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三千句鸟鸣(外七首)
2022-11-23张至松
●张至松
春风不说话
蚕豆花撵着童年的小马
东奔西逛
田垄守望着我回家的路
紫蝴蝶次第泄漏我
童年的秘密
桃花面对潭水有三千卷抱怨
我面向守着老屋的桃花
借三千句鸟鸣
举起大把春光
柳丝不说话
上面镶着
美人的大眼睛
一步三回头
让我忘记时光老去
迎着河堤走下去
一条清冽的溪流
抱着童年的心事
青草由低向高
举起大把春光
乡村不再高远
老屋不说话
蛛网里藏着许多暗语
灶台落满灰尘
里面隐藏着
童年的心事
乡村不再高远
天涯变成通途
田垄上到处是
蜜蜂的影子
通途中奔跑着
逐梦的乡颜
忘忧草
你说是草木之身
尤喜在雨中行走
笑看大地开花
享受仙女搓背
卧看高天流云
如果 我能逮住
春天的尾巴
不再妄想天上的白鹅
就做身边的
一株忘忧草
雨水
在咱们老家
雨水是
一个节气
更像是
某个人的灵魂
在每年的春天
她们都如约归来
先是围着田垄
转圈圈
稍后再赶着
牛羊去还愿
春雨
淅淅沥沥——
她用水做骨骼
穿着奶奶
曾经的绣花鞋
从东边到西边
扭扭捏捏学步
先给桃花描红
又给李花梳妆
再给老宅瘦身
害得看家的“阿黄”
洋相百出
梅花印
在老家 一梦醒来
老宅前的老梅树上
挤满了
密密麻麻的
互相取暖的
一只只白蝴蝶
眼睛里 突然飞来
两只小喜鹊
飞来一幅立体画
白的更白
黑的更黑
小喜鹊她们
不知是何时飞走的
狠心扔下一张纸
我猜 在雪融之后
上帝会在上面
摁下几枚珍贵的
梅花印
习惯
习惯躲在
月亮的背后
看你
正好有棵
梭罗树挡住了
我们的视线
正好想你
裙袂飘飘
秀发如瀑
编辑手记:
杨发勋的《坐在黄昏里的母亲》诗句简洁、平实,诗人以真实而具体的主观感受,塑造了一位孤坐在家门口等待子女的空巢老人形象。他将静坐的母亲比作一个螺,沉重的螺壳是她身后的甜蜜负担——家庭,儿女是她的触须——但却是“虚拟”的,虚拟暗示着儿女并未长久陪伴在她身边。结尾点到而止,并未进一步抒情或说理,克制的情感反而能让读者产生更丰富的联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泡菜坛子》用做泡菜这件平凡且生活化的小事象征着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和母爱。“母亲踩着节令,弓背弯腰/向自家地头讨要”等叙事细节,避免了大多数亲情题材的抒情诗容易陷入空泛、雷同等弊端,使情感的表达有所依托,增加了情感的浓度,也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且打动人心。
舟自横的《消逝,或者飞翔》组诗聚焦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消逝的事物。《抛弃》核心意象是“火车”,诗人年轻时,绿皮火车也是一种新鲜的事物,象征着青春时期对远方和未来的幻想;随着时间流逝,诗人青春不再,满载着希望和奇迹的绿皮火车也逐渐没落,铁轨也失去过去的功能,逐渐隐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象征着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旧日的温情。《消逝》开头诗人的视线停留在一个异常唯美的引人遐想的画面:沙滩上,夕阳正好落在少女的肩头。象征衰老的即将消逝的夕阳与象征青春的明媚的少女,旧与新、逝去与存在于此刻达成和解。肩头的落日、少女的转身、被海浪卷起的面包渣……所有短暂、易逝的画面被诗人定格、放大,散发着诗意。面包渣代表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代表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爱,也代表诗人的理想等精神世界的追求。
郁东在这组诗中表达了他独特而敏锐的艺术感觉,他通过观察自然或生活中种种事物“堆”的天性或者规律,捕捉到事物的美感,触摸到生命的本质,表达独特的生命体验。生于绝壁、存于雪崩、淬于炉火、出于高山……事物在绝处迸发出无限生命力和勇气,演绎着量变引发质变的奇迹,最后诗人用这种事物规律象征人民“堆聚”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国力,将诗歌主题上升为家国情怀。
常泽荣的诗歌颂是家乡大理漾濞的写景抒情诗,《大理,爱是一生的虔诚》采用类似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观察视角,诗人移步换景,意象并置,自由而多视点地描写着大理的景物:远山近水、油菜花田、海鸥、三月街……每一诗节描写每一个视角观察到的画面,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具有立体感的风景画。
张至松的诗歌清新质朴,诗人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故乡风景,重拾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