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域下初中体育课外作业实施的优化策略
2022-11-22郑燕燕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作业布置随意性大、作业布置易评价难等问题。本文引入共生体育的理念,将体育作业从课堂链接、学科融合、链式评价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尝试运用“体育+”“体育+体育”“+体育”的作业新形式,探寻体育作业实施新路径。
关键词 共生视域;体育课外作业;初中体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10-0068-03
体育作业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课堂的延续,也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保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作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作业布置随意性大、作业布置易评价难等现象。鉴于以上现象,笔者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共生体育的理念,尝试将体育作业从课堂链接、学科融合、链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尝试运用“体育+”“体育+体育”“+体育”的作业新形式,以期能在实践中发现更优化的体育作业实施策略。
一、链式活动,环环相扣,体现作业布置的科学性
共生体育课堂的核心就是链式活动,它将课堂的学习内容、过程与方法等作为形成链节的环[1]。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作为巩固学生已学体育知识与技能,反馈体育教学成效的主要手段[2] , 在共生视域下,被视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链环,与其他教学活动形成横向链接;而纵观一个教学单元,每节课的作业则形成纵向链接,组成一个单元的作业链,以此可以类推至一个学期、学年的作业链。
因此,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外作业时常常要思考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练习,比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排球”单元“左右移动正面双手垫球”相关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符合链式活动教学程序的若干活动:移动步伐——左右移动抛接球——徒手移动垫球——左右移动垫固定球——左右移动抛垫球——移动对垫球练习。而在作业的布置中,教师首先预设作业,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一般是强化与巩固动作技能和体能练习。根据本课次主要的教学内容设置课后作业,如对墙移动抛接球50个、对墙移动垫球50个,帮助学生强化运用移动垫击反弹球的技能。纵观整个排球教学单元,运用共生理念设计單元教学作业计划(见表1),在体现体育作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巩固和检验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运用的挑战,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多元融合,相辅相成,提高作业实施的科学性
(一)学科间融合,形成“体育+”作业
“共生”意为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本质特征,是各种关系之间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将学校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学科、教师、学生、媒介、环境)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中达成互助合作、共生共融的和谐关系。基于此理念,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各学科间存在共生共融性,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挖掘体育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将以体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设计,形成“体育+”作业,如选择一些积极向上、有不同韵律的音乐,搭配不同节奏的运动,形成“体育+音乐”的作业形式。以歌曲《少年》和原地跳跃练习为例,歌曲总时长4分钟,前奏20秒为慢节奏,可以尝试太极云手动作,后20秒快节奏,可进行开合跳,之后20秒又进入慢节奏,可进行太极云手、拉伸等舒缓动作,如此反复,提示学生根据音乐不同韵律变换进行合拍的动作练习。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喜欢的音乐,进行动作创编,提高体育作业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体育+语文”“体育+英语”的作业形式,如在诵读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字间的情感一边诵读一边进行自创节奏、动作的身体练习;在观看了奥运会或某场体育比赛之后,写一写、谈一谈观后感;用英语日记的形式记录平时体育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在
设计“体育+数学”“体育+物理”等形式的作业时,可布置篮球定点投篮、足球运球绕杆、实心球前抛等作业,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提高投篮命中率”“如何找到足球运球绕杆变向的最佳时机”“为什么实心球前抛斜上45度是最佳出手角度”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或物理思维分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此促进各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新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认知方面发生改变,也更好地将学科间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拓展体育作业的意义与价值。
(二)项目间融合,优化“体育+体育”作业
运用动作技术间的“正迁移”效应,将体育运动中相似动作进行整合,加强体育项目间的融合。比如毽球正脚背踢球与足球颠球、羽毛球扣球与排球扣球、立定跳远与三级蛙跳等,挖掘不同运动间存在的动作关联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技术特点,触类旁通,提高体育学习的实效性。
“体育+体育”作业要尽可能详细列出多种可选择的运动项目,如徒手摆臂练习、举小哑铃或重物、俯卧撑、深蹲起、仰卧起坐、爬楼梯、跳绳、踢毽子、投掷沙包、扔飞盘、转呼啦圈、骑自行车、轮滑、登山等,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需求,可设计为分层式的个性化作业形式,设定必做与选做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项目并尝试发现不同项目之间的联系。比如,必做项目设置为原地高抬腿50次×3组,学生可从原地抱膝跑、垫步高抬腿等选择项目中自主选择一种或多种,此类项目均需要抬高大腿,手臂与双腿摆动要协调;再比如,必做练习设置单、双脚跳,学生可从立定三级跳、三级蛙跳、立定跳远等选择项目中自主选择一种或多种,此类练习均需要手脚的协调用力。这些必做练习与所设置的选做练习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最后将自己的发现或运动感受记录下来,形成作业单。
(三)“五育”融合,生成“+体育”作业
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协助与支持。体育作为“五育”之一,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之间也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教师要强化“五育”结合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梳理体育要素,尝试建构以其他“四育”为主体育为辅的“+体育”作业。当然,“+体育”作业并不是将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与体育进行简单拼凑,而是将“五育”有机渗透和“互育”。教师需有意识地从现实体育生活中选择情境作为教学载体,让教学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帮助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要深度挖掘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明确体育课程在“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中的独特地位及交叉关系,为“五育”有机渗透和“互育”找准方向和切入点。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将作业情境化,将学科要解决的问题信息蕴含到特定的情境中,设计多育融合的体育作业,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处理与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单手肩上投篮练习时,可以将智育、美育与体育融合创设一个情境化主题,如“NBA罚球赛”“我是投篮明星”等,然后在练习中设置律动的音乐,让学生穿上喜爱的球服,扮演自己喜欢的球星,模拟篮球赛中的罚球投篮。这样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体会和习得真正篮球比赛中所需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各种大型活动,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参与,当然,这种参与绝不仅仅体现在组织纪律、维护秩序、保证安全这一层面。例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帮助各班级进行队列设计,也可以为制作宣传片提供百年历程中体育事业成就的素材,还可以设置“重走长征路 两万五千步计步赛”“发扬革命传统 改造废弃体育器材”等系列主题作业,将“五育”相融合,在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也将体育浸润到其他“四育”中,让体育育人价值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充分彰显。
三、共生评价,三角链接,稳固作业反馈的有效性
作业评价是作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作业进行及时、认真细致的评价也是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评价方式,共生视角下,我们要挖掘各种评价间的关系,将生评—师评—校评三级评价进行链接,形成三角链式评价。此评价着眼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形成,把“作业完成度”“完成质量”“诚信度”“坚持力”等作为评价指标。此链式起点是学生自评、互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小组奖评,校级层面结合生评与师评进行终评。当然,终评不是终点,而是下一链节的起点,校级评价反作用于学生评价,以此促进更高标准的作业体系、更加规范的评价标准的生成。
三级评价中的每一级会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学期作业成绩并进行等级制奖励。奖励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平时课堂上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随机检查与评价,并口头激励优秀作业者;也可以运用积分制,将平时的作业进行累计积分,一学期结束时,对每位学生的积分进行核算,并让学生利用积分兑换奖品;周末、节假日的作业则可以利用一些软件或小程序上传至相应平台,通过投票评选出“优秀运动者”;而寒暑假期间的作业可以通过假期前后学生的体能数据对比直观发现“进步达人”,并给予奖状、奖品等物质鼓励。教师要根据各班级作业整体完成的情况进行每周、每月的奖评,学校在期中和期末时对各班体育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对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进行奖励。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在体育活动课、大课间时以小型运动比赛、作业汇报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舞台,激发学生完成体育作业的内驱力。
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作业练习内容,根据评价标准,从周一至周五由学生自己(自评)及所在小组组长(互评)进行打星评价,保质保量打3星,有量但质量一般打2星,量不足打1星,无质无量者只签字不打星。教师根據学生个人与小组评价情况进行周评,学校年级组每月结合生评与师评对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优秀个人或优秀班级奖励。评价是多元的,还可以将学生近阶段的技能掌握情况、课堂参与度、体质健康水平等元素渗透到作业的评价中。
四、结语
作业质量需要实践来检验,而来自实践的反馈对优化作业设计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建立一种基于共生理念的链式作业实施反馈机制,利用反馈信息为原作业提供改进的依据和方向,将是优化作业设计的一个有效渠道。[3]在作业的实施中,必须注重设计—检查—评价—奖励等系列制度的连贯管理,引导改进作业、优化作业由制度保障推进向师生行为自觉方向发展。
(郑燕燕,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1] 杨浩.趣味课堂:让学生重爱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2014(12):32-33.
[2]郭柳燕.对小学体育学科设置课外作业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61-62.
[3]赵才欣.作业——在课程标准下提供选择[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