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的困境与突破

2022-11-22杜世雄王西安惠向红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学术期刊

杜世雄,王西安,惠向红

(1.西安培华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125;2.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引言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的发展,除办学资金来源于非国家财政外,和众多的公办高校一样,它也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使命,但民办高校由于发展历史短,不论是哪一个方面,整体上和公办高校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研领域。但根据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榜、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中国校友会榜、民办高校科研竞争力榜等诸多的大学排名榜数据显示,民办高校中不论是科研论文、基金项目还是发明专利授权,近年来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已经从最初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走向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但作为民办高校学术阵地和窗口的学术刊物——学报,除了浙江树人大学学报、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北京城市学院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等4家有正式刊号外,其余民办高校的学报都是内部刊物。内部刊物虽然具有公开刊物的大部分属性,但在信息化时代,其具有的不公开性极大地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作为评价刊物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一切因子和计量指标更无从谈起。因此,在众多民办高校选择非营利性法人属性的大背景下,如何办好这份作为知识传播、文化积累、理论创新、精神创造的载体和摇篮,助推民办高校实现四大功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学术期刊——学报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民办高校学报发展中的种种不堪境遇,在新的时期,民办高校的学报究竟如何办,将是对民办高校管理者和期刊从业者智慧的考验,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民办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一)民办高校学报起步晚,大多都没有正式刊号

从目前民办高校学报看,最早的湖北函授大学学报从1994年就开始办刊,但其中断断续续,从1999年才恢复正常出刊程序,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北京城市学院学报也是从1999年取得办刊的正式资格,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则创刊于2001年,所以民办高校学报有正式刊物以来,时间也不过20余年。其他没有取得刊号的民办高校学报,也就是被称为内刊或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创刊时间也基本上不会超过这一节点,还有一些不过八九年时间,新近创刊的也有不少。按照以前的规定,内刊的名称采取的都是“校名+学报”的方式,近年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内刊做了许多规定,如不得使用“xx报”“ xx刊”“期刊社”“杂志社”“刊号”等字样,不得在内文中以“本报”“本刊”自称,在封面醒目位置印刷标注“内部资料,免费交流”等字样。有的省市还规定,内刊不得按照正式刊物的格式刊登文章,要多以资讯的方式报道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情况,很多内刊不得已,只能打擦边球,无法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刊发论文,有的民办高校干脆将内刊名称改为“xx学院资讯”。

(二)受观念束缚,从管理部门到民办高校对学报重视不够

民办高校的发展走的是市场化道路。在近40年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中,民办高校一直在促进还是规范的政策演变中徘徊前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但随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又没有将相关的政策制度落实到底;在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办学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根据2003年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及2008年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又设立了公办民助性质的独立学院,在这一系列的政策操作中,扩大招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民办高校的任务主要被定位为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人才,科研不是民办高校的主要工作,因此,办不办学报,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及民办高校举办者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规划、经费、人员、设备等配置上都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学报编辑人员成为民办高校裁员的主要对象,加上新闻出版总署相关的文件规定,使得民办高校学报由内刊转为正式期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民办高校的学报步入了更加尴尬的发展困境。

(三)稿件数量少、质量差,特色栏目无法持续

办刊,最大的期望就是有一大批优秀的作者和源源不断的质量上乘的来稿,虽然我们臆测每个作者来稿的目的和动机,但作为内刊,很多时候为了争取到好的稿件,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报不敢加入任何类型的电子期刊方阵,有时候甚至在学校网站也不敢透漏相关信息,以保障各类来稿“一稿多投”嫌疑的消除。所造成的后果,一是优秀稿件抢着发,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民办高校学报的“一稿多投”现象还较严重;二是有些急功近利的人,或者是公开期刊的内部人员,或是中介机构,打时间差,将一些优秀稿件改名换姓或稍加修改投到民办高校学报,从而使得民办高校学报背负了办刊不规范等很多不必要的指责。

除了优秀稿件少以外,民办高校学报的来稿数量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少,质量也差强人意,主要原因还在于民办高校学报没有刊号,对外基本上没有多大影响,特别是在教师职称评定、课题结题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对老师的帮助不大,因而,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大。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为了鼓励教师投稿,制定了一系列奖励、优惠措施,如发放稿费、计科研积分等。但让人感到尴尬的是,在高校排名、教师职称评审、课题结题等问题上统计的或是能起作用的又必须是发表在正式期刊上的论文,所以对民办高校而言,办学报从某种意义上纯粹是一种无效的投入。办不办学报,对学校的发展似乎影响不大。

为了使学报办得有影响力,很多民办高校结合学校及地域发展特色设立了相应的特色栏目,但民办高校的科研主要围绕相关课题展开,而课题和特色栏目的相关度又不是很大,加上学校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或者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或科研水平有限,常常使特色栏目“等米下锅”。有时候即使有相关的来稿,但限于科研水平,文章的学术性有所欠缺,加上学报内刊的性质,基本上在国内或相关研究范围内几乎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

(四)编辑队伍人员少、结构单一,缺乏培训和交流

编辑是完成从作者到栏目再到最后期刊成型的桥梁,是高校学报办刊中最主要的人员组成,但鉴于民办高校学报内刊的性质,即使有庞大的编委会组成人员,但受民办高校繁重的行政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羁绊而常常无暇他顾,所以最终所有的流程都只能落在编辑身上,而出于精简人员、降低成本的目的,加之民办高校学报多为季刊,所以民办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较相应的公办高校学报人员要少得多,有很多实际上只安排了一个人在运作,而民办高校的学报多为综合性期刊,这样的编辑构成显然无法完全把握不同专业来稿的质量。较少的来稿数量和较差的来稿质量给编辑带来较大的工作量,使得编辑有限的精力完全投在征稿、约稿和稿件的编辑加工方面,基本上没有机会和同行交流,或参加相应的业务培训,何谈提升素质?工作中遇到问题,连能够交流的人都找不到,很多时候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硬着头皮去解决。在学校内部管理上,学报编辑也多作为行政人员而不是专业人士管理,职称问题成为编辑心中“永远的痛”。因此,在这样的工作环境、氛围,在这样的编辑队伍的前提下,民办高校学报提升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的难度可想而知。

(五)近年来受到电子出版物的极大冲击

在新闻出版署及地方新闻出版局的管控下,很多民办高校的学报更多的被要求办成资讯性质的刊物,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全面性、便捷性等特征在资讯的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网络获取资源,越来越依赖于从手机上阅读资讯,快手、抖音、西瓜视频、微信读书等等软件几乎可以代替所有的纸质出版物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因而近年来民办高校更热衷于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但基于前面原因的分析,为了保障学报作者来稿不至于产生“一稿多投”的嫌疑,内刊大多数又无法制作成电子资源。所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庞大的电子资源给民办高校学报的运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互联网管理的加强,民办高校学报论文进入知网资源库已彻底成为历史。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办好互联网时代的民办高校学报,是民办高校学报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报走出困境面临的机遇

大学学报是大学科研实力的展现,是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是培养科研人才的平台,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一份高水平的学报,不仅承担着学术成果交流的重任,更承担着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科技信息、扩大高校及科研机构影响力的重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报,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高校无不重视高水平学报的建设。

(一)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为学报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为提升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创造了积极的条件,每年有大量的教师、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出外进修、访学等,民办高校日常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民办高校无论是在英文三大检索期刊,还是在国内CSSCI、CSCD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有较大突破,省部级课题项目更是“芝麻开花”,呈“井喷”式增长,发明专利和横向项目也是逐年增加,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实力不断增强,这一切都标示,民办高校不再是只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型大学,而是逐步向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大学迈进。在这样的氛围下,创办能代表民办高校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公开性平台——学报似乎已经顺理成章,所欠的只是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而已。

(二)“双一流”专业的培育为学报参与建设学科提供了源头活水

学科专业建设是支撑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民办高校先后有一大批重点学科和专业进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序列,这就为学术期刊提升办刊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地方文化是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也是特色。《教育经济评论》凭借的就是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经济学专业强大的师资力量。《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论坛》的特色栏目——珠宝首饰文化研究也是在该校珠宝学院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打造的。因此,民办高校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术期刊之间完全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学术期刊通过调动特色专业院系的学科优势与学术能力主编及主编团队的学术把握、学科引导与专业判断,激发编委会学科专家撰稿、审稿、荐稿,学科编辑融入学术社区与科研过程,通过选题指南及组稿、约稿对学科重大问题与研究前沿引领,对跨领域、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开放审视与精准引进等参与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则通过科研团队积极地撰稿、审稿和荐稿,发表有开拓性、创新性成果推广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交流,并将期刊发表的成果及时吸纳到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成果之中等参与到学术期刊的建设之中。总之,学科建设需要学术期刊的驱动,而学术期刊更需要学科建设的引领,二者是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民办高校一流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正是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学报建设的源头活水。

(三)人才储备为学报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作者资源

民办高校依赖于校外师资力量发展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随着自有师资队伍的打造,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不但有自己的讲师、副教授,也有教授,不但有大量的硕士加盟,博士入职人数亦不在少数。公办高校很多退休的教授、硕导、博导,他们也是退而不休,积极地加入到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民办教育事业当中,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旺盛的科研热情,为提升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做着较大的付出。另外,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还有一个利好的消息,就是国家允许公办在职教师也可以加盟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而不必担心原公职的变动。因此,民办高校积极发挥教授、博士的科研引导作用,积极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学术共同体,相信民办高校的科研实力还能再上新台阶。实际上,很多民办高校近几年之所以在科研排名榜上名次不断上升,与这些人的加盟不无关系。有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引领,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等米下锅”的窘状必被改观,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然会大放异彩。

三、民办高校学报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学报随着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也不断走向成熟。民办高校学报交流学术成果、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科学信息、扩大民办高校及科研机构影响力,虽然面临着在夹缝中生存的困境,但在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展示、学科建设支撑、青年教师成长以及学术引领和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对于民办高校学报来说,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没有申请到国家正式的刊号,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在目前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大背景下,促进民办高校的学报步入正式期刊的序列,以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及民办高校学报的健康发展。

(一)练好内功,打造强有力的作者阵营

前文提及民办高校近年来科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科研实力大为提升,科研成果较为丰硕,为民办高校学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还不是特别深厚,加上自身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和公办高校特别是办学历史悠久的985、211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所以,欲打造民办高校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必先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欲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必先提升教师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 民办高校近两年发展面临的最好机遇就是:(1)国家允许公办在职教师加盟民办高校;(2)进入民办高校的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科研实力;(3)有越来越多的博士及海外留学人员入职民办高校等,这对民办高校来说,的确是让人很振奋的。所以,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如何将这些人员留得住、用得好,并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将是提振民办高校科研实力之关键所在。另外,对现有其他教师,通过传帮带、科研培训、进修、访学等形式,尽快提高其科研能力。总之,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只有整体的提升,才能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学术期刊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打造特色,开辟打上民办高校烙印的独特研究领域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两批的认定,全国共有学术期刊6430种,所以,如何在强刊如林的大背景下创出自己的路子,非特色莫属。地域文化是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也是特色,民办高校学报最大的特色应该是“民办”,凡是跟民办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民办高校学报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民办高校学报还要结合国家发展大势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有很多学报,就是因为有特色栏目而在学界有较隆声誉,比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民办高等教育”、《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学报》的“美学·美学环境研究”、《河北大学学报》的“宋史研究”,等等,都入选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名单。所以,民办高校学报的发展,也必须突出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为此,必须准确定位、突出优势,加强策划、注重创新,并做好长期的谋划,这样,民办高校学报才能在强刊如林的期刊界有一席之地。

(三)建章立制,通过提升编辑素质打造具有高水平民办高校学术期刊

学报是展示高校科研实力的窗口和培养青年教师学术能力的园地,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等文件都规定:“高校必须把学报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学报工作的领导。学校党政领导要像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一样重视学报工作,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办刊中的问题,检查学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和办刊质量状况。”但民办高校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论在学报人员配备、机构设置、选题策划、组稿约稿以及后期稿件的编校、印制、交流等都不是很规范,有很多民办高校学报编辑部精简到只有一个人;还有些民办高校学报,由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编辑,这些都给学报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很大影响。编辑是学术质量的把关者、学术阵地的守望者,高素质的编辑及编辑队伍,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意识形态的重中之重。编辑素质事关学报质量的提高,而学报质量又关乎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所以民办高校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重视学报工作、重视编辑人才培养。优秀的编辑,应该是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业务技巧和高尚的专业情操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民办高校,不但要提升编辑的业务素质,更要赋予编辑更大的学术权力,通过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提升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性、专业性,全方位展现民办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质量。

(四)联合办刊,通过对口扶持与学科建设协同创新打造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的新类型

电大、高职、地方普通高校、“双一流”都有自己公开的期刊,有的学校还不止一种,而757所民办高校,仅有4家有公开的刊物,所以,民办高校应该积极争取学报的公开发行。虽然人大代表、民办高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断呼吁,但从目前状况看,刊号申请的难度依旧很大。没有公开的刊号,不仅影响到稿源、刊物特色、办刊质量,对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规则的存在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规范和引导。所以,努力争取正式刊号仍旧是今后民办高校办刊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当然,从现实情况出发,和民办高校的对口扶持高校(一般为“985”“211”或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公办高校),或者和有出版资质的期刊社、出版社联合办刊,比如某大学学报(民办教育版),在该校的指导下,由民办高校单独来办,或者双方联合来办,这也许是解决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无正式期刊的一个好办法。亦可以通过挖掘各地、各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优势资源,以各地民办教育学会、协会的名义申请一个由当地民办高校联合举办的公开期刊,由当地各民办高校联合办刊。

总之,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新形式,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一样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国家保障民办高校的依法办学。同样,民办高校的学报在传播文化思想、扩大学术交流、培养学术人才等方面肩负着和公办高校一样的使命。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对民办高校学报办刊质量、学术水平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质量上乘、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民办高校学报以正式刊号的批准,推动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学术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