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统计分析

2022-11-22袁君丽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9期
关键词:网络化比重平均值

袁君丽

(交通银行总行,上海 200120)

1.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随着计算机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迎来了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以5G和AI的发展为代表,我国信息技术行业走上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道路[1]。《“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般认为,信息化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2]。数字化为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从具有广泛需求的办公软件起步,如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在上世纪末我国企业基本完成这个阶段转变,现阶段的员工也都接受了数字化的教育,具备了数字化的能力。网络化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通信带宽不断增长、覆盖范围日益广泛的互联网成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各种信息系统接入互联网并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多数中国企业在网络化变革中获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使得中国在网络化方面取得领先地位。网络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员工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网络化思维和管理方式。智能化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认知事物和解决问题。越来越多物理实体的实时信息被采集、传输和汇聚,从而使信息化的范围蔓延到整个世界,物联网数据将成为数据集中最主要的部分,海量、多样、实时等大数据特征也更加突出。智能化还处于发展阶段,影响初露端倪,高科技企业走在前列,普及还任重道远,员工也因所在企业不同而对智能化的接受程度不同,智能化的能力还需要提升。

本文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信息化对公司人员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样本期间从2000年到2020年,剔除极端值之后共有21511个公司/年数据,经历了从网络化向智能化的转型阶段,本文分析公司信息化发展和转型是否影响了公司人力资源水平,包括人员规模和人员结构。

2.企业信息化对人员规模的影响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未来就业报告》,基于全球26个国家的调研指出新兴岗位的增长趋势在放缓,而被淘汰岗位的增长却在不断加速,自动化对人工的取代与新冠疫情的叠加对劳动者造成了双倍的负面效应。新技术的进步将不可逆转地持续加速,不会等待劳动者做好准备,尤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由此可见,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就业市场和人力资源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过程中企业人员规模的变化情况,发现企业员工总人数的平均值有所增长,如图1所示,从2003年的每家企业3420人,增长到2020年的4840人,18年间增长了42%,企业员工总人数的中位数并没有增长,2000年为2174人,到2020年为1981人,还有所下降,这与新增大企业上市有关系,导致员工总数平均值上升,但中位数未上升,可以看出企业员工总数上升不大。数据显示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均值从1728百万元增长到7811百万元,增长了3.5倍,营业总收入的中位数从2003年的792百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932百万元,增长了1.4倍,也是由于新增大企业上市导致了平均值增长更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想保证企业员工总数不减少,维持总体就业岗位,只有保证收入的增长,才能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也就是经营效率必须提升。不能做到经营效率提升,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保证收入的快速增长就不得不减少员工。因此,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保持收入增长必不可少。同时,本文还按照实际控制人性质进行了统计,实际控制人为政府的企业员工总数平均值从2313人增长到3204人,实际控制人为国企的企业员工总数平均值从2045人增长到3965人,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企业员工总数平均值从1753人下降到1652人,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员工人数大幅增长,而民营企业的员工人数总体在下降,说明国有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表现更好。

其次,提升经营效率才能保证收入增长而人员不减少,接下来分析信息化是如何影响员工经营效率的。数据分析发现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员工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如图2所示,人均收入水平的均值从2003年的每人24万元提升到2020年的每人86万元,增长了2.6倍,人均收入的中位数也从2003年的每人35万元提升到2020年的每人96万元,增长了1.7倍,也就是在18年间企业员工经营效率提升了大约2倍,信息化带来了员工经营效率提升既保证了工作岗位的增加,又保证了公司收入规模的快速增长。同时,本文还按照实际控制人性质进行了统计,实际控制人为政府的企业人均收入从35万元增长到12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国企的企业员工总数平均值从39万元增长到12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企业员工总数平均值从29万元上升到89万元,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较高并且增长更快,而民营企业相对较低,说明国有企业的员工经营效率优于民营企业。

3.企业信息化对员工结构的影响

牛津大学教授查德·萨斯坎德等的《人工智能会抢哪些工作》一书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作者提出现存的工作种类有35%会在未来的20年内完全被机器取代,最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包括生产工、装配工、流水线作业、打字员、清洁工等。例如财务人员被取代概率高达97.6%,因为会计的本质是搜集信息和整理数据,而机器人的准确性无疑更高。除此之外,医疗、教育、法律、新闻、审计、管理咨询、建筑等被认为是“脑力劳动”的岗位也面临着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风险。与此相关的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不同人员的需求存在不同,并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

下面本文分析信息化过程中是否改变了企业的人员需求和人员结构。在信息化带来经营效率提升的同时,企业需要进行更加精细的管理,必须以管理水平的提升来适应激烈的竞争并带来效率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数量和比重的提高,更多的管理人员提供更高质量的管理服务,虽然信息化带来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但精细管理增加了管理工作范围和总量,总体上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来完成精细管理。从员工比例来看,如表1所示,财务人员占比从2000年左右的1.8%左右提高到2020年左右的2%,管理人员比重从2000年左右的7%左右提高到2020年左右的超过10%。同时,本文还按照实际控制人性质进行了统计,实际控制人为政府的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比重平均值从1.6%和7.34%上升到2.07%和10.28%,实际控制人为国企的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比重平均值从1.78%和7.64%上升到2%和10.19%,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比重平均值从2.03%和7.94%上升到1.92%和10.78%,可以看出国有企业财务人员上升比例更大,管理人员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上升较多。二是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升,也提升了管理工作效率,本科及以上员工所占比重从2000年左右的11%左右提高到2020年左右的22%,其中国有企业的提升比例更大,已经超过30%。

表1 企业员工结构变化趋势

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往往是伴随着自动化升级和生产流程改造而进行的,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代替生产工人,比如无人车间、自动化机床等越来越普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升,自动化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从员工比例来看,生产人员占比从2000年左右的65%左右下降到2020年左右的57%,技术人员比重从2000年左右的11%左右提高到2020年左右的超过15%。其中,国有企业的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从66%和11%变化为59%和16%,民营企业的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从60%和11%变化为58%和15%,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生产工人比重下降更快。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效率显著提升,人均收入提升了两倍以上,员工人数增长比例不大,经营效率的提升依赖于总收入规模的快速增长;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重有所增加,满足了精细管理的需要,自动化的推广导致生产工人所占比重下降,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上升,同时,员工的总体素质大幅上升,学历水平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网络化比重平均值
平均值的一组新不等式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平面图形中构造调和平均值几例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基于电流平均值的改进无功检测法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思考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