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讨

2022-11-22杨清霖

求知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措施。在音乐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基于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多维度分析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优化教学设计,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杨清霖(1994—),男,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正深入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已被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音乐教学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使小学音乐课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开展音乐教学。

一、展现音乐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审美感知是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各种音乐要素,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1]。具体而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一)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审美感知素养

音乐是一种艺术门类,音乐教育主要围绕艺术审美展开,这种审美活动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促使人对美形成感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托音乐作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体验、欣赏、理解、享受作品传递的艺术之美。例如,《山谷回音真好听》是一首表现自然现象的歌曲,也是一首生动的、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森林狂想曲》这首歌并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聆听大自然中的蝉鸣、蛙声、流水声等。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音乐体验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大自然中的回声,从而引出音乐教学的主题,帮助学生为学习《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生动的歌曲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使他们喜欢音乐,亲近音乐,享受音乐,在学习中形成对音乐美的感知。

(二)设计趣味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发展审美感知素养

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词曲大意等,并结合课堂预设要求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前提。例如,在“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这一课的教学中,生动有趣的动画人物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了解学生平常所看的动画片,以及他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并在课堂上播放相应的动画主题曲,如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等。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就会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展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三)利用音乐渗透美育,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强化审美感知素养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美,并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根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开展美育,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提升思想境界,强化审美感知。例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是一首新疆民歌,歌曲旋律活泼、欢快且流畅,其节奏紧密,律动感十足。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歌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维吾尔族儿童歌唱祖国的热情,体会歌曲表现的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情感的升华。音乐教育要承担宣扬美、创造美的任务,教师要利用音乐启迪学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不断强化审美感知,完善人格,实现自我发展。

二、感受音乐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

艺术表现是指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多重感官体会音乐,积累音乐经验,培养艺术表现的基础能力。具体而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師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

(一)加强音准教学,奠定学生的艺术表达基础

音准是音乐艺术表现的前提,没有音准就谈不上音乐创造和表现。音准是一种抽象的技能,是通过系统训练形成的。教师可以依照如下步骤开展音准教学:(1)将学生分组,并用手势示意音高,引导学生唱歌;(2)在一个小组发音稳定后,教师可以示意下一组学生唱下一个音,这样两组学生就会初步形成合唱结构;(3)加强不同声部的音准训练。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中不同声部的特点,并把握一定的音准,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为学生的自主表达和音乐编创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歌唱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不仅在于要求学生准确地唱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还在于让学生能够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例如,在《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的教学中,教师在播放乐曲的第二部分时,可以请学生表达他们聆听乐曲后的情感体验和感悟。针对学生的表达,教师可以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做出如下总结:乐曲的第二部分速度较快,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个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旋律的高潮部分结束后,第三个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同时表现山中的鸟鸣,让整体音乐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教师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思想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信心

在音乐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准、丰富的情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即学生应该保持自信,这样才能将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完整地表达出来。基于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在独自演唱的过程中,存在气息沉不下来、跑调、忘词等情况,影响了音乐表现的效果,导致学生的信心遭受打击。对此,音乐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不断改进的动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演出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水平。

三、渗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若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最重要的一点是促使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即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化特征,尊重不同的音乐文化。在小学阶段,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主要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难以自主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音乐文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的风格差异,以及他们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具体而言,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一)加强音乐欣赏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文化的差异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板块之一,对小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是教师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资源。基于此,教师应加强音乐欣赏课教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差异。例如《紫竹调》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吴语区的传统小调歌曲,曲调动情婉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教师在这首歌的欣赏课堂上,可以播放不同民族的乐曲选段,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不同乐曲了解不同民族乐器所表现的独特的音乐魅力,继而让学生自觉产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法国号》这首乐曲,并感受两种不同的乐曲的差异,启发学生对音乐文化进行思考。

(二)注重歌唱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体验感

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唱歌是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唱歌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音乐,还能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采用分色块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鲜明的色块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分析色块,了解不同色块蕴含的音乐韵律[2]。在乐句的教学环节,教师若是运用色块进行乐句区分,就能使学生快速将第二乐段的歌词填到对应的色块中,提高演唱的整体效果。例如,《我是小小音乐家》这首歌的歌词较多,并且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歌词,并且熟练地跟上旋律节奏,教师需要分色塊教学,将乐曲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小乐句,通过“总—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一掌握学习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相似乐句的色块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发现两个乐句在旋律表达方面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乐句的唱法。此外,分色块教学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先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加快速有效地学习歌唱知识。

在音乐课上,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演机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演唱,这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以及创造潜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美,享受美。例如在《幸福花儿开心上》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技巧指导,使学生科学运用音乐技能演唱歌曲,在演唱过程中体会这首柯尔克孜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区别,进而感受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独唱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兴趣,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音乐表现经验,通过大量的表演,逐渐提高自身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编,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促使其尝试进行音乐创编,表达自己对不同音乐的看法,并通过创作将其展现。音乐创编是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以及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活动,使其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在开展音乐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音乐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题自主进行音乐创编。为了让学生的音乐创编效果更好,教师应启发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分析其特点,形成独特的音乐感受,并尝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音乐创编中,形成对音乐的创造性表达。

结语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优化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后及时反思,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陆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讨[J].戏剧之家,2020(19):186.

吴绮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界,2021(32):22-23.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