上的比较,中国画与民间美术在创作工具、技法等上的比较,并鼓励他们融合创新,真正将心像通过中国画呈现出来。在具体的创作内容上,教师应将地方文化全面引入教学中。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也是中国画艺术历史悠久、类型丰富的原因之一。地方文化的融入,可以避免单纯机械的模仿,有利于学生进行各种创新探索。另一方面,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除了教学和科研外,其还肩负着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任。将地方文化与中国画教学相结合,等于为其开辟出一条新的传承和发展渠道,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对此,高校中国画院系要结合地方文化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后选准一个切入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形成特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有的专业优势。
三、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中国画教学改革辅助和保障
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中国画教学改革,并非局限于教学内容层面,而是一个整体,只有各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具体而言,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外,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还应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环节进行改革。
首先,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求教师真正认识到中国画课程改革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也对中国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国画教师如果仍然照搬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注定是行不通的,必然会导致学生所学与所教之间的偏差。同时,这种主动的靠拢与衔接并不是简单地增减一些内容便万事大吉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其他多个教学环节的辅助和配合。教师唯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保证整个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在“讲述+示范”的同时,引入重视学生的学习意愿、给学生更多表达机会的方法。例如,教师可采用对话式教学法,在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行思考和陈述,在与教师的真诚交流中获得新知,而教师也由此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又如,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向学生布置一项项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师资建设方面,中国画课程内容的改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会画中国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综合素质越高,其审视和开展教学的角度就多元,也可以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此外,教师还应该对基础美术教育有及时地了解和关注,以便在教学中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求教师从文化、素养、个性等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往教学中,“像”与“不像”是唯一的标准,这既是有悖于中国画艺术规律的,也是有悖于美术教育规律的。所以,教师要转变之前的评价观念。首先,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引入更多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让学生自评,等于给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样他们便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能够对整个教学状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在评价标准上,要从最终性评价朝着过程性评价转变。很多时候,一幅作品、一次练习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如果评价不准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将更多目光投向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可以为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档案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填写,定期记录某一个时间段的学习状况,这既可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也可以使教学评价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无论从美术教育专业特点还是从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都应该以师范性为底色。即基础美术教育有着怎样的现实需要,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就要通过变革来满足这种需要,如此方能保证学生的学以致用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也正是基于此观点,以中国画课程为例,就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以推进专业教学与行业能力的衔接,在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