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日教育提升学生整理力的实践探析
2022-11-22蒋菁
摘 要:在“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责任感,从德育的角度入手,规划小学未来的育人方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节日开展德育,能够在增强德育生活性的同时,为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文章对如何借助节日教育完成小学德育任务进行探析。
关键词:节日教育;整理力;小学德育
作者简介:蒋菁(1989—),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整理力在强调个体的整顿、清扫等基本技能的同时,将能力的强弱与个体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了全新的个人发展评价指标,是学生生活力的具体体现之一。在小学德育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整理力,能够让学生在完成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任务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进一步发挥德育工作的育人功能。
一、整理节日素材,导入德育
整理力是学生对资源、素材进行归纳与应用的重要能力。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整理力能够帮助学生搜集有用的德育资源,进而使其在思想上、行动上受到德育熏陶。在学生参与整理工作的过程中,其正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的教育。但一些教师只注重自身教学、行为与德育理论对学生的影响,并不重视学生整理力的发展,因此未能有效促进学生整理力的提升[1]。对此,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借助节日素材开展德育活动,导入德育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整理素材。
以国庆节的节日教育活动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关于党和国家的历史事件等素材。经过课前准备,学生将爱国电影、经典红色歌曲、红色故事引入课堂,在整理素材的同时感受党和国家的奋斗历史。如阅读渣滓洞的故事,感受中国共产党党员宁死不屈的精神;观看电影《地道战》,感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勇气。在文本、影视等素材的带领下,学生的整理力会不断得到发展,其所整理的素材也能在德育活动中发挥作用。而后,教师围绕德育的有关要求开展教学,讲解学生所搜集的材料。这样,学生在掌握德育的基本要求后,便能在后续的学习中,结合整理活动来提升自我。整理,正在演化为一个帮助学生主动接受德育的育人过程。
二、整理节日文化,响应德育
文化是一种抽象载体,存在于学生的感性意识当中。在培养学生的整理力、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整理文化、搜集文化,落实德育活动的育人要求[2]。对于小学生来说,节日是其所熟悉的一种客观活动,让学生在节日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搜集节日文化素材,能够有效提升德育质量。
以端午节的节日教育为例,在围绕该节日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整理节日文化,对端午节的节日背景、民族风俗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整理资源的同时主动接受德育。这一环节,学生围绕端午节的由来、意义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理解节日蕴含的民族精神。在引导学生整理节日文化的过程中,整理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布置整理任务:整理历史故事,了解节日的由来与背景;整理民俗文化,了解节日在不同地区的体现。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各展其能。一方面,这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能够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整理能力。学生分享资源,共同进步,在整理的过程中接受德育。
我國的文明历史悠久,包含各种各样的节日传统。此外,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同一个节日的传统习俗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大量可供学生探索的精华。不同的节日有各式各样的传统,学生在整理不同朝代、不同节日的不同传统时,可以锻炼自身的信息整理和加工能力,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花朝节是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其节期因地而异,有在农历二月初二的,也有在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的,这主要与各地花信的时间有关。花朝节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有到郊外游览赏花、踏青、装狮花、放花神灯、赏红等习俗。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丰富的节日传统,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节日传统信息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传承节日传统中的德育理念。如教师可以结合花朝节的传统习俗,在花朝节这天举办踏青、雅集等活动。在活动举办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个人或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查阅花朝节的相关传统,并在雅集活动中分享。教师也可以在踏青活动中开展传统娱乐活动,如投壶、荡秋千、蹴鞠、插花、品茶、放风筝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着复古服饰或者宋代制式的汉服参与雅集,播放主要由古琴、笛、萧、阮、尺八等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曲目,为学生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教师应在学生分享的内容中寻找教学切入点,为学生介绍宋代服饰文化特点,讲解宋代会面礼仪等等,帮助学生制造美好的节日回忆,加深学生对节日传统的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
三、整理节日文学,理解德育
我国的文学底蕴深厚,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更是借助传统节日介绍了很多民风民俗以及节日传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整理与节日相关的文学作品,既可以借助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熏陶,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包含的内容,丰富学生的传统节日知识储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并体会即使朝代更换,我国仁人志士、普通百姓,都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的精神[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相关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德育内容,也能让其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团结爱国的精神来源。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东京梦华录》译本,了解北宋时期中秋节“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及“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的节日情景;通过阅读《闲情试说时节事》《增补武林旧事》译文,了解祭月、燃灯、赏月、观潮等活动,了解在北宋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街头市井生活的原貌;通过阅读近现代丰子恺的《过年》、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了解我国近现代传统节俗的发展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迥异习俗和传统,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演变。
四、整理节日资源,践行德育
如果只是对节日进行分析和解读,节日教育的德育功能必然会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整理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对节日资源与节日活动进行整理,将有关节日的内容带入课堂,开发节日教育的全新模式与全新思路,为节日教育的落实创造条件。整理力是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教师结合学生的能力开发资源,应用素材,能够更好地落实德育工作。
以中秋节为例,在节日教育活动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整理力搜集节日资源,在班级内开展中秋节活动,让学生在庆祝节日的同时接受德育。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德育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整理力。首先,教师对中秋节的由来进行提问。学生结合自己所整理的文字资料进行作答:中秋节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变革,从赏月会变成了现在的中秋节,早期的中秋节是人类欣赏月色的节日,是文人墨客吟诗作乐的节日。这是对我国文化历史的解读。而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故事等更为丰富的节日资源带入课堂。这些资源是学生在整理之后得到的成果,教师应对其进行分类和鉴赏,引导学生感受节日资源中的情感。如品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等诗句。当月饼、赏月等节日资源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开始逐步表露出来,其会产生思乡、恋家等真挚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将节日教育与“阖家团圆”这一主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德育的深层育人价值。德育、节日的融合,借助学生的整理发挥作用,能在课堂上凸显价值。
五、整理节日内涵,补充德育
一些节日并没有被列入“法定假日”,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这些节日缺乏了解。在围绕这些相对冷门的节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整理力,进一步发挥节日教育的育人价值。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素质,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使其感受德育的内涵。无论是节日教育还是德育,在整理力的协调下,都能够发挥更为出色的教育功能。
以寒食节的节日教育活动为例,在围绕寒食节开展节日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对于这一节日缺乏了解,所以其并不能有效接受德育的内容。针对学生所表现的问题,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整理节日内涵,即通过整理民间故事、整理他人观点等方式,在课堂上分析寒食节的节日价值。学生结合历史故事整理寒食节的节日内涵: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是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这是对节日内涵的整理。而在整理节日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介子推这一人物身上的精神内涵:跟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此为忠;晋文公功成之后介子推不求名利,此为廉;跟随母亲归隐绵山,此为孝;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介子推最终被烧死,此为勇。在解读人物的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学生从忠诚、勇敢、孝顺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整理学习结果。这样的整理,是对教学的理性反思,有利于学生整理力的提升。
六、整理节日活动,升华德育
当大量的资源与素材在节日教育活动中累积,节日教育会向着德育的方向不断推进。在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的整理力入手,要求学生整理节日活动,在课堂上重现节日,借此来展现德育的功能。
以元宵节的节日教育活动为例,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围绕元宵节开展节日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德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教师围绕包汤圆这一活动展开教学,要求小学生对制作汤圆的技巧进行整理,并准备制作汤圆的馅料,完成后续的节日活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热情被有效调动起来,教师可在学生整理节日活动的过程中提出互动问题:在包汤圆的过程中,你能够整理出哪些德育知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如结合包汤圆的过程,学生想到了“劳动才能有所收获”这一道理;而在复杂的包汤圆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观点,指出要节约。在完成节日活动之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整理力开展教学总结工作,要求学生结合先前的实践活动总结所感所想,以此进一步开发节日教育的育人功能。
七、整理节日知识,延续德育
在节日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整理力、落实德育工作,教师不能只强调学生在活动之前、活动之后的整理,更要强调学生活动能力与活动素质的综合培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有所收获,产生正面情感,这样的整理才是有意义的。整理力的培养不仅要从客观环境入手,还要从活动后的整理工作入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整理的素材。
在完成节日教育任务之后,教师可结合有关节日让学生搜集知识,使其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德育。以重阳节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之后提出问题:请你整理重阳节的有关知识,思考古人设置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有关信息与知识进行整理,进而得出答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全家一同登高望远也是一种乐事。在这一德育环节,在学生整理完有关重阳节的文化素材与艺术素材后,教师要将整理好的节日知识、资源保存下来,并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
結语
总之,学生整理力的培养离不开客观环境的支持。在培养学生的整理力、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从生活节日教育切入,让小学生独立整理素材与知识,逐步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
[参考文献]
夏莉.农村小学生生活力培养的路径与策略[J].生活教育,2020(10):16-19.
左亚,印仁德.运用陶行知思想指导“生活力”课程建构[J].生活教育,2019(10):10-11,17.
李霞.结合节日教育,提升孩子生活力:小学德育教育思考[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