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2-11-22李红营
李红营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以《现代汉语》内容为主旨,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提升其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以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现代汉语》为中文相关专业学科基础课,授课周期长,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运用广泛。通过要求学生多观察语言现象,勤学多思,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汉语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概括。因而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继而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
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除汉语知识外,无不蕴含着汉语所承载的社会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语言工具属性的同时,还应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挖掘其背后蕴藏的诸如国家精神、社会文化等内涵,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增加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体系,使其成为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如今实行时间尚短,虽已形成不小影响力,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存在不少问题与困境。
(一)教师有心无力,学生无形抵触
目前,随着课程思政不断深入,多数教师已逐步尝试从以往单纯把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为教学重心转向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方面,但教学效果不佳。一方面课程思政相对复杂,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甚至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都有不同教学方法。教师仅从个人经验出发,是否时常把控时政热点,跟随时代步伐,亦或是采用传统保守语料适时适当引至课程内容,自行建构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内容,然教学效果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学生认知不断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当代大学生深受自媒体影响,不再过度依赖权威解读,而是自行求助网络,探索未知,如若教师针对课程思政一味说教,只会引发学生抵触心理,难以形成价值认同;同时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加以合理引导,极易造成学生情绪波动,影响专业课学习,这也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一大障碍。
(二)“知行不一”问题突出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作为全新课题,必须面对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现代汉语》理论性强,相对枯燥难懂,不少同学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兴趣。学生普遍知道系统性的汉语知识穿插于日常生活,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言语比比皆是,却囿于知识枯燥无聊难以静心,沉迷网络游戏不可自拔;学生明知此种行为浪费时间仍执意为之。这都是人存在不理性,要与惰性、诱惑作斗争。针对此种情况,课程思政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实现价值观的塑造,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化为课程学习的持久动力,让思政元素从认知层面上升到认同层面,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入脑入心。
三、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一)微观方面
语音是现代汉语的“物质外壳”,词汇是现代汉语的“建筑材料”,语法是现代汉语的排列组合,因而微观方面主要从思政元素出发,融通语音、词汇、语法部分具体知识点,以培养国家栋梁。
1.爱国主义强化知行合一。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讲话中提到“爱国,是人世间深层、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歇动力,通过塑造爱国主义,提升认同层次,强化学生知行合一。在讲授语音方面,如汉语拼音方案时,可融通爱国主义,提升师生情感共鸣。提到汉语拼音方案,很多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声母表、韵母表、声调和隔音符号,殊不知我们普通话中也有汉语字母歌,即字母表。不管给哪级同学上课,很多学生表示小的时候没有听过或根本不知道汉语字母歌的存在,一说字母歌那就是英语字母歌。因而每次都会让同学们跟唱几遍以熟悉我们的汉语传承,顺便告诉他们“以后当了老师,记得教给学生”等话语,学生也都开心地说“必须的,让我们的二十六个汉语字母歌传承下去,让他们感受汉语的魅力”,一首字母歌,传承的不只是字母歌,而是百位汉语研究者的心血,上千学者的爱国情怀,让汉语跟随时代步伐,源远流长。
在讲授语法方面,如动词词类时,可融通时政热点,提升爱国情怀。提到表示行为的动词“解放、压迫”时,适当举例辛丑年事件进行对比,一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场景,中国清廷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等十一国谈判,唯唯诺诺,任人宰割,赔款、口岸开放等条款唯洋人是从,此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压迫之惨状跃然纸上;二是2021年初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场景,中国代表杨洁篪强调“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等话语,句句振奋人心,亦体现国家四九年解放至今韬光养晦的强大国力,国人争相转发。同样的辛丑年,不一样的谈判场景,前后对比凸现无数爱国志士发愤图强,探索和寻求民族复兴,学生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唱响祖国赞歌,点燃奋斗豪情,默默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2.理想信念消除无助感。理想信念是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旨在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此时教师不再有心无力,通过自身榜样力量阐释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讲解语音方面,如音变中儿化作用之表达感情色彩时,可融通理想信念,凝聚情感力量。“老头、老伴”空乏称谓,一旦儿化加身,“老头儿、老伴儿”情感亲切,让人浮云岁老情真的温馨画面,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对比当下,为购房假离婚,为子女凑合生活等现象所带来的高离婚率,以及快餐式情感,让人疑云重重。“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每一件事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男女双方面对严峻考验,往往缺乏信念,相互推诿,枯竭了相伴终老的力量源泉。因而我们应秉承对自己负责的信念,一声“老头儿”或“老伴儿”的呼唤,既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亦是相携而行的勇气。
在讲解抽象名词“精神”时,可融通理想信念,升华认知。“精神”看不见摸不着却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如学习“雷锋精神”,做好事不留名,无人强迫却也欣然为之。“理想”“信念”作为名词亦是如此,伴随我们左右,冥冥中给予我们奋勇向前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言“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考研的辛苦不亚于高考,这些人正是靠自身理想信念不断激励自己,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与时间赛跑,攻克起早贪黑的束缚以及自身惰性等弱点,才换来人生路途中的一次晋级。因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管是在情感道路还是人生道路上,都要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命的理想信念靠拢,一旦规划人生,就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坚定信念,战胜艰难险阻,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3.团结协作消解个性化。团结协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亦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今社会专业化日趋明细,学会与他人合作,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如今自媒体贯穿琐碎生活,人人术业有专攻,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值得我们彼此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克所面难题。在讲授词汇方面的“词汇单位”时,可融通团结协作,明确合作重要性。语素组合成词,词又组成短语,三者从低到高,各司其职,又通过“替代法”“剩余法”“插入法”鉴别彼此联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所处位置不同,功能也有高低。身处社会,我们人类亦是如此,每人皆有优缺点,这就需要我们严于律己,彼此包容,团结协作,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中,可融通团结协作,探究班级凝聚力。如每学期总复习,积极倡导班委进行组织,力图让优秀学生站上讲台为学生梳理章节知识点,输送“相亲相爱一家人”思想,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实行帮扶,增强班级凝聚力。优秀班集体的构建并非个人所能完成,单纯靠班委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难取得成功,这就需要营造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懂得团队协作,形成良好的帮扶学风,互帮互助,每个人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优秀班集体的桂冠才会不期而遇。因而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更应该学会团结协作,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宏观方面
面对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各高校有关部门需高度重视,以落实教育以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转换教育理念,整体谋划,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互相监督,构建全方位、全人员思政育人新理念,并不断提升各任课教师思政育人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从整体上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强化“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念,彼此沟通进步,壮大“双一流”课程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思政元素,为国家级、省级“双一流”课程申报积蓄力量;优化思政语料,精心选取体现主流价值、贴近时代脉搏、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素材,为“双一流”课程的长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健全合理高效的课程质量评估、考核机制,提高《现代汉语》思政教育成果,提升“双一流”教师队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