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对中国汉字设计的影响
2022-11-22周佳妮
◇周佳妮
时代审美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并随着时代更迭而不断演变。汉字设计从属于平面设计,是平面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现代,设计师创造出了全新的汉字设计表现和组合形式,但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汉字设计,而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本身就是优秀的汉字设计师,这也使得中国的汉字设计在历史上长期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
一、时代审美观念
(一) 审美的概念
单就“审”字的本义来说,其具有详细审视考究、反复考察分析等意义。 《荀子·非相》 中提及:“审,谓详观其道也。” 《吕氏春秋·察传》 中提及:“闻而审,则为福矣。”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审”又具有知道、知悉、辨别的意思。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说”认为“审美是不涉及利害关系而愉快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审美”是指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是主体对客体之美的不断发现、感受和体验、分析和判断,其根本在于主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二) 审美观念的演变
大众的思想往往会成为社会主流,他们的审美便形成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中国的时代审美观念,伴随着原始社会生活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演变。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悠久的历史决定了审美思想所蕴含的审美理念、审美视角、审美追求和审美思维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而审美思想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受到该时期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审美视角和审美思维的转换。因此,中国的时代审美观念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与发展。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众多研究者根据其各自的观察角度、思路线索、原则方法等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夏商周三代,是古代生命意识觉醒的时期。“天人感应”的意识则标志着古人审美视角开始由“向外”转为“人本身”。 《尚书》 记载,夏商周时期,人的意识逐步摆脱原始宗教神学,转化为“人本”“厚生”“贵民”思想。受到政治、宗教、道德观念的剧烈变革以及制度、文化重构的影响,大约在西周初年,礼乐制度和美育思想形成,这一时期,人们的礼乐教化意识已充分觉醒,贵族子弟和普通大众开始自觉、有意识地接受艺术审美教育。
春秋到秦汉时期是审美视角由“人本身”进一步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时期。此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正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进而引发时代审美观念的巨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推动了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融入美学思想,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秦汉美学承袭自春秋战国,其审美观念的演化可以从秦汉时期的建筑文化中窥见风貌。秦代将宫苑建筑作为大一统王朝的象征,将规模宏大的墓葬群作为家族的象征。汉代盛行陵墓雕刻——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书法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包括由篆书向隶书的演化,以及汉末时楷书的出现,均使得书法逐渐由实用走向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改变,艺术理论家们由关注“情性”转向关注艺术的审美创造。随着佛教的传入,魏晋玄学与佛学思维相融合,使得哲学思维、艺术思维得到进一步开拓。刘勰在《文心雕龙》 中强调,“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赞赏“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可见其已开始肯定“自然之趣”。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气韵生动”的理念,对书画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认为艺术创作的形象不应浮于表面,而应展现其内在风骨。
唐宋元明清是审美理论不断拓展的时期。唐宋时期,儒、道、释“三教合流”,使整个中国文化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同时,又融入了道家、佛学的审美观。宋元明清时期,以“意象”为核心的“意境”审美理论不断得到新的阐释和完善,各种审美范畴不断衍生、争奇斗艳,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走向成熟的趋势。
20 世纪初,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近代美学大师学习、翻译、阐述西方美学理论,使得中西文化的交流正式拉开了序幕。他们用“入乎其内”总结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用“出乎其外”阐释西方美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和审美理论的影响,标志着审美思维的一次空前的转换。以西方审美理论来打开观察视角,提升理性思维,探求“学贯中西”的途径和方法,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们故步自封的审美思维,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变。
二、时代审美观念与中国汉字设计的演变
(一) 中国汉字设计的演变
在探究中国的汉字设计演变时,应先追溯其本源及发展历史。汉字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由一种新字体的问世而确定。在不同的字体中,同一个字的笔画数目及其位置互不相同。每当一种新字体出现时,人们便会开发新的书写材料,同时文字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读者和作者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文字是在陶器碎片、青铜武器和甲骨上发现的。其中,甲骨文的数量最多,大约出现在商代晚期,记录了宫廷祭司向历代先王提出的问题和占卜结果。在现存的最古老的甲骨上,文字系统也已相当完备,其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体、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上来看,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了具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六书”规律,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还有一种早期字体见于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可称为金文。金文的结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排布更为匀称均衡,并且存在长短参差、疏密不等、大小不一等特点。由此可见,周代金文的结体遵循一定的字形结构规范,但仍存在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整体呈现出自由活泼的结体形式。因此,在不同的铭文中,哪怕是同一个字,也存在构形、笔法等诸多不同,让人感觉各有英姿,自生情趣。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开始“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相传,宰相李斯创制小篆,以此统一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文字,以在文字领域实现统一。李斯对字体大小和笔画形状的标准进行了规范,篆书写在规整的格子内,文字的大小统一,笔画是直线和整齐的曲线,并且从头到尾粗细划一,严密规整。在中国汉字设计历史上,小篆代表着中国汉字发展逐渐开始定型,象形意味削弱。在公元100 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语言学家许慎确定了小篆字体的540 个基本组成部分。
为了满足新的书写材料和文字传播的需要,秦代出现了第二种书体——隶书。根据《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中的记载“佐助篆所不逮”,可见隶书当时被用作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说文解字》中将“隶”的含义解释为“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将其解释为“属”,这一含义一直沿用到今天。如今,现代汉语中仍有“隶属”一词。从隶书初步形成到完全成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简帛书中可大致窥见其发展脉络。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字有变篆体,也有未变,这种“半篆半隶”的字形从秦昭襄王时代开始一直到西汉初,西汉中期以后,隶书从结构、笔法等诸多方面均脱去篆体,形成了独立的样式。
到了4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纸张得到普及。书体发生了“由隶入楷”的重大革新,书体变得更易书写。相传,王羲之创立“永字八法”,规定字体书写的每一笔都要有标准的形状和轮廓,标志着笔画彻底的标准化已经实现。随后,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楷书) 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因此,“行书”是由“正书”演变而来的字体。同其他书体一样,行书最初的创始者也是大众,晋朝王羲之出现以后,行书开始真正盛行。王羲之巧妙地将书体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创立了千古流传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宗。
在同时期,也催生了草书这一书体,根据《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汉兴有草书。”可见,草书大致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中国历史上不乏草书名家,如并称为“颠张醉素”的张旭、怀素,其艺术造诣从《肚痛帖》 《自叙帖》等名帖中均能窥得风骨。
到了20 世纪50 年代,《汉字简化方案》得以制定,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简体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推广使用。这种简化很大胆,但仍有系统性。字的结构保留如初,采取三种简化方式:一是减少模件中笔画的数目;二是使用较少的简化汉字的方法,用另一个较简单、最好是读音相同的模件替换原有的模件;三是彻底去掉一个或几个模件,使笔画数目显著减少。这样,汉字发展过程中最近的一次巨大变革仍然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固有的模件体系,因为新字体的大部分简化形式都是在系统的框架内完成的。对于必须学习新字体的人而言,这种连续性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而对于印刷机和计算机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来说,生活亦由此变得轻松简单。
20 世纪80—9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两次计算机普及的高潮,随后多媒体设计的兴起催生了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设计的艺术。这是中国社会生产与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随着现代汉字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设计师也多顺应时代潮流,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字体设计。
(二) 近现代中国的汉字设计
在1912—1949 年,美术字体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以传统书法字体为基础的独具东方美学传统的美术字。其中,书籍封面字体设计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鲁迅为代表,他对中国传统书法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创作了众多经典之作,比如《呐喊》的封面字体,结合了隶书的字形,在表现形式上参考金石篆刻的效果,使整体字形在扁方的基础上颇具刻刀刻出的字体效果,展现出深沉而厚重的质感。再比如,《野草》的封面字体,运用简洁而流畅的线条,笔画连接打破了笔顺的关系,展现出随野草一般随风飘摇的情致,颇具诗意。这一时期,除了手写美术字体之外,还有印刷形态的美术字体设计。印刷美术字则先由设计人员绘制在纸面上,经过拍摄、缩小后制在玻璃字模版及计算机字盘中。相较于传统的书法风格美术字体,印刷美术字体更加规范,能满足人们的各种审美需求,受众面更广。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汉字设计已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和艺术表现手法。其中,汉字图形化是现今较为流行的表达方式。汉字图形化以汉字的字意或内容为基础,在保持字体传播及可识别性的基础上,对文字笔画进行解构重组,进而派生出图文结合的“图案字体”。汉字图形化的装饰效果强烈,且具有一定的吸睛能力,具有美观性,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了装饰美与传播力强的统一。同时,汉字图形化在情感表达上显得格外突出,将文字本身的表意通过图形化的形式加以诠释,会比传统文字更能直击人心,并且具有视觉冲击力强、艺术表现手法简洁生动、传递信息直接、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征。
三、结语
中国汉字设计受到各时期时代审美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审美观念的演变而发展,进而不断创新。新时代的汉字设计理应在顺应时代审美主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的汉字艺术,在新时代做出具有新意的汉字艺术设计,并借此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