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决议”彰显的科学历史观

2022-11-22宋学勤

关键词:史观历史观唯物史观

宋学勤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适时对重大历史问题作出决议,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继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前两个“历史决议”对中国社会发展所释放出的“定海神针”式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在学术研究中也发挥了纲领性指引功能,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历史认识所遵循的科学历史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方位,以百年历史成就和经验为基,着眼于未来,继续坚持并不断发展我党科学的历史观,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的辩证统一,以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书写党的百年历史,成就了我党历史上又一篇光辉文献。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认识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精髓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历史表象发现历史规律,彰显历史发展趋势。其区别于唯心主义史观、后现代史观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史观,成为我党具有先进性的鲜明标志,也是永葆青春活力的思想根基。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与出台彰显了唯物史观的科学魅力。

毛泽东主持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之前多次指出: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这个责任是担在我们的身上(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4—815页。。“理论性的结论”的作出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毛泽东同时强调:“我们对问题要分析,不要笼统地一概否定”,“这才是实事求是”(2)《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4—95、282、94页。,并进一步指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但人民利益同样是标准(3)《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4—95、282、94页。,“我们要强调产生错误的社会原因,不要强调个人问题(4)《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4—95、282、94页。。强调“社会原因”,从社会存在出发,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史观认识事物的出发点。邓小平领导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延续这一思想,指出,“这个决议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使这个决议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69—370页。。正因为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看历史,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科学判断,使得两个“历史决议”成为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引领历史发展的思想蓝本,其基本结论至今仍然适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及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之上。这既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有利于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是我党运用唯物史观的又一次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6)《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第1版。。

三个“历史决议”始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己历史时所坚守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共党史高度契合的历史本身,直接决定了唯物史观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科学理论,始终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释放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我们才能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并全面揭示党史中的重大问题及其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赢得未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7页。。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或重大或微小的党史事件对党的发展进程和演进方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对其中蕴含的主流和本质的认识,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其中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坚守唯物史观,能够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虽然我们党在历史上犯过一些大错误,“但是我们党终究把革命搞成功了”。纵观“历史决议”的制定与出台,我们党是在纷繁复杂的党史发展脉络中,坚守唯物史观,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才作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大历史观强调从历史的长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世界文明进步的宽视野,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特定历史阶段。从大历史观出发,才能科学理解百年党史每个历史阶段的突出贡献、时代特色和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页。。由此而言,大历史观不仅有时间维度,还有空间维度。这种时空结合的大历史观是建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同唯物史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历史观指导下作出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明确新的发展方位,彰显百年党史的连续性,为新时代取得更大成就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7页。,“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84页。。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序言中表明,观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需要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来评判。大历史观以时间为经,以成就为纬,在经纬结合中来谈成就。展望正在开启的新征程,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千年。大历史观的精髓就是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其目的却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未来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其价值并不在于单纯地研究历史,更重要的在于从历史中得出现实指向性。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1945年毛泽东提到历史问题决议时指出,不算旧账这句话当然不是一个口号,总结经验也可以说是算账。不采用大会这个形式来算账,才能集中注意力于当前问题。把过去党的历史问题委托七中全会解决比较好,以便自己集中力量来解决抗战建国的任务(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88—589页。。毛泽东同时指出,党的历史决议“不但是领导机关内部的,而且是全党性质的,同全国人民有关联的,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12)《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82页。,使全党的任务集中于“弄清思想、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13)《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0页。。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邓小平针对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1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9页。,是关乎党内以及中国人民大团结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在党史学习与研究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党的百年历史,而应向外扩展到对相应历史时段“世情”的考察,向内兼顾到具体历史时期的“国情”考虑,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互动。纵向上将中共党史放在中国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进行学习与研究,横向上兼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所得经验在现实中加以延伸,强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提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表明,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清晰地看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深远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正确党史观”新思想。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1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第24、21、17页。。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与正确党史观”(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正确党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党史领域的科学体现,唯物史观是正确党史观的思想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党史研究提供理论指南。

三个“历史决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党史观,将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鲜明导向,增强了全党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1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第24、21、17页。。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全党团结统一、凝聚全国人民思想共识,作为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党史观,使得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百年演进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实践,始终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关键位置,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有底气和自信地表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是“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饱含着崇高政治境界、博大政治胸襟、深厚政治智慧的宝贵思想,对于增强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高度团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个“历史决议”原计划提交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讨论,但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政策性的问题,不是随便决定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大会把重心放在历史问题上”(18)《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83页。,最终它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讨论通过。第一个“历史决议”充分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进而为创立毛泽东思想,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讨论并通过于党的十二大之前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指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力求在十二大前的中央全会上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问题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作一个结束。十二大就讲新话,讲向前看的话”(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第329页。。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完成对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开启了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2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第24、21、17页。。基于时代课题的转变,秉持党的传统,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公布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与出台,既深刻总结了党的历史,又集中统一了全党思想,成为我们党遵循正确党史观的典范。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汇集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内在机理。它们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又不拘泥和纠结于历史的跌宕起伏、是非对错,而是不断回答各个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以更好地开辟中国发展的新道路为指向。三个“历史决议”彰显的科学历史观,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示范性引领,对此予以准确把握,是学术研究尤其是党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功。

猜你喜欢

史观历史观唯物史观
大历史观视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逻辑向度、重大意义与优化路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