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科交叉方向与模式探讨
2022-11-23杨晓萍刘保辰
⊙ 杨晓萍 刘保辰
引言
“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推动文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举措,需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在这一背景下,书法学科也需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行更新升级,推动专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书法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拥有史论、美学、技法等众多分支的学科。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视角运用到书法研究中,可以补充完善书法研究的方法,扩大书法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领域,使书法学科焕发新的活力,提高学术高度。当今社会变革需要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复合型文科人才,书法学科需要紧扣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进行学科交叉,才能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积极作用于社会。
一、书法学科交叉方向
根据学科交叉的目的,书法学科交叉可分为三大方向:一是与基础学科交叉融合,旨在提高书法学科的学术水平;二是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旨在提高书法学科的社会作用;三是与技术学科交叉融合,旨在提高书法学科的前沿性。
(一)书法与基础学科交叉
随着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的成熟与深入,书法研究的创新与活力缺失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在更大的学术领域中,又往往遭到其他学科的轻视,书法似乎没有应有的学科地位。[2]书法与基础学科,比如文献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不但可以开拓书法研究的学术视野与方法,而且可以提高书法研究的学术水平,进而提升书法的学科地位。
每个学科的科学研究都需要以本学科的文献为基础,流传至今的大量有关书家、书体、书论、书迹等的书法文献亦是书法科学研究的基础。而文献学的研究,还“为书法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了许多可资遵循的法度、原则和典范作品,为书法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了一大批可资利用的学术成果,也为书学研究者指示了治学的方法和搜集资料的途径”[3]。尤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勘误纠谬、辨别真伪等学术范式,对于开拓书法学术研究视野,提升书法学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也与书法有密切关系,其研究的书法文物,也是书法研究的重要对象。“在传统史学领域中,文物的研究属于考古学,对文献的研究属于文献学或传统史学,其间有个资料相互割裂的问题。而在书法学中,考古学、文献学和书法史学,常常贯彻到具体书家、作品以及流派的研究中。”[4]而且,新文物的出土,比如清代以来甲骨、金文、简帛的出土,对书法的影响几乎是革命性的。而考古学的田野调查等方法,可使书法打破纯理论研究的局限,通过实地考察,把握考察对象内部各种关系和外部各种联系,实现对考察对象更深层次的复杂研究。明清时的访碑活动就类似于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对于金石学研究的实证、考辨,都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书法是社会的一部分,依附于社会存在,又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可以拓展书法研究的范围,使书法研究从以往固有的模式中走出来,不只停留在孤立地对书法个案和现象的研究上。白谦慎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将对傅山的研究置于整个时代背景之下,关注书家的生活、社会交际、整个时代的文化思潮、审美取向、物质文化等,展示了一个书法家丰富而充盈的世界。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数据统计等,也可以成为书法研究的有效方法,弥补书法研究自古以来重主观鉴赏与评述而轻系统、科学、量化的问题。
除了文献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学科,书法还可与哲学、文学、绘画等学科交叉。这些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本就与书法学科有一定的交叉,故而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不但对书法研究有重要的促进与提升作用,而且也贴近研究对象本身,不易产生跨学科所带来的“两张皮”问题。
(二)书法与应用学科交叉
现代的书写工具及手机电脑等多媒体的出现,对书法艺术的使用空间产生严重挤压。书法逐渐向纯艺术方向发展,独立性增强,在技法与审美等方面也得以深耕,但应用性降低,慢慢脱离社会大众生活,成为局限在小圈子内的“小众”专业。高校书法专业培养模式的“精英化”,使得毕业生毕业后往往面临着难以符合社会需求的困境。而书法和应用性学科如教育学、博物馆学、设计学、文化产业等的交叉融合,则可使书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参与度,发挥社会功用,并且可以普及、推广书法,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使社会大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艺术的熏陶。这是一种互惠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01〕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二〔2013〕1号)的精神,为了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与综合素质,中小学应当开设书法课程。面对这一社会需求,书法如何与教育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进行适配,做出一定程度的交叉融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教育学本就有其自身的规律与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是进行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指导。而中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也需要教育者进行学习与研讨。[5]目前中小学书法课程很少有专门的书法教师,多为美术教师或语文教师兼任。故而,培养书法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文或美术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5788家,并计划于2035年基本建成博物馆强国。书法文物与作品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博物馆对书法相关文物与作品进行整理与保护,对展览陈列的主题、空间、对象、媒介要素进行设计,策划和谐、美观、有教育意义、有特色的书法展览等,既需要博物馆学知识,也需要书法素养的支撑。但目前极少有兼具两方面知识的人才,故而在对书法人才的培养中,融合博物馆学的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素养,也是书法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
当今的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LOGO设计等设计门类都在探索如何与书法紧密结合,打造出具有中国风、民族特色的设计产品。设计可以借鉴书法的图形,利用各书体、字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融入或简约明了的线条,或恣肆飞扬的形体,或隐约朦胧的墨色晕染,打造不落俗套的风格。如黄海的《黄金时代》海报,“黄金时代”四个大字充分利用了传统书法中的楷书元素,对其色彩进行重新加工,设计成有独特纹理的金色,庄严又不失灵动,傍于主人公身旁,暗示着其为黄金时代的归属者;背景中则大量运用了泼墨、洒墨,组成看似凌乱但相互关联的点、线、面,暗示主人公随波逐流、无能为力的一生,也点明了主人公的作家身份,立体的墨汁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层次感;背景则是与墨完全相反的白纸,在点明主人公职业的同时,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既彰显中国特色,又颇具内涵。书法与设计的结合,既可以丰富设计工作者和书法创作者的艺术语言,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也有利于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而设计的字体又反过来可以给予书法创作者新的灵感与启发,达成双向的提升。
在动漫、游戏制作等方面,开发者亦可以利用书法来增强影视作品的文化感、民族性和视觉冲击力。2008北京奥运会上,用篆刻与人形相结合的运动形象、用毛笔书写的北京拼音、缓缓展开的巨大画轴等都是书法元素与影视相结合的经典案例,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漫画方面,在20世纪,丰子恺就做过连环画与中国画和书法的结合。而在当代,如何将书法焕发出新的活力并运用于漫画行业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书法中的水墨特点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可以将其融入漫画中,制作有中国特色的水墨漫画,创造一种新的漫画艺术语言。随着游戏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开始致力于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游戏或者在游戏中增加中国元素。在游戏中加入书法文化元素,一方面增加了游戏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对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实现游戏“破圈”。手游《王者荣耀》中有“上官婉儿”这种使用毛笔作为武器、书法和水墨效果作为技能的书法人物设计;游戏《原神》中的部分地图设计与场景设计也很大程度借鉴了篆书和篆刻的元素。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加,未来必定有大量的国内外游戏公司热衷于将中国元素添加进游戏设计。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书法实现与游戏产业交叉融合的机会。
随着我国国民消费能力的逐渐提高,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显然成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新动力。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应用于旅游、景观,可以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与深度,增加城市文化底蕴,提高社会大众对于旅游的兴趣,获得普遍的民族认可。西安曲江遗址公园中的书法景观,既丰富了公园之内的文化元素,又增添了地区的文娱特色,营造出大唐盛世的地区风貌,成为区别他地的重要标识。目前的乡村旅游,相比于城市旅游来说,与文化产业融合度很低,开发层次低,文创产品设计单一,游客的参与感不足,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加强赋能。
书法在设计、动漫、游戏、景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书法与设计学、文化产业的交叉融合,才能实现更有质量的创意。但目前具有跨学科技术与素养的人才非常匮乏,并不能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对于书法专业的学生来说,各种软件、建模技术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在了解设计、创意基本规律与范式基础上,对构成、色彩等美的感知及创意思维则更为重要。
(三)书法与技术学科交叉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自古的发展都与时代密不可分。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3D打印、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类新兴行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在各行业掀起波澜。书法虽然是中国传统艺术,但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回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6]
3D打印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兴技术,现如今已进入医学、航天、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目前,3D打印技术在文化艺术类行业的应用多集中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景观设计等,在书法领域应用很少。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书法文物的修复,通过对损坏书法文物的扫描分析,利用计算机辅助建模,从而实现对于书法文物的修复。[7]相比于人工的修复方法,3D打印能减少风险,提高精度,降低沉没成本。再者,通过3D打印进行珍贵书法作品的复制,如对甲骨、帛书等年代久远、易损坏的书法作品进行复制,既能保证书法作品的还原程度,又能突破地域和数量的限制。[8]3D打印技术还可与书法创意、景观结合,在拓展书法应用的同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样式。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属于3D技术的一种,原指利用干涉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而后随着科幻电影与商业宣传的引导,全息投影的概念逐渐延伸到舞台表演、展览展示等商业活动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书法展览,将书法作品投影到三维空间内可以成为一种书法展览的新形式,使展览获得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的双重加持,极大提升大众对于书法展览的兴趣,拓宽书法的应用空间,使书法与潮流文化接轨,增加书法受众,以新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VR(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一个虚拟的环境,提供给使用者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沉浸于虚拟世界。[9]目前VR技术广泛应用于游戏、影视等领域,在书法行业应用也极少。2016年,TeamLab在日本北茨城的茨城县天心纪念五浦美术馆举办了特别展示会“花开无尽,今日品幽香”展览,其主要利用的技术便是VR技术。参展者可以利用VR技术在一定空间内,模仿书画中禅意符号“圆相”,手持VR控制器在空间内挥写“空书”。[10]“在立体的空间中重新解释构建书法的深度和速度,表现墨迹的力道”,其本质便是书法与VR技术的交叉融合。这时的书法已经超越了纸面空间的约束,其载体成为参与者周围的一整片虚拟环境,书法也从二维的空间脱离出来,成为三维的“虚体实体”。这给了书法学科与科学技术进行交叉融合新的启发,VR技术不但可以运用到书法教学、书法体验中,提升大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而且可以为书法创作的多样性提供新的可能。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与书法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国内外众多机构都在尝试进行非标准化文字识别系统的研究。2017年,我国的一家互联网机构率先在这场角逐中打造了“字鉴——书法智能识别”系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突破,但存在的局限也十分明显,就是只能单字识别,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实现整行或整片文字的识别。在完成整篇书法文字识别的基础上,增加与典籍对照等功能[11],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这种人工智能与书法的交叉融合,在大众对于繁体字、异体字识别较为困难的今天,为书法的进一步普及提供了帮助,也为书法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融合、增加应用性提供了道路。人工智能也可以与书法教育挂钩,提升教学的效率。人工智能书法机器人,虽然无法完全代替书写者的主体创造,但其优势在于书写速度快、字库丰富,可以大批量生产,助力于书法文化传播。
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不但为书法研究与创作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推动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交流与创作方式。杨颐等的《云端结合的书法大数据平台》研究表示,他们研发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建构的云端结合的书法大数据平台。平台实现了数字书法创作与交流、作品集的生成与推广、线上线下协同创作、书法作品的智能竞技、书法创作数据分析等形式的智能书法服务。[12]其运用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做到了书法与现代新型网络科技的融合,拓宽了书法的宣传途径与适用范围,为新时代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方法。
这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在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甚至革命性的影响,其对书法的生存空间尽管有潜在的威胁,但对书法创作、展示、应用、普及的作用,也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如何直面这些科学技术,并助力于书法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是书法学科交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书法学学科交叉协同模式
书法与基础、应用、技术学科的交叉,需要与相关学科进行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深度的融合。书法与交叉融合学科的协同模式总体上可分为课程、项目、实习等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存在校内合作与校外合作的不同方式。
课程的交叉协同,主要任务在于学科交叉知识、方法的理论传授,而项目与实习的交叉协同,则可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落实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校内的协同,相对便捷,而校外的合作,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并且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与落地。
目前高校的跨学科协同模式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合作,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校内独立设课。书法专业通过邀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教授交叉学科的方法、思想、理念,对书法专业学生起到开拓思维、补充知识的作用,但学习的只是初步的理论与知识,很难将讲授的内容真正运用到实际的书法研究与创作之中,容易形成“两张皮”的状况。校内协作设置课程则更有利于加深学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西安交通大学的“书法与文化产业”课程,通过汇聚校内书法、设计、建筑、博物馆等不同学科的师资力量,在共同围绕书法传授不同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思维碰撞,较好地在知识传授阶段,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该课程还通过与校外博物馆、设计公司等书法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在了解社会真正需求基础上进行交叉知识的传授,避免学校与社会的脱节。目前陕西省教育厅已在鼓励不同高校之间进行课程共建的探索,而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的课程共建,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一种有效协同方式,同样也应该提上日程。
项目的协同,主要通过不同学科的合作实现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目前的书法交叉研究项目,如对书法文献、书法社会问题的探讨,已多有实践,但多为研究者的个人探索,很少有多学科人员的共同合作。这与此类学科与书法相近的程度有关,而如果与设计等应用学科或人工智能等技术学科交叉融合,仅凭一己之力则很难实现,就尤为需要不同学科的协同合作。书法交叉研究项目,还应解决较少面向学生开放的问题,从而使得此类交叉融合不仅是研究者个人的探索,更是众多老师与学生参与的,更大范围内的实践。而且学生通过对具体项目实践的加入,使得所学的理论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从而更好地理解与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项目协作的方式既可校内合作,亦可校外合作,但如果交叉融合的学科偏于社会应用,则校外的合作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的校外项目合作在书法学科建设中数量较少,但设置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只是理论层面的知识,而要将头脑中的想法真正落地,则需要项目的制定与推进,需要亲自动手去做。与校外合作的交叉融合项目,多为解决书法相关行业、企业的具体问题,故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能体会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陕西书法志(民国卷)》是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合作,对陕西民国书法文物文献进行全面整理的志书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员以西安交通大学书法专业教师为主,同时吸纳了一些书法专业研究生参与。学生通过参与文物考察、文献搜集整理、内容比勘校订等任务,切实提高了书法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能力。
实习是进一步推进具体实践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到单位的具体实际操作,可令原本飘浮在课本之上的知识体系真正有用武之地。目前高校书法学科的专业实习多为对书法文物遗迹的考察,院校还应通过增加到校外书法相关行业、企业的工作实习,提升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西安交通大学通过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碑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校外书法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得以在现实的环境中处理多学科的问题,并为其就业积累经验,扩大途径。
由是观之,书法与基础、应用、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书法学科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多有裨益,但并非仅靠一人之力,或开设相关课程就可以实现,而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项目、实习等系统化的组合,及校内、校外等多样合作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落实。
注释:
[1]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2]张公者.学院派与书法学科建设——张公者对话陈振濂[J].中国书画,2010(12):72—75.
[3][4]朱天曙.中国书法文献学及其学科建设刍议[J].社会科学论坛,2012(1):50—55.
[5]李培根.书法学学科的交叉思考[J].大学书法,2021(4):60.
[6]陈振濂.书法应与时代“同频共振”[N].美术报,2017—01—07(33).
[7][8]纪淑芳.教育视角下中国书法展陈设计研究——以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48.
[9]张浩,郑隆威,陆亚琴.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2):49—50.
[10]书法作品“空书”亮相日本艺术展,在VR中舞文弄墨吧![J].工业设计,2017(7):30.
[11]刘尚林,王佳.大数据下人工智能与书法的互融[J].中国书法,2020(8):128.
[12]杨颐,李国清,王健,王海军,翟翊辰,黄卫星.云端结合的书法大数据平台[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20(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