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2022-11-22郭静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医嘱消极评分

郭静

(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 精神科二病区,河南 商丘 476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缓慢进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呈迁延性进展,患者常感觉到疲劳、活动无力等,需接受长期治疗,加上患者对疾病的了解较少,常会出现不安、焦虑等消极心理,严重影响治疗依从性,导致遵医行为较差[1-2]。因此,早期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尤为重要。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临创伤、措施等应激事件时的反应方式。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患者面对疾病往往表现得更加乐观,愿意寻求多种积极应对策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缓解应激事件带来的压力,主动配合临床医护人员的治疗,生活中可谨遵医嘱,治疗效果提高[3-4]。由此推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对方式与遵医行为存在一定联系。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对方式与遵医行为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5];意识清楚,可配合完成问卷调查;对本研究内容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合并全身性系统性感染。

1.2 方法

1.2.1一般资料搜集 研究人员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详细记录患者性别(男、女)、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丧偶)、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高中或中专、中专及以上)、宗教信仰(有、无)、居住状况(独居、与家人居住)、居住地(城市、乡镇)、工作状况(在职、非在职)、医疗付费形式(职工医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医保、公费、自费)。

1.2.2应对方式评估 患者入院当天,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6]评价患者应对方式,量表包含积极应对(12个条目,48分)和消极应对(8个条目,32分)2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法,应对倾向通过积极应对标准分和消极应对标准分的差评估,应对倾向>0为积极应对,<0为消极应对。

1.2.3遵医行为评估 患者入院当天,应用本院自制遵医行为量表评估患者遵医行为,量表包含按时用药、健康饮食、运动规律等5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共计8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遵医行为越高。将遵医行为评分>56分纳入遵医行为良好组,遵医行为≤56分纳入遵医行为不良组。

1.2.4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前,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护理人员使用统一用语向患者讲解本次调查目的、内容、意义等,指导患者现场独立填写后,即刻回收。本研究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80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不良44例,占55.00%,纳入遵医行为不良组;遵医行为良好36例,占45.00%,纳入遵医行为良好组。

2.2 两组一般资料、SCSQ评分两组患者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遵医行为不良组SCSQ积极应对评分低于遵医行为良好组,SCSQ消极应对评分高于遵医行为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等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SCSQ评分比较

2.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对方式与遵医行为关系分析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作为因变量,遵医行为不良赋值为1,遵医行为良好赋值为0,将患者SCSQ评分作为自变量(为连续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消极应对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的危险因子(OR>1,P<0.05),受教育程度、积极应对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的保护因子(OR<1,P<0.05)。见表2。

表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对方式与遵医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对疾病的认知度较低,患者治疗、护理配合度降低,遵医行为变差。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疾病治疗及预防中的行为与医生处方相符合的程度[7]。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无法彻底治愈,需长期使用药物控制病情,因此患者是否能够遵循医嘱进行自我管理,对降低再次入院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发现,80例患者中遵医行为不良44例,占55.00%,可见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较差,临床需加以重视,早期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应对方式是患者面对疾病时的反应情况,包含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两个方面[8]。本研究中,遵医行为不良组SCSQ积极应对评分低于遵医行为良好组,SCSQ消极应对评分高于遵医行为良好组,提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对方式与遵医行为存在联系。究其原因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消极应对疾病时,易产生消极情绪,增加心理负担,逐渐对临床治疗、护理等失去耐心,不愿遵守医嘱,不愿意积极管理疾病,影响治疗效果[9-10]。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时,更加愿意采用积极的态度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有助于增加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纠正对疾病的错误看法,正面应对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也更加愿意主动寻求家庭与医护人员的帮助,缓解消极心态,采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认识到遵医行为的重要性,从而改善其遵医行为[11-12]。临床及日常生活中可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措施,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主动采用健康饮食、运动方式,保证机体充足睡眠时间,提高遵医行为。由此可见,促使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可改善患者遵医行为。为证实上述结论,本研究进一步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受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对此,临床医护人员可及时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疾病认知水平,采用面对面交流、书面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信息,通过语言激励、交流会等方式,增加患者治疗疾病信心;同时,与患者共同制定生活中饮食、药物方案,告知患者按时服药、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态度;此外,还可指导患者家属监督、督促患者谨遵医嘱,提高遵医行为。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遵医行为不良组与遵医行为良好组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进一步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的保护因子。分析其原因,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获取疾病相关知识的渠道更广,有助于增加其疾病认知水平,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认识到遵循医嘱的重要性,增强遵循医嘱的意识,改善遵医行为[13]。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差,对不遵医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认识不足,较难严格进行自我管理,不能按照医嘱要求控制自身饮食、规律服药,存在不遵医行为[14-15]。建议临床积极开展慢性心力衰竭知识讲座,详细向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反复强调遵循医嘱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强化其遵循医嘱的意识,改善遵医行为;此外,医院可建立随访信息平台,通过电话或在线交流等形式定期了解患者疾病治疗状况,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答,同时起到一种长期动态监管的作用,进一步改善患者遵医行为。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对方式与遵医行为密切相关,患者应对方式越积极,其遵医行为越高,临床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善患者应对方式,提高遵医行为。

猜你喜欢

医嘱消极评分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我给爸爸评分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电子医嘱处理本设计与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