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党的二十大“教育公平”精神,让流动人口子女读好书

2022-11-22邓全生罗先凤

祖国 2022年20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南昌市流动人口

文/邓全生 罗先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社会历来关注的焦点话题。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这引起众多网友的热烈反响,也让教育工作者们看到了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远景。我们相信,随着教育公平理念落地生根,“山窝窝飞出金凤凰”将不再是少数人的幸运,教育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做出的全面部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握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师生发展为中心,聚焦课堂改革、课程建设、教育评价,落实“五育”并举和“双减”政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实现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0 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部分流动人口子女也从农村来到城市。于是,这些孩子在城市的入学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城市务工的经历,让带着孩子拼命工作着的流动人口深切体会到受教育的重要,最大心愿是孩子通过上学、受教育,改变“命运”。流入地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相对较好,流动人口都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公办学校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本身的有限性,公立学校不可能做到全部接收,便在入学这一环节上,不同程度地设立相关规定,来提高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门槛。那时,每一个新学期开始的日子,就是一些流动人口心痛的时刻,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联系公立学校。尽管他们跑得焦头烂额,但在重重“关卡”面前,不少人等待来的却是拒绝、失望、迷茫、失落。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城市未来的人口素质和未来城市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如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享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教育资源,江西省南昌市向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伸出温暖的援手,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城市、找到归宿感。

“这么好的学校能够随时接收流动人口子女上学,而且教师还特别的客气,怪不得邻居逢人便说,现在农村的孩子来城里读书赶上了好时代。”来自江西省上饶市农村的李女士说。李女士女儿就读的江西省南昌市阳明学校,前身为南昌市青山湖学校,成立于1968年,2000 年由厂办划归东湖区管理,是以接收农民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

2009 年8 月,为落实“同城待遇”,保障更多流动人口子女“上好学”,南昌市东湖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洪都北大道动工兴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新校园占地15 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有博学楼(小学)、慎思楼(中学)、笃行楼(体艺楼)三幢教学楼,可容纳教学班36个、学生1800人,更名为南昌市阳明学校。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各类教学仪器按照国家一类标准全部配备到位。室内篮球馆、拳操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面积都是800 平方米,硬件条件堪称一流,被誉为江西省“最牛”农民工子女学校。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从此,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敞开校门,广泛接纳,既简化入学报名程序,降低就学门槛,又在入学、转学等方面给予灵活办理,可以先入学、后补齐短缺的材料。让流动人口子女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不再为没学上,不再为借读费、择校费而发愁,享有公立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跟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天天见面这个平凡而简单的愿望。每年8月中旬,学校领导还带队前往流动人口集聚地“摆摊设点”,宣传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提醒家长准备好相关材料,动员他们把适龄儿童送去学校,如今在全校就读的学生70%来自流动人口子女。

这些孩子从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心理落差大,渴望得到社会和同一群体的认可和接受。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创建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把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觉察到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异常的情况,及时通过情境再现、榜样示范、游戏减压训练等方式,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找到心理归属感,慢慢活跃起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温暖的成长环境,从改变农民工的称呼做起,把农民工统一称作流动人口,统一了学生校服,用真诚的心和流动人口子女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明白教师心中永远有自己的位置。宣传流动人口在建设城市中的作用,让这些孩子认识到父母亲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一员,为父母亲感到自豪,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流动人口子女已经走出乡村,来到城市,从学校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将留在城市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对国家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学校领导在对教育和社会长期关注的基础上,经过反思与追问,提出了“致良知,富良心,育良才”的办学宗旨。制定课程规划,把品质课程作为薄弱学校崛起的支点,成立品质课程领导小组,重点指导教师进行3+3 课程群建设。结合“知行少年”的评价形式,构建“多彩”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同样的态度和期望看待流动人口子女,对他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在对学生的评价、评选优秀学生、参与竞赛选拔等活动中,对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孩子一视同仁。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变化充满艰辛而又昂扬向上,折射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透过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伟大的祖国正在朝着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富裕、更加繁荣的社会迈进。回望来时路,“青山”虽不复,“阳明”更蓬勃,惟有奋发为,翘首新征程!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南昌市流动人口
模拟成真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漫画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