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从入门开始导师的权利、责任与使命
2022-11-23蔡清德
⊙ 蔡清德
引言
书法研究生培养是当代书法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人才基础与潜在可能。能否培养高质量的书法人才是关乎书法学科建设、维系事业发展的命脉所在,是一个根本性、基础性、前瞻性的课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学校和导师作为教育主体必须直面回答的问题,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从当前书法教育培养现状来看,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生源质量把控,真正做到优中选优;二是培养过程把控,在有限的时间里,学校和导师是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导师能否做到指导有方,学生能否积极配合与主动学习。基此,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与观察,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抛砖引玉,求正诸位方家与同行。
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由统一考试向申请考核转变,赋予导师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一所学校、一个学位点能否招到优秀的学生,关键在于报考生源质量与选拔机制,生源质量主要与学校品牌、地域位置与导师名气等方面关系密切。而能否从报考考生中选拔出更优秀的生源,发掘有培养潜质的考生,则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判检测录取。学校和导师在这其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以目前的考试(笔试加复试)制度而论,通过全国统一命题的英语、政治试卷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的专业试卷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但在研究生这一人才选拔上却存在诸多问题。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学习阶段,相对本科阶段基础知识的普及性学习,研究生重在研究,是一种自觉的深度学习,需要探索发掘解决专业领域的学术命题。研究能力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目前的应试式考试很难考核出考生的实际水平与素质高低,高分低能现象在研究生中依然普遍存在。
依笔者观察,在每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很多有研究能力与培养潜质的考生被外语、政治与专业程式化试卷挡在复试线之外,而不少进入复试的考生只是因善于应对这种考试模式,而取得高分与复试资格,其考试分数与自我知识更新、实际研究能力并无必然联系。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为数不少的高分考生学习日见捉襟见肘,有的甚至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这种状况,在博士招生考核中,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当前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灰色地带,考试命题、复试考核监管中的漏洞尚无法完全杜绝,考录不公正现象在艺术类招生中仍然存在。如何改进招生模式路径,直接关系到优秀人才能否得到深造与培养机会,关系到是否为国选才举贤储备后昆。鉴此,笔者认为在研究生招生中不妨由目前考试制调整为申请考核制,以考核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与培养潜能为要务。鉴于书法学科的特殊性,外语考核亦可以古代汉语检测作为替代,先试点,再推广覆盖。具体而言,即选择若干类型院校基于能力素质与培养潜力综合考核评判,从申请考生中遴选和决定录取人选,导师拥有较大的自主招生权。大家都很清楚,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息息相关,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习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引与教导,能否达到培养要求顺利完成学业,导师无疑是第一责任人。申请考核制凸显导师招生自主权,有利于从招生选择权倒逼导师的责任意识与指导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有关部门大胆放权但不是不管,在充分信任导师的专业判断与职业操守的前提下,把好培养质量监管,尤其是把好出口。配合国家教育部门抓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抽查,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档案,对于在招生中导师徇私舞弊逆淘汰,对指导不力、不能履行职责所致培养质量问题,给予诫勉、通报、减少招生名额、取消导师资格等各种惩戒。虽然申请考核中,导师权力较大,难免因人情世俗而滋生招生环节腐败与不公平,但毕竟是少数,要相信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绝大多数导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看重自己的学术清誉,有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情怀。
改革考试制为申请考核制,将招生名额分配给导师,由导师选择申请考生并决定其入学资格,看似有些任性和随意,实则有助于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素养、学术判断特长,对导师的职业操守与学术慧眼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也有利于导师不拘一格降人才,遴选有潜质的优秀考生进一步深造,减少目前应试中平庸招考之不足。每个指标、每一个学习机会都很珍贵,我们应该留给热爱学习且有学术理想的年轻学子。给导师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将招生的权利与培养的责任都赋予导师,对导师也是一种督促。与此同时,培养单位与主管部门应强化培养考核,加大论文科研质量抽查评估,将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考核与招生指标分配的根本依据,倒逼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确实从招录、培养与学习三位一体全面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传道、授业、解惑:由重招收向重培养转变,把好过程,守住出口
对于书法研究生教育培养而言,把好入口很重要,而进校后的学习和培养更是不可疏忽。有好的生源、好的苗子不容易,如果不能好好培育,那么好苗子也可能变得平庸。在实际教学中因导师疏于管教而致学生学业无成的例子不在少数,能否在培养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就尤为重要。书法研究生招生培养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仍然带有传统师徒相授的特点,传统技法传授与学术导引训练相结合,对于书法研究生培养仍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师徒相授相较而论,现代教育在学术眼界与综合素质培养上,无疑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可塑性。韩愈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导师、师傅,不仅要教给学生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传授其为人为学之道,塑造至真至善之人格,指点迷津、答疑解惑、消除困顿,导引学生走向宏阔的学业之路与人生之途。因学生禀赋资质基础上的差异,塑造打磨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导师费尽心力因材施教,师徒密切配合与累月经年的辛勤付出方能有所成效。这一过程考量师生在教与学上的专注力、持续力,考量导师的教学导引力与专业把控力,对导师的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研究生阶段学习时间很短暂,要学要补的知识和能力很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指导研究生高质高效地学习与成长,无疑至关重要。学习方向的指引,学习过程中的纠偏指谬,可有效避免研究生走弯路、做无用功,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用心指导、跟踪学习是导师必做之功课,在导师的督促指导下,研究生有可能从量的学习积累到学习研究上的质变。就目前研究生招生培养中,重招生、轻培养的现象是存在的,不少研究生入学以后,与导师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有的学生甚至基本处于“放羊”状态,导师充当“牧羊人”的角色,谈不上师生互动,导师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如是,则何言培养指导,岂不是误人子弟?以往考试制录取,导师在考生入学选择上权力作用有限,一般是统一招生录取后,师生互选再确定归属。这种考录选择的弊病是,招生与指导责任不明。当研究生在学习中成效不佳,或难以完成学业时,有些导师不是检讨是否自身指导不力,往往甩锅生源质量太差,认为自己的学生是组织分配,没得选择,只好硬着头皮接受,学生不努力,自己也没办法,将责任根源归结在招生环节上。当在招生考录上,赋予导师选择权力后,作为导师,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考生未来几年的学习负责。对导师而言,更有利于全面考核考生,而不是依一纸考试而定。如此,导师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充分,在未来的几年学习中,导师更有可能因材施教,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之规划。
如何检测研究生阶段学习成效?反省申请考核制度之利与弊,改进考核招录环节与培养指导过程,严格把好出口,强化第三方评价,落实宽进严出制度。在研究生学位授予上,不放水,不通融,杜绝导师与研究生的侥幸心理,确确实实从根源上、从内在动力上树立导师与研究生正确的教导与学习观念,消除混文凭、混学历的不良想法。近几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力度与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倒查制度,收效明显,对招生单位与导师触动很大。只要严把出口,加强导师责任意识,解决导师不导问题,及时淘汰不合格导师,扎扎实实践行导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师者风范,那么,研究生从招收到培养再到导师遴选,将走上良性循环。
三、 以明师为任:从学科发展与学术传承高度,充分认识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与使命
对于渴望深造的年轻学子而言,院校品牌与导师业界影响力、知名度是其选择报考院校的决定因素。名校有良好的学习资源,名师有专业学术优势,名校名师自然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对象。然而名校有限,名师难求,不是每位学子都有机会受教于名校名师,更多的是只能就读一般院校,投到不那么有“名气”的导师门下。从学生来说,摆正“求名”心态很重要,名气地位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决定性因素,很多导师虽声名不彰,然其学术见识与教学指导能力并不弱。就导师而论,成为业界声名显赫的名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多的导师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默默奉献、教书育人,他们给予研究生学业成长上极大的帮助,名虽不显,然通透澄明,以善教而为明师。相较而言,窃以为明师似乎比名师来得更重要。
作为一名导师,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极为重要,因为在研究生教学与培养中,导师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导师的学识与教学能力是研究生成长中的指路明灯,点燃和照亮其前进的希望之路。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倘若导师自己稀里糊涂,那么,他又如何清醒地指引学生前行?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不是简单的升学与晋级,研究生要有学习提升转化上的认知改变,作为导师当从学术与学科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学术前沿,针对每一位研究生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强化基础,开发潜能,重在创新,着眼未来,做好研究生学习规划与培养目标,引导研究生自觉将自己置身学科学术发展系列的坐标中,明晓学术研究的价值与自己的努力方向。导师高明的见识与慧眼,给研究生指引的将是一个光明而宏阔的未来。
在书法研究生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书法史、书法理论史、书法学术前沿是研究生必须通晓掌握的学科基础与专业认知。导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梳理书法史与学术史发展的知识链条,确立明晰、理性的书法史观,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术判断力。当然每位研究生学术评判能力的塑造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调适的过程。由点到线至面的书法知识体系的步步构建,学术研究能力的不断训练提升,离不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良好配合,需要在教学相长中逐渐抵达学习目标与理想之境。
作为高层次研究人才储备培养对象,研究生的角色定位与自我认知尤为重要,不是每位研究生都会有清醒的认识。相反,很多同学学习深造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学历的渴望与就业所需,未必对学术有真正的兴趣,其对学科的理解亦不甚了了。以文凭为学习终极目标者不在少数。如何引导学生热爱学术,勇于钻研,在学术中找到乐趣,进而以科研为旨归,敢坐冷板凳,走寂寞之路,这是摆在学校和导师面前的一个永恒课题。当然,我们知道,不可能每一位研究生都能走上学术科研之途,科研之路也不是研究生深造之后的唯一选项。我们鼓励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尽快进入科研状态,树立远大的学术志向,更多的是期望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研究生整体专业素质与研究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发掘和培养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为学术传承创新与学科发展延续注入新鲜血液与后备力量。作为导师,要尽可能地登高望远,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内在潜质、激发其学术研究热情与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说,明师的品格就显得尤为重要,着眼长远,其高超的学术识见与强烈的责任使命感直接关乎学科发展之命脉,不可轻视。
四、先文后墨、授人以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专业学术训练与学位论文指导
书法成为一门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学科起步较晚,学科意识与学术研究氛围尚处初级阶段。受传统观念影响,书法界重技法轻理论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作为书法学界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的硕、博研究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目标并非都能明确通晓,甚至不少研究生认为书法就是写字,掌握技法,手上功夫好才是硬道理。不少导师由于倾力创作实践,关注理论学术较少,对于书法课题探讨与学术论文撰写缺乏兴趣,理论积累不足,故其在指导研究生学术训练与学位论文撰写方面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从学科长远发展来看,这种现象亟需改观。张怀瓘《书议》有言:“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书法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应在研究生达到一定书写能力的基础上,着力训练其学术研究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强化其阅读典籍、通晓文史、梳理分析、逻辑论证与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以文修心,以学养字,带动书写能力与艺术境界之提升,诚如前贤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一过程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学位论文为抓手,鼓励研究生从读书中发现小问题,撰写小论文,一步步训练研究生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一个善于提问的学生往往源于其主动阅读与积极思考,倘若不能提出问题,说明其读书流于表面,囫囵吞枣。对于没有“问题”的“乖学生”,导师应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可就具体的人物作品与著述展开文本精读,分析讲解,通过读写实践与共同探讨帮助研究生形成一定的认知评判,激发其思考探索潜能。
硕、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涯很短暂,一般只有三年、四年或五年,最长不过七年,不仅要完成学业课程与科研要求,提交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几年的训练琢磨,初步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路径,具备自主科研的能力素质,只有达此目标,方能称为合格的研究生。遗憾的是,目前不少硕博士生即使毕业拿到学位文凭,其于本学科本领域学术仍然缺乏理解,没有真正进入学术状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很多研究生常常为学位论文找不着选题而烦恼,确定选题后,又为不知如何入手、如何深入而焦虑,其关键在于学习中“问题意识”欠缺。所以,提高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作为研究生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训练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更是教育之根本。笔者在多年研究生论文指导中,基于“问题意识”这一核心认知,从课堂小论文与学位论文选题入手,找问题、挖文献,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钻研精神。多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上潜心用力,收获颇丰,学位论文大大超越相关规定,达到较好的学术水平。诸生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体验到学术研究的乐趣,从而发自内心热爱科研,产生进一步深造与学术探索的强烈愿望。书法研究近20年来学科发展迅速,许多院校开设书法硕士、博士招生方向,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后,书法学科由原先三级学科上升为二级学科,学科地位提升,对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重技能、轻学术观念显然不合时宜,有些博士招生单位培养考核以创作代替学术研究的状况应当及时调整改进。作为书法学科高层次人才培育与储备,书法研究生培养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书法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虽然这对研究生阶段学习来说,时间精力需要投入更多,但唯有如此,我们的培养质量才能保证,书法学科发展的未来才更加可期。
五、以生为本,以见拓识: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提倡转益多师与多学科协作理念
研究生书法教学既有现代学科特征,又有传统师徒相授内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与学业完成情况负责,其教学指导贯穿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全过程。正基于此,一名优秀研究生的培养凝聚着导师的辛勤耕耘与心血投入,师生感情深厚当在情理之中,导师对学生的爱护可以想象,舐犊情深亦不为过。每当研究生毕业离校,总有一种难以割舍之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放飞的一天总要到来。
因为导师与研究生这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在研究生培养与职业规划中,导师的身影有时挥之不去。比如,有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硕士生继续报考自己的博士生,有的导师博士招生非要本校与自己的硕士不可,有的导师则出于对优秀学生的赏识,舍不得放手,总希望能留在自己身边,如是,不一而足。从内心情感上讲,导师的这种想法可以理解,倘若从学生个人发展而言,似乎又有些偏狭了。笔者以为,无论是学业还是人生规划,导师应该更多是导引的角色,应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这些年的研究生培养中,笔者看着一个个研究生成长,内心很是欣慰,有些研究生很用功,表现很出色,笔者就鼓励他们走出去,不管是升学读博还是工作就业,如有更好的选择,应该大胆去尝试、去争取。本人一般不赞成我指导的硕士再读我的博士,毕竟个人的见识有限,研究生三年该讲能授的已经教得差不多了,作为导师我更希望他们考出去,转益多师,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与培养,只要他们有更好的成长发展空间,能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在哪里我认为都一样,虽然不舍总是难免。
因为地域、人群与文化圈的局限,倘若缺乏拓展与尝试,我们的见识与视野很容易在单调重复中日渐萎缩。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书法研究生应当具有哪些专业技能储备,如何完善和构建知识结构?笔者认为,首先是见识,应当鼓励学生多看多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多方能识广。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坐标,必须具备充实的专业信息储备库,其中文史背景基础尤为重要。目前书法专业主要开设于美术、中文、历史院系为多,这种格局有助于利用相关院系师资充实教学资源。从书法发展史来看,名家经典的出现皆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总结分析已有课程教学状况与经验,笔者认为,书法研究生教学有必要加强书法(美术)、中文、历史多科系协作,在本专业已有书法课程基础上,增加和强化古文字学、文献学、文学史、史学史、学术史等若干主干课程教学,注重教学效果,简明扼要、补缺查漏、学以致用,服务科研与学术研究。从文史角度夯实研究生文化根基,彻底改变当前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薄弱状况,只有做到强基固本,方能助力传统文化核心之书法行稳致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研究生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一切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与个人发展的教育模式都是我们思考的重心所在,作为导师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当我们看到年轻学子不断成长,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时,我想我们都会感到无限荣光与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