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的美育渗透

2022-11-22成国军

求知导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美育渗透小学音乐课堂双减

摘 要:“双减”政策的落实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受到综合性的教育。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人格。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美育,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双减”;小学音乐课堂;美育渗透

作者简介:成国军(1979—),男,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西关小学。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更加重视音乐学科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并以美育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健康成长。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而且教学的方式也比较机械、单一,即让学生跟着课件或者视频进行学习,这容易弱化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更可能导致教师专业技能的退化。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鉴赏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后,应能理解音乐作品中包含的知识和情感,进而提高自身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1]。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发挥其辅助作用。

(二)课堂较为松散

在“双减”政策下,很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对教师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硬性要求的,即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电脑基础。但有些教师对多媒体使用得不熟练,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的年龄比较大,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不能处理多媒体设备的突发故障等。这些情况导致多媒体下的音乐课堂效率远远低于传统的教学,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也使得音乐课堂较为松散,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学习,教学效果较差。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美育渗透的策略探究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在传统的音乐授课中,学生们更多感受到的是理论的枯燥乏味,他们无法真正地从听音乐转变为欣赏音乐。他们会觉得音乐好听,也会了解地方音乐的风格,但是却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看法。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教授音乐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为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对小学生来说,音乐理论是比较难接受的抽象事物,但他们对于形象的事物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对于形象事物的好奇心,比如提供视频和背景音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我们的田野”单元中,学生需要学会演唱《田野在召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演唱这首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和视频材料相结合,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的意思。教师在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可以通过打节奏的方式,带领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中得到美好体验。

(二)利用角色演绎,开展具有美育效果的情景剧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体验教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通过角色演绎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而情景剧设定的既视感,可以辅助学生们领悟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通过尝试多种角色的演绎,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年龄较小,经验不足,但他们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是比较强烈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角色演绎的活动中,提高音乐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音乐中的故事”单元中,教师可以使用《歌唱二小放牛郎》作為背景音乐来让学生合作将这个故事演绎出来,借此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和别人合作的快乐,同时感受放牛郎的聪慧和机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去演绎相关的情景剧,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也需要观察示范表演视频的情节。当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请学生来演绎放牛郎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音乐的乐趣,强化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重视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美育体验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要重视强化教学互动。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参与配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3]。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音乐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整体的音乐教学课堂十分枯燥无趣,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好地融入教学课堂,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互动,充分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活跃课堂氛围的一份子。

以《牧童短笛》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气氛中感悟歌曲情感,体验童年生活的乐趣,了解、表现顿音记号的特点,会唱这支歌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曲目,以此实现课堂的灵活导入。为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演奏,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歌曲中描绘的画面,促使学生深度体会与感悟。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学互动,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吹笛子的方法,然后选出一位学生,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对于学生的表演,教师要做出合理的评价与指导,对于其吹奏较好的地方,给予一定的肯定;对于其不足的地方,做出合理的指导。为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后,开展吹笛子比赛,看哪位学生吹奏的效果更好。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学习体验也得到了增强。

(四)重视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共情力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演唱能力,而很少引导学生深度体会音乐蕴含的情感。任何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情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体会到相应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音乐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为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作品,领悟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教师要充分把握音乐教材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创设多样、丰富的音乐教学情境,以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音乐作品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视频、音频和展示相应的图片等,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音乐世界,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捉泥鳅》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儿童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生动,富有童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一些捉泥鳅的视频,搭配欢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传达的情感,促使学生对音乐的速度、节奏、情感有基本的了解,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五)重视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课程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鉴赏能力的培养[4]。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音乐鉴赏往往难以实现,而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美感的认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音频和歌词,让学生对音乐有全方位的感知。例如,在赏析《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农民丰收时的喜悦,从而更好地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教学《国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升国旗的场景给学生展示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以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六)借助多媒体进行乐器教学和歌唱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歌唱教学中,教学的方式往往都是教师带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不是非常理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进行歌唱教学,可以实现视觉、听觉一体化,让学生在实际的歌唱教学中,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旋律和情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歌唱的感知。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歌唱过程录下来,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乐器教学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对于乐器是十分好奇的,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难以见到实物。在传统的乐器课中,教师往往只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展开教学,教学效果不好,难以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师进行乐器教学,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乐器,并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乐器的使用方式和发声特点,让学生能够切实地体会乐器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七)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在“雙减”政策的推动下,很多学校都推出了课后的延时服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段时间,通过音乐的拓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课后的服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手势舞,使其成为学生课间娱乐的主要方式。以往学生在课间的活动,基本上就是上厕所,很少有互动的机会,学生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下,身体健康难免会受到影响。而手势舞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后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较为流行的歌曲,引导学生学习手势舞,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课后服务的时间中,推出关于音乐方面的个性化活动。比如,有的学生音乐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以组织这些学生成立音乐社团,在不影响其他活动的前提下,让学生开展音乐活动,学生可以唱歌或者跳舞,也可以表演乐器,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音乐。

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理念下,音乐学科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更加突出。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学科对学生美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要重视音乐课程,同时也要重视在音乐课程中渗透美育的方式,将美育和音乐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提升自身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同时,道德品质和自身的修养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杨宇琴.多点渗透: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策略[J].学苑教育,2021(16):91-92.

张铎龙.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2020(16):183-184.

林景.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0(31):147-148.

肖瑶.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6):139.

猜你喜欢

美育渗透小学音乐课堂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创新思维,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音乐课堂实施竖笛教学的策略
高效课堂始于有效的导入
发声练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